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吕家乡 《齐鲁学刊》2008,1(2):128-133
旧体诗和新诗分属于两个体系和两个时代。新诗占据诗坛主流地位后,旧体诗仍在延续,且不乏佳作,但近人旧体诗属于古典美学范畴,虽然一些杰出的旧体诗人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由于拘守旧格律而拒斥新诗的内在律,因而难以胜任表现现代人复杂内心世界的任务,同时也难以发挥现代汉语的特长。近人旧体诗不具有充分现代性,因此不宜纳入现代诗歌史。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新体诗与旧体诗为题,谈谈个人的某些看法。这里不提新诗与旧诗,或自由诗与格律诗,现代诗与传统诗;而提新体诗与旧体诗,目的是侧重从诗的体式与体例上简述自己的一孔之见。欢迎批评与争鸣。新体诗与旧体诗的区别主要是句式的区别20世纪初叶我国的新文化运动在诗歌领域中的革命,无疑是打破旧体诗形式的一场诗体革命,即建造了运用现代汉语抒情写意的“自由诗”。其代表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的现代旧体诗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现代旧体诗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研究的视角和视野逐渐扩大,现代旧体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诗人诗作的个体研究,这方面还主要是局限在对新文学作家的旧体诗写作的研究;二是在新时期开放状态下,对旧体诗是否可以进入文学史的讨论;三是对旧体诗发展反思研究,包括旧体诗的合法性与现代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民国旧体诗话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及国内战争期间均有创作,其中南社诗话的革命倾向,滑稽诗话对社会人生的嘲讽、批判,其他较为突出的旧体诗话强烈的现实关注,彰显了民国旧体诗话的入世情怀,相对于此前的旧体诗话显示出了可贵的现代性思想质素。  相似文献   

5.
鲁迅旧体诗的杂文化倾向,主要体现在话语体式和结构方式两个方面。就话语体式而言,鲁迅旧体诗中常见的戏仿、反语等修辞策略具有与杂文话语体式相似的"双声"特征和相似的运作机制;就结构方式而言,鲁迅的许多旧体诗与辩驳论说体杂文具有同构性。鲁迅旧体诗的杂文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其后期诗歌创作中,这个时期也是鲁迅杂文创作的高峰期,杂文话语体式和结构方式强势进入诗歌话语空间是鲁迅旧体诗杂文化倾向生成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6.
庄严  章澄 《江西社会科学》2006,(11):253-255
《民国旧体诗史稿》运用美学与历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批评方法对民国旧体诗传承与创新双向推进的动态过程进行了系统化的考察和客观化的评骘。在它“纵横结合、叙议结合”的阐发和描述中,有三个闪光点,即对民国旧体诗特征的整体性把握,对新旧体诗得失的全面反思、对民国旧体诗不同流派的客观评述。  相似文献   

7.
新文学家的旧体诗写作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学史意义.旧体诗词与新文学在艺术功能、表现对象上的互补性,使得新文学家有了在新旧文学之间腾椰转换的自由空间.新文学家旧体诗写作的广泛存在,表明20世纪对中国文学来说,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新文学的世纪,而是一个新旧文学交替的世纪.在新文学家旧体诗的评价问题上,我们需要纵横两个坐标系,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视角予以现照,才能对其做出公允、恰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正> 本文试就鲁迅旧体诗的艺术风格,作一些粗浅的探讨。鲁迅曾说过:革命的文艺应该“为现在抗争,却也正是为现在和未来的战斗”——立足于当前的战斗;同时,也就成了时代的记录。战斗性和诗史性,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所有文字的共同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战斗性和诗史性的高度结合,并不是所有进步的文艺家都具有的。只有当作家站在时代的最前列,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前进,因而能最深刻地揭示时代特征、时代  相似文献   

9.
赵颖 《理论界》2013,(4):135-137
思念故园的归乡情结、对新土地的思考、对时局的关注以及国破家亡的感伤,构成了郁达夫海外旧体诗创作的主要内容。这些诗不仅为我们今天研究新加坡社会的发展以及华侨史具有极深的意义,更是在艺术上诗人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形成独特艺术风格,为传统诗歌注入了蓬勃的活力。成为新加坡华文旧体诗创作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一鲁迅诗作,现可见到的有62题79首,大多是旧体诗,只有11首是新诗和民歌体诗。从总的来说,对鲁迅诗作的研究,长期以来是关注不够的。只是到了“文革”时期,各大学生在别无其他“革命文艺”可以讲授与研究的情形下,对鲁迅诗作才格外关注了起来。而这种研究,主要集中在鲁迅旧体诗的注释方面。比较客观、准确的注释工作及其成果,认真说来,还是在1979年以后才得以开展和实现。可以说,鲁诗研究在“鲁学”中还是一个较年轻的研究领域。“诗无达诂”。尽管新时期以来鲁迅诗歌研究已有了一些成果,但由于诗歌艺术尤其是中国传统诗歌艺术形式——即旧体诗的丰富弹性,鲁迅诗作的深刻思想和艺术精湛之处,尚不能说已研究透彻、阐明清晰。张恩和所著《鲁迅旧诗集解》已使我们相当便利地了解到鲁迅诗作研究中存在的各家意见,有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意见。因而,鲁迅诗作研究,仍有待深入。本文拟从总体上对鲁迅旧体诗的思想和艺术特色作概要性分析与归结,在理性分析的  相似文献   

