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版本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版本学是研究文献版本源流及其鉴定规律的科学,其范围不能局限于古籍版本,而应是古今中外所有文献的版本。版本学学科体系包括版本学基础理论、版本学史、图书版本源流、文献版本鉴定及版本学分支学科建设。继承和发展传统版本学的方法,重视现代文献版本,加强版本学的实用性,是当前版本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三国时期,除出现了在版本学史上有影响的“正始石经”外,人们在校勘学上也比较重视版本;有晋一代,不但公私重视藏书,亦且注意所收藏之书版本的优劣;北朝在版本学上多体现的风气与南朝大致一样,其时收藏家也很重视善本、异本。魏晋及南北朝时期的版本学比起两汉来,有所发展,其发展原因:一是人们版本观念的增强,提高了版本对校勘书籍作用的认识;二是纸张在抄书上的使用,使书籍版本大量增加,为版本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身为两代帝师的翁同龢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他收藏的书籍多为善本、珍籍。在长期的古籍收藏、鉴赏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版本学知识,熟谙各种古籍版本的鉴定方法。他对版本的鉴定主要依据书籍的形式特征、文字内容以及其它相关的资料,方法独到而又有创见。翁同龢之所以在版本鉴定上有如此显著的成就,与其家学渊源、学术修养、藏书实践以及与著名藏书家的交往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4.
版本学、校勘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绕不开的研究"基础",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而中国古代艺术研究属于传统文化研究谱系的一支,虽有其自身的学理,但也需要关注版本及校勘问题。"版本者,研究之本也"。如果古代艺术史研究不注重版本学、校勘学研究,就可能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甚至造成学术硬伤,最终影响中国古代艺术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本文在艺术类著录题跋、序跋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试图证明版本学、校勘学对于中国古代艺术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试论清代两湖地区书院的刻书业及其兴盛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书院刻印的图书,在版本学上称为"书院本"。其版本价值较高,历来倍受文士学者重视。清代两湖地区的书院兴盛且日益官学化,书院刻书业比较发达,留下大量作品。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学术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版本与目录之关系浅释——中西目录学分类比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研究古典目录学的人,过去习惯地提到“版本目录之学”或“目录版本之学”时,一般地说,有两重含义。一种含义是指有关版本鉴定的目录学,另一种含义就是指广义的目录学本身,指合版本与目录为一的学问。因为从古代校仇学兴起,讲到目录,就不能不讲版本。版本之与目录,正如目录之于校仇一样,是二而一的事。故合而言之。曰版本目录之学。随着学术分支的日趋精细,有人认为版本学:“可以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要求把版本学从目录学中分化出来。这种设想,单就版本学而论,未可  相似文献   

7.
一部充满新意的版本学专著──评《版本学》黄宾版本学,在清代曾是被许多学者视为身心性命之事的一门“显学”;在今天则被许多人看成是一门古老而玄妙的“绝学”。但在读了姚伯岳新著的《版本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后,我却真切地感到,版本学在今天,...  相似文献   

8.
版本之学,始于汉兴于宋而盛于清,”书称本始于汉“([清]周寿昌《思益堂日札》)雕本之书日盛,“版本”一词日趋固定,但问题也接路而至:“然版本初不是正,不无讹误,世既一以版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误遂不可止,甚可惜也([宋]叶梦得《石林燕语》)有鉴于此,版本研究之学渐兴,到清代乾嘉年间,学者们几治经史,无不需研究版本和借助版本学知识,段玉裁就说过“不先正底本,则多诬古人”,他们讲究创新、博证和致用,以治学严谨、文体朴实相推许,自命为朴学,而乾嘉时代就是其鼎盛时期,朴学由此也被称为清学,叶德辉就曾将目录…  相似文献   

