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0.形容词谓语句是指形容词占据谓语中心的句子,它是根据谓语的性质对句子所进行的分类.50年代初,以丁声枪为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在《中国语文》上提出了“形容词谓语句”这一概念并对它进行了分析,然而对形容词充当谓语的研究则可以追溯到《马氏文通》.从《马氏文通》至今,对形容词谓语句的研讨,可以粗略地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从字(词)的角度来研究形容词谓语句”.这以《马氏文通》和《新著国语文法》为代表.《马氏文通》把静字(形容词)充当语词(谓语)的情况放到实字(实词)类加以研究,并着重…  相似文献   

2.
有人根据<马氏文通>中"读可作表词"的说法,认为"主谓谓语"是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首先提出来的.其实,<马氏文通>的"读"并非都是主谓词组,"读作表词"的句子一般只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名词谓语句"和"判断句",而不是"主谓谓语句".对于今天公认的"主谓谓语句"句式,<马氏文通>则做了另外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马氏文通》是一部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之作,它开创了汉语研究的一个新时期。本文拟从“词”的角度入手,通过分析《文通》里的“词”(sentenceelements)、探讨马建忠的语法思想。一般来说,句子成分是组成句子的构件,确定句子成分则是句法分析的重要步骤。《文通》的词相当于今天的句子成分。它共有九种,即起词、语词、止词、转词、表词、司词、加词、前词和后词。《文通》卷十“句读论”中,只讨论了起词、语词、止词和转词等四种句子成分。  相似文献   

4.
《马氏文通》“断词”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马氏文通》中的“断词”是指介于起词与表词之间的“为”“是”“非”“即”“乃”诸字。它是一种句子成分 ,而不是一种词类。它同起词、表词一起构成“起词 断词 表词”句式 ,可以把“断词”看作是与表词相对的“坐动”即谓语动词。“断辞”同断词的意思完全相同。“决辞”有 5种意义 ,其中只有一种意义与断词相同。“决词”少见 ,其意义较为含糊。  相似文献   

5.
《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3期)发表了朱星先生《<马氏文通>的作者究竟是谁?》一文,提出《马氏文通》的作者应该是马相伯的意见,引起了议论。其实,关于《马氏文通》的作者,在三十年代就有不同看法,但没有得到进一步的讨论。今天,这种意见既然重新提了出来,我们有责任尽可能地弄清这个悬案。朱星先生说:“一般人只知《马氏文通》是马建忠所作,马建忠是李鸿章的外文秘书,不知道实际作者原来是马建忠的大哥马相伯。”接着,他扼要地介绍了马相伯的历史,言下之意,马建忠只是一个普通的外文秘书,写不出这样的著作,只有马相伯这样  相似文献   

6.
马建忠作为《马氏文通》的作者,对于《马氏文通》拥有完全的著作权。马建忠创作《马氏文通》,不仅见于马建忠的自述,而且也得到当时的邻居梁启超的证实。但在《马氏文通》出版30多年后,马建忠的哥哥9、0余岁的老人马相伯却在跟来访者的谈话中表示,是他创作或参与创作了《马氏文通》,但他的话中有好多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而且也没有人证物证,使人无法相信他是《马氏文通》的作者或作者之一,无法肯定他是否享有《马氏文通》的著作权。  相似文献   

7.
《马氏文通》在“正名卷之一”、“论句读卷之十”中较系统地了论述句子成分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这种论述也散见于对实词、虚词的分析中。界说十一:“凡字相配而辞意已全者,曰句。”这里的“字”相当于现在的词,词与词组合,并表达了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形式,便是句子。这个定义与现代意义上的句子概念已基本吻合。句由句子成分构成。《马氏文通》把句子成分称为“词”,共有七个:起词、语词、止词、表词、司词、加词和转词。其中前三个(包括表词)是句子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8.
在阅读古书时,我们常常会发现这一语法现象,即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一“也”字.自《马氏文通》一直到现在的一些语法著作,都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说:‘也’字助读,其为用也,反乎其助句也.助句以结上文,而助读则以起下文.其起下文也,所为顿宕取势也.盖读句相续以成文,患其冗也,助以‘也’字,则辞气为舒展矣……‘也’字助实字,凡实字之注意者,借助‘也’字,则辞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对词类活用的研究李延安一”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不了解词类活用的道理、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被活用词的词义,阅读古文就会遇到困难。自从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从词有定类的观念出发,提出了“假借”之名,实际上从理沦上解决了古汉语词类...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述了马建忠的生平和思想,再次确认《马氏文通》的作者是马建忠,並对这本中国第一部语法专著的学术价值作了具体评价,对现今研究马建忠和《马氏文通》方面的某些看法予以澄清或驳议。  相似文献   

