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吴刚 《中国民族》2010,(3):45-47
母语文学广义上讲是用第一习得语讲述、记录和创作的语言。这里面第二习得语也包括汉语。但从狭义上理解,就是汉语除外的少数民族语。我们通常讲的母语文学就是指用少数民族语讲述、记录和创作的文学。  相似文献   

2.
明代在重视兴办学校和“教化为先”理念的影响下,各民族文化交融日益深入,少数民族诗文创作进入了繁荣期,各民族文学的交融进一步深化。在中原文学的影响下,明代少数民族文人队伍持续壮大,以汉语诗文创作为主要形式的书面文学渐成主流,并以家族文学为单位呈现出团块式发展的局面。文章在介绍明代多元化的少数民族作家、家族式的文学创作群体等明代少数民族诗文创作概貌的基础上,试图再现明代少数民族诗文创作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地域特色鲜明、诗歌创作中的宗唐倾向明显等风貌,并从民族文教政策、边地移民政策及科举制度等方面对明代少数民族诗文繁荣的人文生态进行考索,以期描绘明代中华文学交融一体的缩影,再现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片段。  相似文献   

3.
秦祖宣  唐林 《民族学刊》2022,13(4):76-87, 139
作为三语习得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语音系习得曾一度是三语习得研究的薄弱环节,近年来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成为一个颇具活力的重要研究领域。国外三语音系习得研究主要探讨:双语者/多语者相对于单语者是否具有音系习得优势;三语音系习得中的跨语言影响;三语音系习得的理论模型。本文总结和归纳国外三语音系习得研究的成绩与特征。跟踪少数民族学生大学四年的外语学习情况,开展纵向研究。采用神经语言学神经影像学技术与三语习得相结合的跨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探讨少数民族学生三语音系习得。以彝族、藏族、维吾尔族学生为对象,考察其习得英语语调的情况。加强逆向迁移研究,探讨二语(汉语)、三语(外语)对少数民族学生母语的影响,检验音系渗透性假说,考察逆向迁移与语言磨蚀之间的关系。认为我们应该加强少数民族学生三语音乐习得中的超音段特征习得研究。  相似文献   

4.
元代疆域广阔,民族融合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作为文学形式的外在表现,文体反映着元代文学的发展进程及创作走向。元代少数民族作家于散文、诗歌领域作品甚丰,曲词次之,杂剧创作较少。少数民族作家对诗文的热衷与其对儒家思想的学习接受及与汉族文人的诗酒文会有着直接关系,并因其创作成就及独特风格,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元代文学进程。  相似文献   

5.
鼎波 《中国民族》2008,(5):30-30
旨在促进少数民族母语翻译作品和人口较少民族文学创作的进一步繁荣发展,以文学交流的形式增进民族感情,促进民族团结的“全国少数民族作家改稿班”4月2日在京举办。  相似文献   

6.
关于石化现象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二语习得研究领城的关注,但诸多研究多限于语言结构方面,其理论的完整性仍有待探讨。中介语是用来描述介于二语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一种非连续性的语言体系,中介语的石化是第二语言习得区别于母语习得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中介语石化的内部机制进行探索,即认知心理机制、神经生理机制和社会情感因素,以求对汉语环境中外语的教与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论母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母语概念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认为单一民族家庭条件、单语制下建立起的“母语”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民族语言生活的巨大变化和双语现象的大量普及,应根据现实状况的变化确定其内涵。提出对“母语”概念应区分语言和心理两个标准。按语言标准,母语是一个人从小习得的第一语言,不管这个第一语言是否是其本民族语言。如果一个人从小同时习得两种语言,那么这两种语言都是他的母语。心理标准则是从个性的观点出发,每个人从感情上确认哪种(或哪些)语言是其母语,它反映的不仅是一个人真实的语言知识水平和语言行为,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民族自我意识状态。文中还提出了“第二母语”的概念,简要论述了第二母语的功能及其与第一母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文学固有的多学科汇融的特点使人们意识到不能把少数民族文学,特别是民族民间文学,简单地看作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不能只侧重对其文学和审美价值的发掘.因此,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撰,应当突破传统的民族文学史著作的编写体例,自觉地汇融相关学科理论,通过多维文化渗透发现并总结出少数民族文学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在族裔文学兴起的国际研究视野下,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因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价值和多样的文化样态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一环。本文以美国民俗学家马克·本德尔的翻译活动、翻译理念和翻译策略为着力点,为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走出去”提供值得参照的译者蓝本、理论架构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一个范畴,英汉语作为人类语言范畴中的成员具有家族相似性。母语为汉语的习得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其语言认知范畴原型由汉语向英语转变,因此,母语为汉语的英语习得者的英语习得效果受语言认知原型转变的影响,这种影响即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母语迁移现象。母语迁移表现在语言结构、文化语境和语言思维方面。  相似文献   

