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人事行政管理到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爱梅 《理论界》2004,(3):161-162
本文作者认为从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到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转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概念内涵的演变、理论前提的演变、核心价值的演变、管理内容的演变、政治制度的演变。  相似文献   

2.
时间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功能表现为定位功能、计量功能和本体功能。“时间”和“时候”单用时的不同、它们命名时间词语时的不同都可以从功能的角度给予科学的解释。“时间”和以“时间”命名的时间词语在表达上主要表现为计量和本体功能,“时候”和以“时候”命名的时间词语在表达上主要表现为定位功能,二者具有明显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3.
目前可见的中国月亮神话主要有两类:常羲生月和嫦娥奔月。这两类月亮神话在月神名称、神话内容、思想观念,都有很大差别。但学界认为常羲和嫦娥是同一位月亮女神在不同时期的名字。据笔者见到的资料,学者还未专门从神话学角度解释常羲生月如何转变为嫦娥奔月,也未阐释演变背后神话思想的演变轨迹。从神话学视阈出发,本文认为作为创世神话的常羲生月主要解释了月亮的由来,并逐渐演变成包含月亮不死的月亮神话,最终转变为以不死之药和长生不死为主要内容的嫦娥奔月。月亮神话的演变体现出神话思想从神到仙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体系,是按"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学)设置的.学界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解上存在着歧义.最初"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解,引起了"马克思主义不知为何物"的弊端.之后,进入"定义"到"定位"的研究,各种观点,争论不休.马克思主义理论到底是指什么?马克思生前,马克思主义是贬义词,马克思也不认同这一提法.马克思理论--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回事.马克思主义词语是经过什么世俗的磨难而成为正面的概念的呢?"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面前被边缘化.因此,本文将依据文献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生态",以促进现行政治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从“质”的辩证法到“度”的辩证法叶险明在“第一个伟大发现”完成以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关于这方面问题的研究,目前在学术界似乎还是一个空白。我以为,可以把对生产力及其演变发展与生产关系和整个社会形态及其演变发展间的联系,从质的关...  相似文献   

6.
张艺 《南方论刊》2006,(11):94-94,96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许多新词不断出现,与此同时一些原有的词语也出现了新的用法、产生了新的词义。本文通过结合相关理论,对“放水”、“灌水”这两个常用词的用法与词义的演变进行探讨,并由此来对“水”的用法和字义的演变做出一定的解释。1“放水”一词在记载唐代水利制度的  相似文献   

7.
殷商时期的最高信仰是“帝”与“天”,二者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确立了“六经”元典的信仰之“天”。西周信仰的“天”,是自然物质与最高神灵的合一,也是祖宗崇拜与自然崇拜的合一。从“六经”“天”的信仰开始,到早期儒家诸子的“天道”,再到宋儒进一步创建的“天理”体系,儒家逐渐完成了对信仰对象“天”的哲学化建构。儒家学者对“六经”经典的不断诠释,使得“天”的最高主宰意义不断演变,衍生出一些偏正结构并兼有信仰与理性双重含义的“天道”“天理”概念。中国思想家通过对“天”的理性化创造而凸显了新的哲学意义,从而实现了中国哲学的理性发展与历史建构。  相似文献   

8.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劳资政策经历了从"劳资对抗"到"劳资两利"的历史演变。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变化是其演变围绕的主线;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和判断是其演变的内在根据;马克思主义劳资理论的不断创新是其演变的内在动力;实现国家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其演变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魏晋时代著名哲学家阮籍从济世热情到出世与草木为邻再到“无是非之别”的在世而超越的思想演变过程 ,透视中国文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追求人性自由的特殊思想轨迹 ;揭示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思想方式的深刻性。对现代社会如何有利于人的生存也是一种启示。  相似文献   

10.
模糊词语的表义功能张琳,道尔吉“反映在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是没有明确外延的概念(可以称作模糊概念)。”①词语是概念的语言表示形式,因此用来表达模糊概念的词语,亦可称为模糊词语。语言表达思维,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人们要反映客观事物,要表情达意...  相似文献   

11.
语言演变是内外因合力的结果,在知识不断更迭的当下,汉语的演变也在加速。"到"一般出现在动词后表示"到达或达到",如"走到学校"或"拿到奖牌";当代汉语中的"到"有了新用法——出现在典型及物动词后,如"帮到你"、"给到你"等,这类用法日益为大众所接受,并不断类推到其他动词后,其中"到"是一个高及物性标记,作用在于突出强化宾语作为受益者的身份。"到"的新用法之所以能被广泛接受一方面是因为闽粤优势方言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其符合口语表达的编码方式。  相似文献   

