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红楼梦>是明清时期文学发展的顶峰.通过对<红楼梦>中 "被"字句的句法结构、使用频率、运用特点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展示<红楼梦>中"被"字句总体特征,并得出"被"字句的应用特点.一是主语+被+宾语+动词;二是主语+被+动词;三是主语+被、为+宾语+所+动词;四是主语+叫、让+宾语(+给)+动词;五是"被+动词+之+名词"组成名词短语做主语.  相似文献   

2.
1.汉语的三大主干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虽然都能充当主语、宾语,但后二种的机会却很少.<左传>中,名词作主语共出现了14179次,动词结构276次,形容词47次.名词作宾语共出现了21735次,动词1266次,形容词423次①.而且,这里所说的动词、形容词还包括谓词性词组.  相似文献   

3.
从两方面解析《诗经》中"有"的意义和用法。首先解析"有 名词"中,"有"具有以下四种意义和用法:一,"有""无"相对,为动词;二,与表抽象意义的名词组合,构成相对稳定的词组;三,表语助词;四,"有"字用法的个例及其固定结构。其次在"有 形容词"中,提出对传统的"重言"、"X然"、"……貌"训释的质疑,将"有 形容词"中的"有"解作表程度的副词。  相似文献   

4.
动词、形容词作主语或宾语(包括动词作定语)的时候跟作别种成分时性质不一样,可用"名物化"这一术语称说之。从古汉语异读来看,动词、形容词发生"名物化"时,一般由非去声变读为去声,这是"名物化"在语音形式上的标志。动词"名物化"后可以用来指称动作,但与表示动作发出者、承受者、工具等的一般名词不同。在现代汉语中,有些动词"名物化"后进一步发展为名词。由此来看,"名物化"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它体现了"动词—指称—名词"的发展历程。在少数民族语言中,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也有形式上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泰语用名词词缀kaan33和kwaam33使动词和形容词这两类谓词的词性得到改变,变成抽象名词。其中,词缀"kaan33"用于动词前、"kwaam33"用于形容词或者表示意念的动词前使之名词化。kaan33和kwaam33的名词化作用是泰语构词中最显著的特点。当词性改变后,其名词的功能现象在泰语里的句法层面上都有具体的体现。泰语的语法现象对傣语有重要的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6.
汉语词类超常活用有以下几种情形:名词超常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或副词,形容词超常活用为名词、动词或副词;数词先活用为形容词,再超常活用为动词;从主谓复合名词中析出动词,但其义与欲表达之义完全不同;从专有名词析出姓和从外来普通双音节单纯词析出音节组合,活用为专用称呼语;主要表现如下:复杂的概念化,改变形式和概念结构,不合语法,语义艰涩难懂,逻辑结构层次级差超过一;超常成因复杂,超常典型性级差显著。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中实词活用的方面很多,主要是名词与动词之间的活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等。至于代词活用为动词,副词活用为动词,因为用例较少,这里就不予论列了。 (一)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是最常见的一种实词活用现象。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动词用的名词便具有动词的特征。或者直接充当谓语,或者充当谓语中心词。在名词活用为动词中,普通名词活用为动词最普遍,方位名词、时间名词次之,专有名词活用为动词较为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共时观念出发考察古代汉语"词类活用"说,对其重新作出了修正和规范,指出名词、动词用如状语,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属于"词类活用"说的范围;对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进行剖析,并提出了新的处理意见;对辨别"本用"和"词类活用"提出了几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问题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1.前言§2.事物范畴与名词性§3.词类的共性与个性§4.对立与分类§5.已实现的语法性质与未实现的语法性质§6.名物化理论、句子成分定类论与汉语无词类论§7.结束语§1.前言1.1 动词形容词作主语或宾语的时候跟作别种成分的时候性质不一样,这是自从《马氏文通》《新著国语文法》以来许多语法书的共同主张。有人说主语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形容词是“当名词用的”①,有人说这种位置上的动词形容词已“转成”名词②,有人说这是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③,或“名词化”④,有人说,单个的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干脆说,就是名词”⑤。具体的说法不尽相同,但基本论点是一致的,即认为主语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和形容词具有名词的性质。因为近年来“名物化”的说法影响比较大,以下就用“名物化”来概括这种种大同小异的说法⑥。1.2 归纳起来,主张名物化的理由不外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词性转品是词的动态使用性最基本的方式之一。现代诗语的转品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及特殊量词和个别虚词的"活法"。词性转品,内因于汉语词汇本身具有很高的弹性度,同时也有赖于张力的暗中"给力"。转品看似一种"雕虫小技",恰恰是多种多样的"雕虫小技",成就了一首诗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1.
