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薛秋萍 《现代交际》2011,(10):180-181
笔者曾在《读者》上看到一篇关于中国农村"留守孩子"的文章,读后颇有感慨。"留守孩子"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随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以下的儿童。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完整的家庭教育与监护,许多"留守"孩子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有的还出现违法犯罪行为。而另一些有过"留守"经历的孩子,他们又随父母远离故乡,去异地生活、学习,人们常把这批孩子称为"新市民孩子"。"新市民孩子"能否融入新的集体,他们的身心又会经历怎样的变化?2008年9月,我接了一个高一职高班,包某就是其中的一个"新市民孩子",在不断的磨合与规范中,他顺利地完成了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回想自己一起与他走过的三年历程,感觉如释重负而又十分欣慰。  相似文献   

2.
王鹤年 《老年人》2008,(6):49-49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他们的子女长期离开父母成为留守儿童。据统计,2007年仅湖南省15岁以下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就有240万人,占农村少年儿童总数的27%。由于他们长期和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友(以下简你代理监护人)共同生活,这些人因老弱病残或素质偏低,对孩子疏于管理,或过分溺爱纵容,加之社会和学校教育的缺陷,留守儿童或多或少地养成了目无尊长、生活懒散等不良习惯,而且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因此,如何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探索符合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路子,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我国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倍受关注。笔者以为父母过早离开,爱的长期缺位,是导致我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对我国留守儿童造成的心理伤害最大。  相似文献   

4.
2015年6月,贵州4名留守儿童在家中喝农药自杀,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再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在福建省建宁县挂职期间,为了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在团县委领导的指导下,以建宁县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状况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全面了解建宁县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和成长需求,并围绕留守儿童成长中的重点问题,结合本地实际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留守儿童问题是学界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和热门话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本质上来说是农村儿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问题。已有的资料对地处鄂西北山区的十堰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相对较少,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成长影响研究则更为薄弱。基于此,笔者将研究视角定位于十堰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以期通过对十堰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在农村小学教育中,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由此引出的"留守儿童"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它不仅是个教育问题,而且是个社会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更多地关注。  相似文献   

7.
《老龄问题研究》2008,(1):25-30
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外转移,农村家庭结构逐步由“核心化”家庭向“空心化”家庭转变。这种“空心化”家庭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留守家庭”。其主要特征是子女都外出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里。有的则把孩子也带到外地去,家里只留下老人看守,这种家庭也称之为“空巢家庭”。而留在家里的老人、儿童被称其为“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据了解,“留守儿童”的“三缺”问题(即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已引起政府重视,但“留守老人”问题却尚未引起应有的关注。究竟“留守老人”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政府及社会给予哪些关心和帮助呢?为了寻找这个答案,本课题组在对全市作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花了一个月的时间,重点调查了平和县秀峰乡福塘村和坪土回村。调查方式主要采取进村入户的问卷调查和召开有村“两委”领导、老年协会领导、学校老师和留守老人代表参加的座谈会。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老人”负担很重,他们不仅自己生活无人照顾,有的还要为子女照看孩子,甚至有的还要耕种责任田。这种新情况所引发的一系列新问题,不仅关系到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而且关系到孩子的教育保障问题,涉及到家庭稳定与社会稳定。因此,我们建议,从现在开始,各级政府乃至全社会都应关注农村“留守老人”。  相似文献   

