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幸的人各不相同 近距离接触一下外企人的苦恼:1.我没有了梦想,世界将会怎样?盛峰在谈起他辞职的动机时说道:  相似文献   

2.
进外企是很多人的梦想,但是,40多岁离开外企进行第二次创业却是很多人的不敢想。插队、上大学、进外企做白领、去国外学习后又自己创业的杨良违反常规的做法,也代表了一类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蔡亮 《中国农村》2007,(5):20-22
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现实击碎了这些外企的神话传说,人们不经意间赫然发现许多外企已不再“守身如玉”,不再遵循先进的“国际惯例”来出牌,而是刻意“入乡随俗”,迅速“堕落”。  相似文献   

4.
如今外企在国内各大都市已遍地开花,而活跃在这座“金色花园”里的中国女秘书,更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到底如何?日前记者采访了一些秘书小姐,这些知识白领的特殊经历,的确让人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5.
<正>近两年,一位外企职业经理人写了一部职场励志小说《杜拉拉升职记》,一时间风靡网络及各大书店,根据此小说翻拍的电视剧和电影,也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和票房。一位普通女职员的升职记为何如此的引人关注?分析背后的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这部小说引起了大多数人的共鸣,因为每个人都是职场中人,职场斗争、升职、加薪等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每个人都能在杜拉拉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杜拉拉升职记》的故事是以世界500强的外企作为背景的,一时间,人们对外企无限向往,其公平、透明、公正的人事制度,充满活力与弹性的工作氛围及高薪待遇,令人趋之若鹜。  相似文献   

6.
目前,某网站进行了一次题为“大学生最青睐什么样企业?”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最看重一些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国际知名企业,外企就是他们眼中的最爱和“宠儿”。外企有着独特的培训方式和企业文化,塑造、培养了大批掌握现代管理技巧和理念的白领人士。如果一个人拥有一定的外企工作经历,那么他的职业生涯将会变得更为丰富多彩。进入外企,成了很多大学毕业生的梦想。  相似文献   

7.
他的人生前半段走得很顺利,博士毕业后,他遵从导师建议,进入研究所从事学术研究。可没多久,当看到一些在外企工作的同学腰包渐渐鼓起来后,他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落差,感觉自己“大材小用”了。  相似文献   

8.
<正>在我过去十几年的从业经历中,外企、国企,民营企业都做过,感受各不相同,表面上看是制度、方法的不同,实际上是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我进入外企是在九十年代,当时外企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带入中国,也帮助国内培养了一批职业化的管理人才。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外企带来的管理思想,也就没有现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进  相似文献   

9.
采取网上电子问卷方式,对上海市外企管理人员政治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外企管理人员年纪轻、学历高,多数有过出国留学经历,收入相对较高、流动性大、职业和身份不稳定,主要由非党人士组成,政治需求较弱,大多数成员没有宗教信仰,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双重影响.因此,他们在公共政治生活中参与程度不高,是因为他们在利益上与资者更加接近,并且很少参与企业外部的政治活动.但是,他们进一步团结的基础和趋势是强势的,其代表资方影响政府决策能力的机会和能力也呈上升趋势.因此,外企管理人员作为潜在的政治主体,政府如何规范他们的利益表达,引导他们的政治意识,就成为外企管理人员融入公共社会的紧迫议题.  相似文献   

10.
偏见     
《阅读与作文》2007,(7):23-23
我在一家外企工作,老板是一个来华居住10多年的美国人。工作的时候严谨认真,可下班之后也能和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因此深受大家喜爱。美国老板有两项引以为傲的优点总是挂在嘴边:一是能喝北京的二锅头,其酒量今一般中国人望“洋”兴叹,更别说外国人了;二是自认是个北京通,认为自己的京片子非常标准。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外企实现发展的重要资源,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起到核心的作用。中小外企要想实现快速健康的发展必须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实现中小外企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良好方式。但是,中小外企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在应用中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  相似文献   

