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书推荐     
《领导文萃》2011,(22):131-132
《走近领袖世界》 本书通过100多位知情者和亲历者的深情讲述,以大量首度披露的珍贵史料,从信念、求知、调研、胸怀、律己、关怀等6个方面,讲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业绩以及他们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精神风范和巨大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2.
洪梦  成晓明 《领导文萃》2013,(18):54-58
中国共产党刚刚创建几个月后,就有一位不满17岁的青年成为党员。此后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刻苦耐劳的精神奋斗30年,自20世纪40年代起就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并列荣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他虽英年早逝,但其精神却在党内影响至深,任凭时间长河如何冲刷,都冲刷不走他那"党的骆驼"的美誉在人们心中的烙印。他就是任弼时。  相似文献   

3.
西柏坡是毛主席、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中国共产党人在西柏坡时期实现了中国社会从战争转向和平、从革命转向建设、从农村转向城市的伟大转折,奠定了共和国大厦的基础。这个时期铸就的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永远激励中国共产党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再创辉煌。 毛泽东:“进京赶考” 自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率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到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总共1年零10个月的时间。这一时期,党中央、毛主席组织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文选》(一卷至三卷)的出版,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陈雪薇告诉记者,对领袖人物的研究一般有三种成果:一是选集(文选、文集),主要精选他们的著述;二是年谱,主要反映他们的思想和实践活动;三是传记,侧重记叙他们的生平、思想和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出版选集(文选、文集)的党的领导人近30人,其中以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名义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选集(文选、文集)为最高规格。享受这一规格待遇的,此前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任弼时、叶剑英、彭真等同志。继毛泽东、邓…  相似文献   

5.
鲁班场之战     
1935年3月4日,中央军委为了统一作战指挥,于遵义设前敌司令部,朱德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委。这意味着毛泽东恢复了军内职务,重新掌握了军队指挥权。次日,朱德、毛泽东发布《前敌司令部关  相似文献   

6.
马云飞 《领导文萃》2014,(13):71-75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选择了刘少奇 探究刘少奇1943年得以进入中央领导核心的原因.是理解刘少奇后来在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必要前提。如果说,中国共产党在历史的紧要关头选择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那么.刘少奇进入中央核心层则是毛泽东的选择,是毛泽东对他的赞赏和倚重的必然结果。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选择了刘少奇。  相似文献   

7.
芦垚  林歆 《领导文萃》2011,(Z1):112-116
不以后来论当初《瞭望东方周刊》:你的创作对象,既有党史上的正面人物,也有备受争议的反派,如《陈伯达传》,发表后就引发了巨大争议。为何要写他们?叶永烈:中央文献研究室有七个组,分别研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  相似文献   

8.
从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从陕北来到西柏坡,到1948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以及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机关由陕北东渡黄河到达西柏坡,再到1949年3月党中央迁往北平,两年多的时间,使西柏坡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山村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最关键阶段的战略指挥中心。一段特殊的历史使得西柏坡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意义——西柏坡精神。毫无疑问,  相似文献   

9.
从1975年4月5日至1976年9月9日,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蒋介石、周恩来、朱德、毛泽东这四位曾经叱咤中国当代历史风云的国共主帅,相继离世。他们的终年分别是:蒋介石88岁、周恩来78岁、朱德90岁、毛泽东83岁。在这四位主帅去世之后,国共双方都从第一代领袖转入第二代领袖  相似文献   

10.
未名 《领导文萃》2013,(16):79-82
刘少奇是毛泽东最得力的助手与第一个接班人,曾在二十余年间受到毛泽东格外的倚重、信任。复杂激烈的党内斗争中,毛泽东之所以笑到最后,最高领导地位与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得以最终确立,都有刘少奇殚精竭虑的汗马之功。刘少奇也因此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全党二把手。但毛泽东的信任似乎有一个前提,这位二把手不能插手军队,或者说拥有自己的"山头"与"嫡系将领"。刘少奇虽然曾做过  相似文献   