11.
“弗”字的先秦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是个否定性副词,它与“不”十分近似。但是细究起来,它们之间又有许多不同。对此,许多语法学者都曾从不同角度加以论述。下面把有代表性的一些看法摘录如下: 马建忠认为: “弗”者“不”之深也。与“不”字无异,唯较“不”字辞气更遽耳。《论》:“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极言其“不如”之甚,有不待思索急遽言之之状。 《马氏文通》 吕叔湘认为:  相似文献   

12.
一、现代修辞研究的两个不同传统 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书名是“文通”,目的非常明确,为的是提高读者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因此处处时时都突出了语言运用,就是修辞学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描写的许多修辞现象,《马氏文通》中也都谈到了。当然并没有陈望道说的那样的系统和详细,论述的方  相似文献   

13.
在各类词中,动词数量仅次于名词,早在甲骨文时代,动词就具有一定数量,动词一般只作谓语,到了东汉史书《吴越春秋》,大多数动词仍在句中作谓语,但作定语、状语、主语、宾语等不再是偶然现象,副词、名词、数词、动词及其短语、形容词、介宾结构等都可作动词谓语前的状语。  相似文献   

14.
“者”是古典文献中出现频率很高,意义也较多的词.“者”到底是属于什么词性呢?语法界人士众说纷纭,我们认为还是作代词来讲为好.查许慎的《说文解字》“白”部,“者,别事词也.”许慎明确地指出这个字的指示分别性质.刘淇在《助字辨略》中引《正字通》云:“凡文有者字,所以分别隔异也.”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认为“者”字是接读代词.  相似文献   

15.
从状字看《马氏文通》字的功能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不少语法学家都认为《马氏文通》对字的分类,是按意义划分的。其根据就是马建忠在书中所说的字的分类标准。他说:“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又说:“字各有义,而一字有不只一义者,古人所谓‘望文生义’者,此也。义不同而其类亦别焉。故字类者,亦类其义焉耳。”这是马氏对字进行分类的总原则。根据这个总原则,把《马氏文通》中的字,分为九类。这就是他所说的“实字之类五,虚字之类四。”具体说,就是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都是实字;介字、连字、助字、叹字,都是虚字。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程度副词修饰动宾短语是程度副词非常特殊的一种句法功能。对1996年《人民日报》“很有0”语料的封闭性研究表明:O包含语素、词、短语三级语法单位,而“很有O”是“很有O”结构中最为典型的成员。“O词”主要由名词充当,少数情况下也可以是动词或形容词。“O词”的语义比较抽象,大约包含50种类型。“有O词”的整体功能与性质形容词相当。“很有O词”结构在句子中主要做谓语和定语,少数情况下可以做状语、补语和宾语。  相似文献   

17.
主语谓语之间有一个“之”字,是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现象,用例甚多,且出于不同之句型。自马建忠以来近一个世纪,学者们都相继论述过。《马氏文通》卷七“介字(之字之用)”曰: 凡读于起词坐动之间,间以“之”字,一若缓其辞气者然。又凡读为起词,为止词,皆可间以“之”字。读无起词而欲间以“之”字者,必有字以先其坐动,所以为“之”字可间之地也。读有“所”字先乎坐动者,如间“之”字,则不先坐动而先“所”  相似文献   

18.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没有专门给转词立界说,只是在讲动字时指出:“外动行之及于外者,不止一端。止词之外,更有因以转及别端者,为其所转及者曰转词。”(《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重印本,第145页。以下凡引《文通》语,仅注页码。)又说:“内动者之行不及乎外,故无止词以受其所施……而施者因内  相似文献   

19.
《马氏文通》“断词”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断词”是《马氏文通》句法体系中的一个术语。本文全面检查了《马氏文通》有关“断词”的内容,分三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重在领会作者本意,理清它的头绪和体系,揭示“断词”所指三方面涵义。第二部分通过对“为”“有”“犹”“必”“尔”等具体字的剖析,指出《马氏文通》诸多矛盾之处。第三部分讨论了与“断词”相关的几个问题,并对《马氏文通读本》“词语索引”中几处“是”归于“决词”的处理进行了商榷。  相似文献   

20.
一八九八年问世的马建忠所著《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最近被作为《汉语语法丛书》的第一种再版了。为此,吕叔湘专门写了《重印<马氏文通>序》,提出了三点肯定的意见,即“收集了大量的古汉语例句”,“尝试指出其中的规律”,“常常涉及修辞”,认为《文通》还是值得一读。对我国这样一部最早的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