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双一流"建设是新时期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制定的项目,该项目不仅能加快我国高校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还能为我国普通高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本地高校在发展"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抓住机遇,寻求实现高质量发展.故此,该文详细介绍了"双一流"项目的基本情况以及"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新的发展路线,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在"双万计划"实施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建设一流本科课程、打造"金课"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分析一流本科课程特征、厘清一流课程建设思路,结合地方本科院校一流课程建设的实践,推进地方本科院校高校课程改革创新,更好地服务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以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为例,分析一流本科课程改革方向、改革重点与改革措施等课程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3.
该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的学术影响力待提升、学科及课程国际化建设待加强和学生国际化培养待提高这三个发展短板;其次,分析比较韩国推进其高等教育国际化时,在这三个方面的举措;接着,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和"双一流"建设这两个极具中国特色的举措,借鉴韩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国家和高校"二位一体"、相互配合的思想,按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六个培养方向,构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2+2+6"的中国特色路径;最后,从提高学术国际权威性、构建特色化国际课程体系、"强外吸优督内"三稳固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校友捐赠"作为各高校办学经费补充的有力来源,已成为大学评价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并被纳入了"双一流"建设院校遴选的评价体系.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落实,行业特色高校面临着校友捐赠资金不足的短板.只有认识到"双一流"背景下校友捐赠工作的现状和特点,改进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从改变工作理念、加强组织建设、创新校友联络方式、加强校友服务、创新筹资方式、加强在校生捐赠意识培养等方面进行突破,才能帮助行业特色高校争取更多的校友捐赠资金,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5.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国家战略.该文分析了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双一流"建设的培养要求,提出了复合创新型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科技小院"四川创新模式,总结了在该模式下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成效,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照国家"双一流"建设率先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的目标,立足地方行业特色型大学自身特点和现实需求,逐一研究了"一流本科"教育基础地位、教育需求、当前挑战和发展机遇,提出了体制机制改革、建设路径探索和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三个主要观点,以期为地方行业特色型大学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双一流"建设新时代的到来,全国高校为实现"双一流"的建设目标,均重新制定了新一轮的建设规划.在"双一流"的建设浪潮中,艺术院校如何开展学科建设,怎样促进"内涵建设",值得深入研究.该文从学科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特色化、科学研究特色化、服务社会特色化等方面展开探讨,艺术院校如何更好地把握"双一流"建设契机开展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8.
高校人事管理改革对"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双肩挑"管理模式虽然在当下仍具有重要的管理效能,但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其不足之处开始凸显,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理顺教研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关系,推动人才评价体系的转变,最终促进"双肩挑"向"一肩挑"的转变,是其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新工科建设工作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助力工科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高效推进新工科建设工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针对"仿生科学与工程"新工科学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为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践行吉林大学大学"双一流"建设目标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0.
"双一流"建设是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而在高等教育领域推行的重大举措.在此背景下,国家对高校的学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对健康生活需求的日益提高,我国医疗事业面临着发展的新机遇,同样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为其日后独立从事科研工作提供基础,也在医学领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分析高校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试图有目的性地探索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期望为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诗把"时序感"种植到田园之中,超脱了政治、历史,自然主义为其基本主题.自然就是自己生存的家园,他与田园为邻,从事劳作,饮酒赋诗.陶公作诗执持一种"欲辨已忘言"的玄学态度和"但使愿无违"的个体追求.既无须在诗中汲汲于抒情,也不必刻意表现自我,且不再调用"比兴"来高扬道德人格.陶诗对自然和人生取珍视当下、目前的观法,是庄子的逍遥哲学和玄学的独化、顺化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正是此一观法,要求把自然和人生视同一篇自然主义散文.散文化已然成为他的基本世界观及生活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平等的对话,陶诗描写邻居饮酒过从,体现了自然和知音之双重关系,而其诗中大量出现的群鸟日常生活意象即此关系之镜相.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小说"放置在传统目录学文类系统发展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小说"与"杂家"之间的种种联系、区分及其流变,力求回归"小说"文类原有的文化语境来把握其非叙事类作品的文类规定性.  相似文献   

13.
刘昌安 《唐都学刊》2004,20(1):134-138
《诗经·周南·麟之趾》中的“麟” ,应是《山海经》中的怪兽“犭婴如” ,其生活时代久远 ,活动范围在陕南秦巴山林中 ,类似长颈鹿。从历史地理角度进行考察 ,“二南”诗的地域应在汉水中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与"东突"、"藏独"之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肃元 《社科纵横》2005,20(3):70-71
受经济全球化、民族主义、恐怖主义浪潮国际性互动影响,民族分裂型和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时隐时显。受猖獗一时的“东突”势力暂时进入战略蛰伏期;“藏独”势力暴力恐怖倾向凸显。  相似文献   

15.
徐福来 《浙江学刊》2007,1(5):121-126
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扬弃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自由个性"。由于柏林不懂得,马克思是从否定的方面去理解物化的现实的,并且强调的是"抽象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之分,从而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误解为"积极自由"。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澄清柏林对马克思的误解,科学地阐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艺术讲究"气韵"、"气脉"、"气骨"、"气象",讲究"风气"、"意气"、"神气"、"逸气"。并将"气"纳入艺术美学范畴,成为艺术评论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艺术的中"气"与"空白"经营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的艺术设计与创造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存在于这些特质材料之间及其周围的"空白"也在积极参与着艺术创造,而且发挥着奇特的作用。艺术设计中的一、"透风漏目"的虚实处理、"借景移光"的整体留白、"烘云托月"的蓄势铺垫、"取法自然"的借景抒情等都是这种空白运用。  相似文献   

18.
谭明方 《浙江学刊》2001,(3):107-111
社会学要回答"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这两个范畴,对把握"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的问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就是"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的理论表述形态.考察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理论,归纳起来可以看作,一是人文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社会行为"决定"制度文化"的研究范式;二是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制度文化"决定"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式.因此可以说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史,就是关于"社会行为和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学说史.另外,从范畴的学科属性看,"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哲学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在社会科学层次上的具体表达,它属于社会科学层次的范畴.将"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定义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学对象研究中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的以下问题"社会学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同一性"问题,"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在研究角度上的关系"问题,"研究对象和范畴体系的内在联系"问题,"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问题,以及"西方理论和本土理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廖国庚 《社会》2003,(2):10-12
我国每年有一大批转业军官(包括文职干部)退出现役,回归地方就业。退出现役的军官回归地方后,必须经过一个由职业角色转换的过程。那么,转业军官是如何完成这一角色转换过程的呢?他们的职业角色转换的情况如何?他们在职业角色转换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的支持下,采取分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2年4月至7月对1996年至2000年转业到长沙市及驻长沙的省直单位的转业军官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  相似文献   

20.
政治的"纯化"与"泛化":也谈"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布斯给了我们一个政治的"利维坦",外在的、反自然的国家权力,于是在洛克那里就有了作为"利维坦"的对立面的社会;到康德,再讨论社会的"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认为生活在一个"伦理共同体"中是人类的特殊义务,或者说只有人类才可能生活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之中,但这种关系又应该以健全的政治秩序为前提.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国家(政治)与社会(伦理)的关系,认为就世界范围里的现代性而言,"组织"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综合了国家与社会的特征,并进而取代了政治与伦理,使得人们更愿意以放弃公民的政治身份与伦理义务为代价而扮演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组织成员"的角色;而这一点,至少有助于我们对什么才是当今的"中国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