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六朝志怪中的异犬狗怪故事从描写类型看主要分义犬、异犬、妖狗三种模式.六朝志怪的异犬狗怪故事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蕴涵,而且也具有丰富的阅读审美启示.把狗作为文学的描写主角,六朝志怪在文学史上具有开风气之先的地位,这对文学题材领域的拓展是有贡献的.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与佛经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佛教文化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佛教自汉传入中国,影响深远,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属罕见。佛经对中国古代哲学宗教伦理影响很大,而且对文学艺术,也有重大影响。佛经故事的传入,是中国小说创作的“新的种子”和“催产婆”。鲁迅认为中国六朝鬼神志怪小说之兴起,莫不受动于佛教的传入。“魏晋以来,渐译佛  相似文献   

3.
佛教对志怪小说的影响,早在汉魏六朝的一些志怪小说中便已显露出来。佛教对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主要分三种类型:一是佛经譬喻中精变故事对志怪小说题材来源的影响;二是佛经地狱轮回观念与中国传统善恶报应观念的融合在志怪小说中的表现;三是增伽幻术所寄托的空幻思想对志怪小说意象与理念的渗透。三种形式相互作用,从而构成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的基本的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4.
佛教对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佛教传入中国后 ,除了在义理上大力宣传以外 ,还更多地利用佛教典籍中大量的故事、寓言、譬喻、史诗等通俗易懂的形式 ,使佛教进一步走入广大的百姓中间。佛教的这些生动形式不仅为六朝正在兴起的志怪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题材、语词等 ,尤为重要的是 ,它们还在人生观、道德观、时空观、小说的情节、叙事方式以及奇特的想象等方面 ,对六朝志怪小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果抛开其宗教内容的话 ,可以说 ,佛教中的这些形式 ,是对中国文学的一大礼赠。  相似文献   

5.
魏晋六朝是志怪小说繁荣的时代,历来对其繁荣的原因多从社会因素、文体演变等方面加以探讨。本文认为志怪小说包蕴的潜意识,诸如对生死、情爱、安全等人类永恒话题的关注,是志怪小说作家创作的内驱力。而且志怪小说的潜意识蕴含是魏晋六朝“人的觉醒”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显示出志怪小说从神话探讨自然、探讨宇宙起源转向了人类自身,这不仅是必然出现的文学现象.也是人类认识自身历程中的一个进步。  相似文献   

6.
唐代“始有意为小说”,唐代文学家创造了“小说”这一新的文学样式。这是大家公认的。但为什么“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呢?在探求小说源流时,传统的看法是唐人传奇是由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演变而来。这一看法,近年来受到了挑战。少数同志认为,表面看来,初唐的传奇确实象是六朝小说,但仔细辨微却并不尽然;不可否认六朝志怪当然是唐人传奇的先行者,而从形式乃至意识形态的继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大解放、文学观念大转变时期,也是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草创时期,当时流行有两种小说:一种是记载人物轶闻琐事的轶事小说;另一种则是记载鬼神仙妖故事的志怪小说。就作品数量而言,前者不过后者的十分之一二。而在志怪小说中,又尤以取材于鬼神故事的小说最为引人注意,且数量也较多(达二十  相似文献   

8.
中唐陆长源的小说集《辨疑志》,批驳怪诞虚妄之说,是对当时流行的小说志怪主题的否定,但其写作意图又是来源于小说实录"阙史"的传统。《辨疑志》的叙事结构同样体现出对志怪类故事的批判倾向,又以逆志怪的形式带来志怪小说"惊奇"式的审美感受。《辨疑志》的批评对象是对超自然神秘力量的盲信,这是中唐士人理性精神在小说写作中的表现。它对小说志怪传统的继承和反拨,与士人学风从六朝到唐代的转变密切相关,透露出唐代志怪衰落和小说转变的一种思想动因。  相似文献   

9.
摘要:汉魏六朝文学因其丰富的题材、多样化的文体特征,历来被学者视为后代文学发展的土壤。这一时期,无论诗歌、小说还 是散文,皆已初具模型。 《搜神记》,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因其记载了大量鬼神故事、逸闻传说,初具小说模型,也历来是研究神怪 小说参照的原型。以神话母题为研究基础,从“死而复生”的框架中挖掘《搜神记》 “复生”母题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0.
鬼道·谈风·女鬼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女鬼形象独秀原因探析孙生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大兴,承秦汉神仙小说《山海经》和《穆天子传》发展起来的志怪小说,据严懋垣撰《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书录》所列,共凡35种之多,内容不外乎神、鬼、仙、妖四大故事。而其中以鬼故事所占比...  相似文献   