12.
清敏 《人力资本》2009,(1):36-37
近日,广州某外企公司为员工安排了一个很特别的培训:上厕所培训。300名员工都要接受这项培训,并要签字确认是自愿参加。  相似文献   

13.
5月23日,由人社部、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FESCO)、北京外企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律·动中国’FESCO2013年全国法律巡讲活动"在北京举行。人社部法规司副司长余明勤、FESCO董事总经理王一谔、以及中国对外服务工作行业协会、《职业》杂志、《中国劳动保障报》等各方领导出席启动仪  相似文献   

14.
初见孙嘉是在一个春日的午后,苹果公司所在写字楼的底层咖啡馆,和大多数在外企工作的人一样,孙嘉穿了一件很有型的米色休闲外套,忙得只能抽半小时的空接受采访——周五打电话预约采访时,从他的短信中得知他周六还要开半天的会。孙嘉说很喜欢外企开放融洽的文化氛围——工作时间  相似文献   

15.
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想进入外企,薪酬高,福利体系完善,并且能够使自己迅速成长。但进入外企,首要的能力就是具备有良好的外语能力。现在的趋势,不管是外企,还是像国家机关,对于语言交际能力,特别是在商务场合和公共场合下,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现在的商务英语认证在中国越来越受用人单位欢迎,比如BEC。BEC考生人数每年近5万人BEC考试自1993年进入中国,起初仅推出BEC初级,现在还有BEC中级和BEC高级,考生逐年增加,尤其是最近,考生人数达到近5万人/年。这个增长速度与目前的竞争压力大有关系。这个变化充分说明大家认识到BEC考试对于求…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概念最先出现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典定义是:企业为了提升自身价值而进行的招聘、培训、开发、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以及处理劳资关系、安全问题、公平问题等活动的过程,称为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中虽未提一个“人”字,但人的重要性内含其中。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必须实现人力资源效能的最大化和有效管理。现今不少外企在中国扎根成长,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也源源不断地引进中国,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强烈对碰。本文试图探索一些合适的路径,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的管理思想应用到现代企业的管理中去,避免传统文化中消极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剔除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方面,为建立一套本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7.
章月娥 《社区》2009,(13):56-56
典型案例:晓豪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外企,工资待遇不错。由于是在试用期,所以晓豪非常紧张,生怕自己做不好,失去这份工作。外企的工作节奏很快,晓豪努力地适应这种节奏。可是,晓豪越是紧张,越是努力适应这种节奏,却把自己也搞得越来越紧张,即使在下班的时候,也等着领导从手机里传达指令。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30年的强劲发展,而立之年的外企,镀上了一层金灿灿的光芒。从高校到高薪、高职,外企既是引发波澜的中心,也是风流人物的舞台。每年,都不乏大量年轻人涌入外企,追求升职与加薪,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人风光,有人出局;有人名噪一时,有人平平淡淡……有后进者续写着外企的辉煌,也有围城内突围的角力。今天,如果说外企有所转变,那就是现在它更像一座围城,有人想进,有人想出,有人在其中困惑,有人在其中成熟。  相似文献   

19.
编读往来     
《成才与就业》2015,(4):64-64
我是一名在外企工作不久的年轻白领,读了《成才与就业》2014年11B(总第482期)上刊登的《别把梦想逼上绝路》一文后,感慨颇深:人人都有梦,每个人的梦汇集起来筑就伟大的"中国梦",可如何实现自己的梦?《别把梦想逼上绝路》给我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2003,(7)
说一口流利、正宗的英语是许多人的梦想,因为流利的英语意味着机会、薪水的全面增加,意味着出国留学、进外企等等广阔空间……在外部环境与内在需要的强烈推动下,中国开始了一个“全民学英语”的运动,伴随着这一运动的,便是英语培训课程的热火朝天,如火如荼。各类培训班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这其中,以有外教授课的口语培训班最多,也最为红火。因为学英语,最大的问题是口语,学口语,最大的问题则是不知道自己究竟哪里读错,从而不知如何改进。而文曲星MyET的出现,彻底解决了口语纠错的难题。在外企工作的王先生深有感触地说,“自从使用了文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