11.
晚清民国以来,诗歌的革新问题,迅速成为一个时代的主题。与新体诗强调时代性一样,旧体诗亦追求与时俱进。不同于新文学家将诗歌的革新寄托在"欧化"上,旧体诗家通常回顾传统,从古典诗歌中寻找原动力。"点化"和"改写",都是中国诗苑的传统。在民国旧体诗坛中,存有大量"点化"和"改写"前人的诗作。相较原作,这些经过"点化"或"改写"后的诗歌,往往在诗境上有所增新,或在诗意上别开生面,给读者带来新的阅读体验。由此可见,"化古",亦是民国旧体诗革新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鲁迅所作的旧体诗,是鲁迅留给我们遗产中珍贵的一部分,现存六十三首。重读鲁迅的诗歌,不仅使我们得到艺术享受,还有助于了解历史,提高文化素养,激励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雄心壮志。鲁迅的诗广泛吸收前人的成就,融政治、诗歌于一炉,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在诗歌理论研究和诗歌创作实践上,他经历了“路漫漫其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道路。他的诗作是他诗歌理论的实践,他的诗歌理论又来源于他的诗歌实践。他主张诗歌以独创为贵,认为诗歌虽然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终究以后一种为  相似文献   

13.
最能直接抒发自己的爱憎情感,最能表现鲁迅先生自我形象的,是他的旧体诗。鲁迅先生的旧体诗,虽仅存六十几首,却是他进击人生的写照,也是变革时代的画卷,更是催人奋起的号角。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旧体诗的取径,学界存有宗唐、宗宋二说。郑子瑜《郁达夫诗出自宋诗考》论证郁达夫旧体诗多从宋诗化出,实则其中一半例证皆本自唐诗,另有数例强考出处,没有必要。本文即尝试对此略作辨证,以求商榷。  相似文献   

15.
旧体诗中的谐趣施蛰存什么叫“喜剧性、悲剧性”?这是戏剧名词,可用于小说,不可用于诗词。诗词只有抒情或述志,没有行为、动作,不成其为“剧”。一切文学形式,皆创自民间,五言诗在东汉时,是民间的诗形,七言诗出来,五言诗成为雅文学,而七言诗为俗文学。到唐末五...  相似文献   

16.
王蒙的旧体诗创作 ,重意而轻语工 ,格力而显命意 ,气韵清高深渺 ,品格雅健雄豪。王蒙的旧体诗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在艺术上体现出了深刻的人文性、哲理性和独特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7.
王蒙的旧体诗创作,重意而轻语工,格力而显命意,气韵清高深渺,品格雅健雄豪.王蒙的旧体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在艺术上体现出了深刻的人文性、哲理性和独特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8.
姚雪垠是新时期较早重视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的著名作家。本文探讨了姚雪垠在上世纪60、70年代旧体诗创作的三种类型:赠答诗、感事诗与"干校诗"。其所作赠答诗是当时与友朋间交往的心灵记录,以酬答臧克家的《璇宫感旧诗(三十四首)》最有代表性。感事诗呈现出复杂的精神风貌,以《咏怀杂诗》组诗最能体现作者的政治历史反思意识。而所作的"干校诗"则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政治认同类型的政治牧歌,另一种是个人隐忧型的反牧歌写作。  相似文献   

19.
老舍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写的旧体诗是抗战中的忧患之诗,既激昂悲壮,亦复沉郁忧伤,具有鲜明的宋诗风调,深受陆游和吴梅村的遗民诗的影响.而他在五六十年代写的旧体诗则是建国后的安乐之诗,或雄浑高亢或清新自然,讲究风神情韵,染有唐诗唐韵遗风.由尊宋到师唐,从忧患中的批判到安乐中的歌颂,老舍的这种艺术转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旧体诗)转型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20.
将中国当代旧体诗现象纳入共和国前三十年(1949-1979)的文学史视野,发现原来被“一体化”所压抑的“个人化经验”暨“艺术独创”,却在陈寅恪、聂绀弩、王辛笛这三家旧体诗中保存得极丰赡且极纯粹.所谓极丰赡,是说陈寅恪的“学圣孤怀”、聂绀弩的“俳谐荒草”、王辛笛的“国史冷吟”,委实写出了当代文坛难以企及的悲壮、幽默与凄美.所谓极纯粹,则说这三家旧体诗皆能在价值上凝结这一终极关怀,即诗性地安顿个体尊严于苦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