11.
殷茵 《领导文萃》2014,(18):54-58
<正>1949年3月28日,毛泽东进入北平刚刚第三天,收到了柳亚子的一首诗。在诗中,柳亚子向毛泽东提出要回老家当诗人去。三天前,柳亚子还作为三十名代表之一去机场迎接初到北平的毛泽东,他是与沈钧儒、李济深、章伯钧等"同乘第一号车,检阅军队而返"的。当晚,毛泽东还派车接他出席颐和园晚宴,优礼  相似文献   

12.
1937年5月5日下午,海伦乘坐卡车抵达延安。5月6日清晨,正忙着召开中共全国代表会议的毛泽东和朱德就前来看望海伦。一见面,毛泽东同海伦握手,亲切地说:"我是毛泽东,欢迎你到延安来。""我早就从照片上认识您了。"海伦从手袋里取出笔记本里夹着的毛泽东头戴红星帽的照片,双手递给毛泽东,  相似文献   

13.
曹应旺 《领导文萃》2010,(19):63-67
<正>最早称周恩来为总管家的是朱德。据薄一波回忆,1948年5月,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二书记薄一波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向刘少奇、朱德汇报经济工作时,朱德说:"快啦!咱们的周恩来同志快来了,他是个管家的,管这一个家。他会把这个事情办好。"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和邓小平第一次合作,将苏维埃共和国的“开国大典”定在瑞金的一片古樟林中1931年9月28日午后,刚刚指挥3万红军将士粉碎国民党3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第三次“围剿”的红军统帅毛泽东、朱德、项英等人,从  相似文献   

15.
1945年,当抗日战争进入最后阶 段的时候,为商谈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等问题,应毛泽东主席之邀,黄炎培和冷遹、褚辅成、章伯钧、左舜生、傅斯年等6位国民党参政员于7月1日飞抵延安访问。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王若飞等中  相似文献   

16.
8341的主要任务8341部队是中共中央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身边的一支警卫部队。8341是它的对外番号,对内叫中共中央警卫团。它是1953年以中央警卫师一团为基础组建起来的,当年6月9日在中南海正式成立。首任团长是张耀祠,政委是杨德中。8341初建时只有1000多人,主要任务是保卫五大领袖——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云,归公安部第九局领导。当时的公安部部长是罗瑞卿,九局局长是汪东兴,副局长是张耀祠。"文革"开始以后,8341部队改由中共中央办公厅领导,汪东兴具体负责领导、指挥。1969年我入伍时,部队人员已达8000左右,辖7个大队、36个中队。  相似文献   

17.
“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毛泽东的这句话曾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毛泽东是何时开始讲的,具体是怎么讲的,现在很难考证了。曾经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身边工作过的韩桂馨回忆说:在西柏坡,有一次刘少奇向青年们提出说要好好学习,多学本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8.
1956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公开批评斯大林,中共与苏共在意识形态和政治领域加速决裂。与此同时,中国与东德的关系却得到了加强。9月8日,东德统一社会党第一书记乌布利希率中央代表团前往北京参加中共八大。9月23日,乌布利希与毛泽东、刘少奇和中联部长王稼祥举行了长达两小时的私下谈话。此次谈话涉及内政问题、对西德战略以及对苏关系,表达出了毛泽东和乌布利希的政治思维方式。以下是德国媒体新近披露的谈话记录。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任国家主席的生日,是在为他召开的平反大会上,被这个国家的人民知道的——刘少奇生于1898年11月24日湖南省宁乡县。 他比毛泽东小5岁,原来他俩是老乡。  相似文献   

20.
平津战役中,我军先后解放了天津、塘沽、新保安、张家口等重镇,百万大军云集北平。傅作义的二十万军队已成为我解放军的囊中之物。 北平是文化古都,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毛泽东决定在对其进行军事打击的同时,开展政治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