11.
《民族文学》即将创刊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民族文学》,即将在北京创刊。主编陈企霞、副主编玛拉沁夫。《民族文学》用汉文出版,发表全国少数民族作家和作者创作的反映各民族人民生活的文学作品,少数民族优秀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作品,各少数民族特有的风土人情、风光景物的随笔和游记,关于少数民族作家和作品的介绍与评论。《民族文学》将体现我国文学的多民族性和少数民族文学绚丽多彩的特色。1981年为双月刊。 (博·巴尔斯)  相似文献   

12.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各民族同胞共同步入了社会主义的大家庭。各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形成了多元化、多民族性,绚丽多彩的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包含着56个民族的文学,在这个多民族的文学花园里,少数民族女作家的创作,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用执著的创作构建着本民族文化,肩负着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重塑,成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精神守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民歌运动",虽然没有真正地为中国诗歌发展开拓出新的道路,但却创造了新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群众文艺创作潮流。少数民族人民深具民族传统、政治认同并且是真情实感的新民歌创作,对少数民族群体内部建构关于新中国的现代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在创造性的集体合作大生产和声势浩大的新民歌个体创作过程中,少数民族人民将自身传统的民族话语、地方话语及乡土话语与新中国的国家话语相统一的新民歌创作,既让他们实现了从传统的"民众"到新中国的"人民"的发现,也铸造了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实体,并让少数民族人民的"新民歌"创作具有了人类学的伟大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少教民族作家的创作表现出明显的民族志诗学特征.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的传播与之有着密切而复杂的互动关系.民族志诗学所彰显的民族性和异质性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崛起,其中历史追忆和文化忧虑成就了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学价值;但是,民族志诗学中的民俗叙事在新的消费语境中却沦为市场炒作的消费符码.这也袁现出现代语境中少数民族作家在言说立场和文化表达上的悖论处境.  相似文献   

15.
母语     
郑茜 《中国民族》2012,(Z1):72-79
母语,是一种温度;母语,是一种态度。100年的中国电影,在上世纪90年代的少数民族母语电影里,获得了一个新的高度。1955年由吴永刚导演的《哈森与加米粒》,事实上就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少数民族纯母语电影。少数民族母语电影——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一小步,中国文艺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16.
开头语:20世纪是裕固族文学的大发展时期,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搜集、整理出版和研究,许多民间艺人在口传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中作出了杰出贡献;通过她们的传唱讲述,我们抢救和保护了一批宝贵的文化遗产。与此同时,20世纪后半叶裕固族诞生了现代意义的书面文学,这是裕固族文学生活中的新生事物,从中走出了杜曼、贺继新、贺忠、铁穆尔、妥清德、兰永武、达隆东智、巴战龙等一批才思敏捷、想象丰富、创作成就突出的文学新人,他们为丰富和发展裕固族文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全面展示20世纪裕固族文学取得的成就,我们将这一百年(截止到2000年12月)的裕固族文学发展变化,以编年形式穿缀成文,以飨读者。虽然我们做了最大努力,力争广泛搜集,全面反映,但由于条件所限,肯定会有不少遗漏,在此敬请作者、读者谅解。  相似文献   

17.
<正>湘西自治州是湖南土家族、苗族人口密集度最高的一个地区,他们连片聚居,通用土家语、苗语。但孩子们入学后要学习汉语文,语种差异导致的语言障碍,给部分不通汉语的边远少数民族小学生们的汉语文学习,以及其他以汉语文为载体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教师只有采用土家、苗、汉语进行教学,才能实现教与学的沟通。因此,自湘西现代教育制度建立之日起,"双语教学"就开始普遍实施,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经历漫长的精神苦难之后,老中青三代作家共同集结在文学旗帜下,加入历史反思的合唱,发出了解冻后最初的呐喊,汇聚成精神解放的洪流。这一时期是中国当代文学非常辉煌的时期,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为当代文学发展的狂飙时期。其中,少数民族文学取得的辉煌成就,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作家在文坛上异军突起,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尤以小说的复苏和繁荣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的汉语写作虽然缺乏母语写作的纯粹性,却因其文本内部所包含多层面的文化对话,而自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虽然跨越语言的界限需面对重重的困难和限制,少数民族作家仍可具备充分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通过不同语言文化思维的并置与对话,使创作成为促进民族与文化交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时代的少数民族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某种程度上,少数民族地区反而成为网络传播革命的最大受益者。一根网线缩短了少数民族与文化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改变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生存空间,巨大而无形的网络因此成为新生一代民族作家成长的崭新摇篮。毫无疑问:民族地区和网络接轨已成为事实,少数民族文学正在步入网络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