“给力”是保留于汉语方言中的古词,本意为“出劳力”.“给力”如今有了动词和形容词的双重词性.作为动词,有“给予帮助”、“使……精彩”等语义;作为形容词,有“牛的”、“棒的”、“好的”、“酷的”、“精彩的”等语义,这说明“给力”语义有了新发展.如今所使用的大多是它的形容词含义,反映了人们利用“给力”这个词宣泄情感的需要.从修辞分类上可以把它视作是兼有中性词色彩的标准的谈话体词汇,是方言词的升格.“给力”在一些权威正式报刊中的出现,标志着“给力”作为古词的复苏.“给力”的双重词性加上使用者的主观性,使之内涵具有丰富性和模糊性,有着独特的语法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拟讨论首字为"不、无"的双音节词的结构类型.我们认为,多数情况下,"不"后跟动素和形素,构成偏正型合成词,"无"后跟名素,构成动宾型合成词;但"不"后也可以跟名素,"无"后也可以跟动素、形素,其结构类型应具体分析;还有一些语素意义不明的双音节词不宜讨论其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13.
试论四川方言的“倒X不X/Y“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四川方言的”倒X不X/Y”结构的语法、语义、语用特点。该结构中的词语X或Y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多有反义关系。其中名词通常是单纯的方位名词,动词是自主动词,形容词是性质形容词。X或Y多为单音节词语。从语义上看,此格式的语法意义是表示从X或Y偏移。从语用上看,此类格式具有形容词短语的特点,带有说话人的很强的主观性,口语性强。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汉语中,"透"可以附着在动词和形容词后面充当结果补语,这与它在动词和形容词后面充当程度补语时意义是不同的。对"透"做结果补语的构成,及语法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吴语中,完全重叠的动词附带单个形容词作补语可组成"Vv+A"结构。它与"V+Ap"(含"V+AABB"式)同属现代汉语动补结构"动+形"的分支类别,具有显著的韵律标记和韵律支点。比较而言,"Vv+A"与基本式"V+Ap"在语用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有标记的韵律结构适用的语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分析和探讨了《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中标注的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名词搭配错误及其原因。研究发现:对于动词+ 名词搭配错误,由于搭配的意义主要是由名词决定的,忽视或违背搭配的固定性并不影响对整个搭配意思的理解,但缺乏地道 的搭配会影响写作的准确性。对于形容词+名词搭配错误,L1干扰是主要的原因。词语搭配运用是否得当,会影响到写作的 准确性和地道性。帮助学习者掌握搭配类型,利用语料库学习和探索搭配,能有效地解决学习者写作中词不达意的问题,提高 写作表达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试论副词“全”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语料进行全面调查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副词"全"的发展过程,即先秦汉语中"全"为动词和形容词,当其位于另一动词前充当状语时就逐渐虚化出副词的用法.这一用法始见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发展,具备了后代副词"全"的各种用法.唐代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但是唐以后用法逐渐趋于简单化,到了清代晚期则呈现出与现代汉语的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中大量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动宾复合词,其中的支配成分为形容语素、不及物动语素或名语素,并且都用作了使宾语素,这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的使动用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又表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该类词可以降格为复合语素与某些语素组成复合词。这种含使宾语素的复合词在语义上表明致使对象在使宾语素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结果和状态,结构简约,语义精微,对于要求言简义丰的商品名称、说明、广告和宣传单非常适用。由于所适用表达事物的时尚性及其畅销度、流行度的差别,该类词进入到基本词汇中的很少,词典也较少收录,但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V就V在P"格式是现代汉语常用固定格式,但从语义和认知语用角度对此格式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在分析该格式中V的语义特征的基础上,认为能进入该格式的V主要是性质形容词、具有状态和结果意义的动词和"(没)有 抽象名词"短语.该格式中V所具有的语义特征符合人类认知规律中的"凸显性"和"象似原则".  相似文献   

20.
词素"化"可以实现形容词或名词的使役化。文章从句法致使的角度,对现代汉语里"X-化"类使役动词的形成提出一个可能的句法解释。在句法致使的视角下,"X-化"类使役动词是核心词X与轻动词Cause和Become句法合成的结果。"化"作为一个轻动词,具有重要的句法意义:它可以充当致使轻动词Caus或起始轻动词Bec,触发相应的句法推导,使"X-化"类动词的使动和自动用法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汉语允许"X-化"类动词在致使和起始结构之间的有序转化,有力证明了文章的推导方案。"X-化"类动词致使能力的散失可以视作去致使化或作格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