12.
英文suience一词中文现译为“科学”。在现代,也许再没有其它词有它这么大的魔力,对社会的一切领域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甚至成为人们行为的信条和戒律。然而,在二十世纪以前,“科学’一词还未在中文里出现,对声光化电等学问,统称为“格致学”。这当中发生了一次转变。表面看来,“科学”取代“格致学”是辞的用法变化,但语义学的研究表明,概念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体现了一种世界观。因此,正是这两个词语的更替,表明了对科学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3.
《大庆社会科学》2008,(5):160-160
中国历史上“和”的概念经历了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它逐渐从具体器物与感官经验抽象而为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用来表达协调、和谐、平和等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4.
周礼的精神实质是“亲亲”,即根据血缘来确立社会成员的等级身份和进行权力、资源的分配.这一原则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而崩溃.先秦儒家改造了周礼,促进了“礼”的精神的变迁.在先秦儒家之“礼”的精神从“仁”到“义”的演变背后,是社会成员的等级身份和权力、资源分配的标准从“德”到“利”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文史哲》2017,(2)
北宋时期是"内圣外王"概念由道家用语向儒家术语演变的重要时期,其中,北宋新儒学天道性命与礼乐刑政并重的整体规划及其概念表达是内圣外王概念受到重视的根本原因。而新学、蜀学派学者以庄补儒,会通儒道,将道家的天道自然与儒家的礼乐刑政相结合,则是其较早使用"内圣外王"概念表达儒家价值理想的直接原因。新学、蜀学派的"内圣外王"概念,既有道家的内涵,也有儒家的因素,是融合儒、道的产物,在内圣外王语义的演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化振红 《学术论坛》2006,(12):168-171
《齐民要术》农业词语根据行业特性、构成特点的差异,可以划分为农业术语、农业语词、农业用语三个层次。农业术语一般运用于行业典籍,农业语词较易为行外人士理解,农业用语容易发生分化。其扩散以南北朝同类文献为起点,到普通文献的农业语境,然后到普通文献的非农业语境,经过激烈竞争,部分词语保留到了后世文献中。专门词语和一般词语可以互相转化,行业色彩轻重是决定性因素:农业术语演变为一般词语的难度较大,演变为农业语词的难度较小,演变为农业用语的难度最大。  相似文献   

17.
殷商到春秋时期,"口"专指人的嘴.战国以后,在转喻机制的作用下,"口"发生跨域演变,西汉时已成为由于概念域融合而新产生的{口嘴}概念域的上位词."嘴"专指鸟嘴,产生于东汉,之后其义域不断扩大,使用频率逐渐提高,至唐代完成了上位化演变,到清末则取代了"口"的强势上位词地位."口"上位化的原因在于古今范畴化方式发生了变化,"嘴"的上位化则是语用、语义、字形变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正> “×么(摩)”类词语,指的是唐五代以后由某词“×”与居其后的“么”(“麽”,包括其异形“没”、“摩”、“磨”等)组成的一类词语.这类词语的内部结构并不是一致的,这样称谓是为了讨论或叙述上的方便.现在,我们尝试对这类词语内部或本身的结构进行分析,因为这一方面可以更进一步认识这类词语的语义及结构性质,另一方面也涉及到对有关词语历史演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儒家经典以“六经”为根本,这些典籍的产生与成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早期的经典基本上是以口头的方式集结与流行的,到了西汉,始有整体性的书写转换,从“口耳相传”到“著之竹帛”,在儒家经典传衍史上是一次巨大的变革。文字书写的出现将口语表达做了抽离化的处理,产生了提升与变形,在理解的复杂性上便远远超出了原有的表意。因为去情景化的缘故,文字书写为后续的理解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歧义性,也打开了无限的释义空间。书写对于口语而言,不只是具体的内容得以记录,而且扩展了记忆的历史,使得片段的、不连贯的记忆变成了可以叙事的统一体,一种有限的具体性便融入了普遍的世界关系之中。从口传到记录成文,再演变成为有系统体式的各类文章,这就为书写和阅读的诠释学间架奠定了基础。在此形式转换中,汇聚成篇的经典文本成为观念交互性展开的集散地,也是人们从历史经验来观照自我、汲取思想养分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20.
该著为美国籍学者张孙康怡(Kang-i Sun Chang)所作,由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赵鑫虎翻译。对后唐到北宋这一期间中国“词”的诗体演变进行了详尽论述,这为那些对中国古代诗学有兴趣的爱好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该著约有十几万字,本刊从2004年第6期开始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