9.
版本学及其观念在隋唐五代有较大发展:隋朝开始重视图书的收集与整理,在古籍整理与版本复制方面卓有成效,尽管其时未出现相关的理论表述,但其时版本复制及有关处理方法,对唐代及后世均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官修本上,影响更为明显。唐代图书版本形态虽仍以写本为主,却又出现了雕版印书。这一时期的书本用纸与装帧也表现出新的发展迹象:隋代在版本装帧上产生了分品装帧收藏方法;唐代出现了旋风装、经折装、连脊装等比较先进的装帧式样;用纸方面唐代则出现了少量的皮纸写本。晚唐五代作为中国古代版本学又一重要发展时期,在版本学史上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监本《九经》的刻印和家本《九经》的刻印,以及诸如毋昭裔家刻诸史、贯休自刻文集等其他刻本,表明其时不但刻本范围有所扩大,且刻书机构也日臻完善。这些都为中国古代版本学的确立准备了物质条件,亦对后来中国印刷史及版本学史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戴南海同志长期在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图书馆、历史系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不但具有古籍文献方面的丰富知识与实际经验,而且对于版本、目录、校勘之学有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做出显著的成绩。 文献学的研究大体有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对具体的文献典籍进行整理(或曰古籍整理),例如对某一部书的标点、校勘、训释、今译等;另一方面是对文献学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例如关于文献的价值与功能的研究,关于历史文献学的结构与体系的研究,关于版本、目录、校勘的方法、历史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等。古代的文献学,亦称“校雠学”,其广义的内容包括有关版本、目录、校勘等研究在内。迄于清代乾嘉年间汉学学术的长足发展,广义的文献学逐渐趋向分化为狭义的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等独立的学科。由此,也就提出了把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建设成为广义文献学的分支学科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1.
历史系副教授戴南海著的《版本学概论》一书,最近已由巴蜀书社出版。它是一部融资料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学术专著。中国史籍,浩如烟海,号称“汗牛充栋”。版的名称源于简牍,本的名称源于缣帛卷轴.版本二字的合用,产生于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宋。以往研究版本往往只限于校雠和目录学,没有把它当作一门独立学科研究,而戴南海副教授则脱此窠臼,将版本学独立起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古籍版本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用黄永年教授的话说就是:“体例结构上几乎前无所承,颇  相似文献   

12.
孙可之是晚唐时期继韩愈、皇甫湜之后又一古文大家,有人称之为“古文运动的终结者”,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探究《孙可之文集》版本源流和比勘存世的各种版本,借助相关的文献及版本学、目录学知识,镜考源流,甄辨优劣,我们可以探清诸本间的渊源分属与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3.
《汉书》因其成书年代久远,经过历代传抄翻刻,形成了复杂的版本体系。版本研究是《汉书》文献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运用历史文献学的基本知识,以传统版本学的研究为基础,考述《汉书》版本源流及其相互间的承继关系,较为客观地揭示了《汉书》的版本体系,对《汉书》研究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海源阁以藏书宏富精善,而被誉为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然杨氏不惟收藏,对其藏书亦精心研究,尤其是在版本学研究上,颇有创获。杨绍和对二百余种宋元校抄进行了鉴定评估;对版本的递刻与递藏源流进行了考证与梳理;通过实践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善本观。这对后人进行版本研究,完善善本观念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 一、版本学与新文学的版本书籍用“本”来记数,这是从写在纸上,装订成册后开始的。叶德辉说:“今人称书之 F 边曰书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书林清话》)在印刷术没有盛行之前,古人称雕板印刷之书为“版”,称手写之书为“本”。后来,印刷术广泛流行,版本就成为一个较为固定的名词了。在宋朝人叶梦得的《石林燕语》中,已经把版本做为  相似文献   

16.
版本学经历了唐的发展和宋元的兴盛以后,在明代前进的步伐开始放慢。但是它在这一历史时期仍然取得了为后人所称道的成果。本文试从版本学的社会基础、学术理论两个方面对明代版本学的发展加以阐述,以期对明代版本学的发展脉络有个较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医药文献整理研究工作的不断加强和国内古籍市场的相继开放,古籍版本鉴定已成为古籍整理、收藏者不可不知的一门学问。试从读书治学、古籍整理、管理编目、收藏与流通4个方面,简要论述中医古籍版本学的作用。其目的在于提高对中医古籍版本价值的认识,以求更好地发挥古医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古籍数字化与传统文献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古籍数字化大潮,传统文献学尽管仍保持着很强的生命力,但其与相关子学科均面临着深刻的冲击与挑战。古籍数字化更新了传统文献学的概念和内涵,对学科建设、专业教师和人才培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使传统目录学趋于式微,消弱了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能和传统索引、引得编纂的价值,提出了建立数字目录学的要求;使电子校勘被充分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校勘程序;使版本的概念和内涵发生变化,版本鉴定手段趋于现代化,并促使数字版本学诞生。在这种状况下,文献学的发展既要保留优良传统,又要顺应古籍数字化发展的趋势而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19.
早期白话诗集《蕙的风》是湖畔诗人汪静之的代表作,一共有若干版本,1922年亚东版、1957年人文版与1992年增订本具有较高的版本学价值.在这三个版本的校释与还原中,既彰显了对应于不同时代的白话式口语写作与普通话写作的内容,也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初与50年代初、90年代初这些阶段中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变迁.《蕙的风》数个版本名同而实异,折射出诗人不同时期的审美心态与时代应对,是新诗史上诗集异动序列中的一个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20.
长篇小说《暴风骤雨》随着当代中国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作品的版本经过历次修改形成了不同的文本形态.从版本学的角度入手,通过对作品版本的变迁和文本修改进行对校和分析,发现背后的时代原因,把握其在适应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及其文学规范需要的同时,透视当代文学所留下的时代特征及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