11.
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在唐代鬼小说中也是最为光辉灿烂的篇章.人鬼恋经由六朝志怪的发端,到唐代,已日臻成熟.唐代小说中形形色色的鬼们,脱离开六朝志怪中的恐怖怪异,人情味儿已很浓厚.对他们多加看顾,便发现这也是一个可憎、可爱;可鄙、可叹的多情世界.  相似文献   

12.
志怪小说题材来源中的神话、历史及诗歌意象王连儒一志怪小说的产生,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与文学传统。富有幻想的上古神话,为志怪小说的创作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素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女娲补天的故事,后羿射日的故事,无不充满着奇异虚幻的浪漫与...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国短篇小说到唐代始进入成熟期。和六朝志怪相比,唐传奇篇幅加长了,描写细腻了,作品中出现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内容也由写鬼神世界转为表现人间生活。特别是唐传奇是一种有意识的文学创作,这是和志怪大不相同的。从小说艺术的发展进程来看,志怪是唐传奇的直接源头,所以鲁迅先生说:“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但从“粗陈梗概”的志怪到“叙述宛转,文辞华艳”的传奇,中间不可能发生突如其来的质变。在六朝数百年间,志怪小说本身也有一个演变、发展和提高的过程,其中较优秀的作品已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某些作品的艺术手法已和传奇相当接近,因此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志怪小说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大量志怪小说的涌现,一改我国小说艺术冷清沉寂的局面。我国小说艺术,再也不是时断时续的涓涓细流,再也不是可以被忽视的小草,它已经开始长成参天大树了。它象耀眼的奇葩丰富了我国的文坛,使我国的文坛更加绚丽多采。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它对我国文学,特别是对我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汉魏六朝辞赋与志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魏六朝辞赋的叙事性和虚构性,决定了其与同时代志怪的必然关联。这种关联主要以意象、情节和题材为典型,表现为辞赋作品描绘神祗鬼怪、虚构人神同游、幻想神仙意趣、伪托人鬼交通等。而上述表现,特别是以神女为中心意象的传统主题及其表达模式的文学嬗变,客观上证明:其一,汉魏六朝辞赋是早期辞赋在新时代的拓展;其二,汉魏六朝辞赋在吸收志怪叙事特定信息的同时,又对志怪叙事产生积极作用,以致影响着文言小说的时代走向。  相似文献   

16.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①,这是鲁迅对《聊斋志异》写作特点的简要概括。从离奇怪诞来看,《聊斋志异》中写及的山狐灵鬼、畸人异行,显然受了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而就其情节的委婉曲折,对现实人生的执着来看,又明显地继承了唐人传奇的传统。蒲松龄以其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使二者熔为一炉,化合无间,从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人间异域紧相结合的奇幻世界。在封建社会里,人们对于天宫地府、神鬼狐魅的是否存在,虽然看法不一,但它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则是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这就是作家们利用这种观念虚构文学作品的社会基础。从魏晋南北朝以来,虽有部分通过志怪来反映现实的小说,但内容简率、幻  相似文献   

17.
将动物人性化是保存下来的早期志怪小说的主要内容。对这些动物故事的描述,"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当时社会思想发展的一个最有力证明。文章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中有代表性的"蛇"故事文本的阅读分析,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考察这些志怪故事的产生及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内容,在报恩观念和幻化观念中寻求人性化故事的合理解释,获得对中国民俗信仰的深层理念和中国文学生命移植原理的认知。  相似文献   

18.
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集中存在着诸多的以相同或相近事件为原型的“同题故事”.并且这些故事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笔下呈现出迥异的面貌。文章从故事情节、文学趣味、细节描写三方面对魏晋南北朝小说集中先后出现的这类故事进行比较研究,从微观角度进一步分析出其中存在的细微差别,透视出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在艺术效果提升方面的逐步发展和可喜进步,进而探究造成这一文学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志怪类小说脱胎于古代神话,到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才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小说类型。与此同时,于汉末传入中国的佛教也逐渐摆脱了道教的附庸地位,开始正式在中国社会宣传自己的宗教思想。而佛教观念中最基本的因果观,随着佛教的传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在小说中,即是志怪小说中出现了大量宣扬因果报应的故事。佛教因果观不仅为六朝以后的志怪小说提供了新的素材,而且其思想还深入到了小说的叙事逻辑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20.
“人神之恋”是先秦至宋代文学尤其是志怪传奇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题材和审美意象。近五十年来,“人神之恋”逐渐成为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其研究成果甚为丰硕,论者以对作品的个案研究和整体研究来分析它的审美意蕴。在个案研究方面,论者主要对先秦诗赋至六朝志怪的具体作品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人神婚恋内涵;在整体研究方面,论者通过一个朝代或者多个朝代文学出现的人神之恋现象给予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