8.
留守儿童亲情养成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不同学科均有涉及,但依然存在不足之处。笔者针对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问题的核心问题并结合养成教育者以科学的教育方式,提出了解留守儿童亲情养成的路径分析问题。本文从探讨养成教育的科学内涵及特征入手,通过对留守儿童的核心问题的现实认知导出留守儿童亲情养成的基本路径即养之以情一鼓励留守儿童父母关注子女亲情的培养:教之以礼-学校教育重视留守儿童亲情观的形成:助之以术-社会力量及专业组织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广东省梅州市、清远市、韶关市、肇庆市等地的农村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式对广东省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经分析发现,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存在一定问题,家庭教育存在缺位,社会教育存在缺陷,同时学校教育多只注重知识教育,也无法满足留守儿童新的教育需求的矛盾。面对这一矛盾,笔者将试图从留守儿童、监护人、社会、学校四方面去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为幸福广东的建设出一份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进程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留守儿童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本文关注并分析了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日常生活、道德品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家庭、学校与社会应关注留守儿童的对策建议,旨在为留守儿童创造出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促使留守儿童的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离开家庭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亲情缺失、家庭结构不完整中。传统"问题"导向的研究者往往将留守儿童视为"问题儿童",片面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忽视其积极发展的内涵与规律。基于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构建发展资源框架下的留守儿童积极发展促进机制研究,通过实现留守儿童外部资源创建与内部资源培育,努力促进其积极发展,可以为父母及教育工作者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留守儿童作为近些年来出现的一种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很多学者和专家的关注,同时也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主要是想反映笔者家乡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出现的原因以及一些解决对策,因此,笔者以王集乡W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和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并试着给出一些对策,同时也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一个个案,以便于和其他地区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3.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农民外出务工引发的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笔者通过对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现实状况,认为社会工作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指引下,研究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问题的操作方法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基于家庭系统的视角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功能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与非留守儿童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都属于平衡型家庭.其次是中间型家庭.而极端型家庭只占较小的比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功能随着被留守时间的长短而变化。儿童被留守的时间越长,家庭功能得分趋于下降;6岁以前就被留守的农村儿童,其家庭亲密度较低;无论是家庭亲密度还是适应性,留守儿童都要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状况和年龄、性别等人口学变量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没有显著的影响。这表明家庭成员之间的分离或共处时间和空间的减少.都会妨碍家庭成员相互间的情感关系和家庭系统的应对能力。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分离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家庭成员就应该彼此多联系.在情感上相互支持,从而有针对性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家庭功能不足。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2008,(6)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他们的子女长期离开父母成为留守儿童。据统计,2007年仅湖南省15岁以下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就有240万人,占农村少年儿童总数的27%。由于他们长期和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友(以下简你代理监护人)共同生活,这些人因  相似文献   

16.
留守儿童作为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特殊现象,由于其本身生活现状的复杂性,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广西偏远农村地区特别是百色乐业县周边留守儿童情况的实地调查、分析,认为广西偏远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现状问题主要是生活、教育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本文认为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以及加强父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和引导等方法是解决广西偏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近年来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主要是留守儿童在他们人生观的形成时期,无法受到家长的积极引导。童年时期中缺少父母心理上的呵护,这对留守儿童成长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暴露在大众视野下,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长时间与父母分离,衍生了许多心理问题,其中孤独感较最有代表性。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研究,针对其孤独感进行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是家庭、教师、学校三方面共同影响下所导致的心理问题,理应从这三个角度出发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进一步缓解留守儿童孤独感。  相似文献   

19.
“代理家长”能为留守儿童带来春天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留守儿童中,有些由在家的单亲(一般为母亲)看护,有些被留给了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代为照料。留守儿童因为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其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不仅如此,由于家庭教育存在很大的缺陷,他们的健康和安全都难以得到保证,有的留守儿童从小就染上了诸多不良的社会习气,有的则因心理长期压抑而导致了行为的偏差或性格的扭曲,部分甚至成为一系列让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的主谋者或被害人。这就是近一年来才被人们聚焦的“留守儿童问题…  相似文献   

20.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正在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经济分化的差异性扩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更多地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导致留守儿童和父母长期性的异地分离,缺少了以父母为基础的社会支持网络,致使儿童具有需求表达的边缘性、教育拮据的窘迫性、生活上的无助性、心理情感上的脆弱性,这必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从依恋理论的视角出发,对留守儿童和依恋理论的定义作出阐释,了解当前留守儿童的发展困境,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最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提出建议,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