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湘西苗族鼓舞集鼓乐、舞蹈、表演于一体,是湘西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为适应大自然和社会环境而长期凝练出来的文化产物。从鼓舞的起源、载体变迁、内容与形式的演绎流变等方面多角度审视湘西这一独特的舞蹈艺术,其表达的原始族群精神、族群生存智慧和宗教观念、文化赋义和艺术韵意等,较典型地揭示了湘西苗族丰富而深刻的民族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
湘西苗族鼓舞集鼓乐、舞蹈、表演于一体,是湘西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为适应大自然和社会环境而长期凝练出来的文化产物。从鼓舞的起源、载体变迁、内容与形式的演绎流变等方面多角度审视湘西这一独特的舞蹈艺术,其表达的原始族群精神、族群生存智慧和宗教观念、文化赋义和艺术韵意等,较典型地揭示了湘西苗族丰富而深刻的民族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湘西苗族民间舞蹈是苗族人古老的原生态艺术表演形式,融舞、歌、戏为一体,构成了独特的苗族文化生态群落.湘西苗族民间舞蹈的生发、承传和发展,与楚巫文化、耕猎文化、歌乐文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民族服饰是各区域民族所在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传统文化的直观体现。苗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苗族服饰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本文以湘西苗族服饰为研究对象,试分析其服饰中所表达的审美文化以及民族艺术中所传承的美的思想,这有助于民族地区艺术发展,也能使人们更好地解读湘西,了解湘西苗族艺术文化。  相似文献   

5.
湘西苗族传统殡葬文化深深嵌入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成为湘西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湘西苗族传统殡葬文化有其特殊的仪式流程、文化内容与内涵。从现代视角透视,可见其尊重自然和维护生态安全的生态价值、推动湘西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文化价值、增进生死观念的认识和推动社会关系整合的社会价值、弘扬孝道和树立文化自信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6.
湘西苗族鼓舞,作为流传于湘西苗族人民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其文化艺术价值也开始变得愈发不可估量。其在表演形式、基本动作、步伐、鼓点节奏和打法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湘西苗族鼓舞发展至今,其种类已经多达数十种。苗族鼓舞在展现自己独特魅力的同时,正从生活逐渐走上舞台。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间,面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在场",湘西苗族通过顺应国家话语、在国家话语境域中捍卫苗族文化、国家话语与苗族文化并用和将国家话语引进苗族文化等调适策略,既为苗族文化守住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又促进了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历史进程对今天建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具有深远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从旅游学的角度出发,在分析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特点走向市场化的基础上,借鉴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艺术审美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分析了湘西苗族服饰的款式特点,并根据当前我国及世界高端服装产业的特征和发展动态结合湘西服饰的特点以高端定做的市场进一步提出了湘西苗族服饰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策略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 石启贵(1896年12月—1959年5月),号子荣,字霖苏,又名岩山、能言、竹林居士,湖南吉首人.毕生从事民族教育和湘西苗族的研究,著述甚多,是近代知名的苗族学者.大学毕业后回乡,1926年至1933年,在乾城模范小学和女子小学任教.1928年起,任乾城县立模范小学和县立第一女子小学事务、教务主任及县教育会干事、首民文化经济改进委员会常务委员,从此开始注意对苗族文化经济的研究.1933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凌纯声、芮一夫两教授到湘西进行民族学考查,他参加其工作并担任调查组的咨询.自此以后,他就一直把湘西苗族研究当作重点,直至逝世.  相似文献   

10.
改土归流在明代永乐年间即已开始,但这时是一种被动举措。清雍正年间,中央政府对西南民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大规模进行,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在雍正朝初期先后结束。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在经济方式、文化模式、社会变迁和族际关系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凸现了两个族群的社会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实地凋查资料,分析了西双版纳傣、哈尼和布朗族妇女的受教育情况.指出其共性是民间教育,传播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其不平衡性是各族妇女受学校教育的程度不同.教育差异的原因,主要有生产方式对知识的需求作用,经济条件对教育的影响、宗教教育与妇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祖先神灵至今仍然是阿昌族最重要的占主导地位的崇拜对象.本文在对阿昌族祖先祭祀的内容、形式、特征进行总结、分类的基础上,阐述了阿昌族祖先崇拜所具有的深刻的社会功能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文章指出地理发现是地理学进步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现在在云南省的东部也发现了不为世人所知的一道两千多年前当地少数民族先民建告的古长城遗址.其地理文化内容之丰富是先前所想象不到的.它可以再现云南古代原住民族历史、地理和文明发展的面貌.  相似文献   

14.
傈僳族的图腾与姓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傈僳族是一个有着独特传统文化的古老民族,其图腾维系着族内各氏族的生存与发展,其图腾物常常就是姓氏本身或代称,如荞氏、谷氏、麻氏、蜂氏、虎氏、犁氏等.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一个氏族改姓了,但其图腾崇拜物仍未改变.  相似文献   

15.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自然生态观的重新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指出尊重生命和自然界是一种全新的自然生态观.而西部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其生态观走人了误区从敬畏自然到人定胜天;由满足与自给自足向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出现短期行为.因此,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应倡导环境意识,树立人类与环境共同进化的生态文明观.  相似文献   

16.
论网络文献的时空性、创造性、科技性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属于文化的范畴.由于物质载体的不同,文献也表现不同的文化理念.网络文献的出现,是社会网络化发展的结果.它具有时空性、创造性与科技性的特征,由此所反映出来的文化也具备了这些特点,本文分析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魏杰教授应邀来昆讲学考察,借此机会,本刊特邀云南省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段钢先生与魏教授就我国目前经济调整时期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访谈,现整理成文刊出,以飨读者.以下段钢先生简称为"问"、魏杰教授简称为"答".  相似文献   

18.
亚洲金融危机过后,我们一直在探寻、思考从中应汲取的经验和教训,加强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工作是此文关心的问题.启动内需,增强企业投资信心,提升消费者预期,对摆脱目前经济困境有积极的帮助,但面对难以启动的内需市场,原因是什么?根蒂在哪里?作者作了颇有见地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凉山彝族的纺毛工艺分为纺纱织布与擀毡两个体系,其间他含着无数复杂的环节,是凉山彝族传统技术文化不可忽神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经济转型期的云南少数民族节日符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节日符号的功能性首先就是指向民族生存保障,经济因素是节日符号的根基.文章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节日符号的指述功能、表现功能及传递功能的分析,指出现代民族节日之所以受重视,则在于它们可以资本化运用,节日符号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其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