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法和行政合一(亦称为法政体制)是中国封建司法制度中的一大特色。在整个司法程序中,皇帝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日由刘长江教授等编著的《中国封建司法行政体制运作研究》一书,对中国封建法政体制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该书通过对各时期法律文本以及典型案例的分析,对以往学界所探讨的中国法政体制予以动态的考察。案例中皇权成为影响司法审判结果的关键因素。该书对于中国封建司法行政体制的探讨,不仅深化了学界对此体制的研究,而且对于目前国家推行司法制度改革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封建法政体制至清代臻于完善并开始解体。清朝承袭明制,建立了比较完整、严密的法政体制,其中实行的三法司会审、秋审、九卿会审等制度,非司法官员参与司法等,都起到了慎刑的作用;但清代后期法政体制在运作中弊窦丛生、逐渐瓦解,直至1906年清政府改革官制,使司法与行政分立。  相似文献   

3.
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先秦时期基本实行国家土地所有制,即封建领主制。唐代中期均田制崩溃后,实行封建地主私人土地所有制。自汉至唐代中期的八、九百年之间,乃是一个过渡阶段,这个过渡阶段封建土地制度的特点是,土地在名义上的国家所有与实际上的私人占有的结合与交叉。而这种结合与交叉又是通过汉唐间田制的一系列制度变化和规范化的过程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封建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婚姻制度,至唐代已日臻健全。唐代实行的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阶级内部"内婚制",政治需求的考量、注重姻亲旧眷、门第等级观念、科举观念等都对盛唐贵族的择婿标准有着重要的影响。盛唐时期贵族的婚姻一方面具有开放自由的特点,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严谨刻板的一面,研究盛唐时期贵族群体的择婿风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盛唐时期的社会风俗和民众心理。  相似文献   

5.
周侃  李楠 《兰州学刊》2009,(3):169-172
唐代乐舞、百戏杂糅交融,观演场所日趋固定、专业,是中国古典戏曲发展史上比较特殊的时期.结合两唐书、唐代笔记小说等相关史料考察唐代乐舞、百戏的观演场所,揭示封建等级制度下观看者、演出者、观演场所之间的关系,对于梳理唐代戏曲发展的脉络,窥探唐人娱乐休闲文化的面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我国封建经济文化的繁荣时期。唐代文化,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像一颗灿烂的明珠,在世界历史上闪闪发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而在唐代文化的宝库中,不但有光辉夺目的中原汉族文化,而且也包括那些既有中华民族共同风格,又有地方色彩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当时地处祖国南疆的广西壮族地区,在汉  相似文献   

7.
唐代与宋代土地所有制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了颇为丰厚的成果。但是,衔接唐宋两代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关系的研究,则迄今论著甚为鲜见。这是唐宋时期土地所有制关系研究中的一大缺陷,亟待弥补和充实。本文拟就五代十国时期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发展的途径和特点作些探索。  相似文献   

8.
论唐代官学     
官学,作为统治阶级传授管理国家的经验、培养治国人才的场所,一直为中国历代统治者重视.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和长期战乱的影响,官学一度时兴时废.直到唐代,封建官学才重新兴盛起来.唐代官学的发展与唐代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研究唐代的官学制度,不仅有助于全面认识唐代社会发展状况,还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历史借鉴.因此,本文拟据有关资料,对唐代官学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监察官吏的选拔制度古已有之。在封建监察制度建立初始的秦汉时期,封建王朝是制定了监察官吏的选拔、任用、奖惩等办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增设了一批如校事刺奸、丞相左丞等新的监察职官。唐代对以卑察尊的体制作了重大改革,泛监察官吏分为高、中、低三类。对于高级监察官员,提高他们的官等。如御史大夫,其官等起初为从三品,提高到正三品。宋朝建立以后,在吏部之外另设一个考课院(后改为审宫院)“以分中书之权”,与此同时,废除了唐代宰相推任御史的制度,改由皇帝亲自选任。明朝的官吏铨选机构大都是都察院和吏部共同管理,台官的任用则主要由都察院掌握。清承明制,制定了《钦定台规》,对严格选拔监察官吏有了很大发展。由此观之,历代监察官吏的领导体制虽  相似文献   

10.
唐代是中国封建文化高度发展和繁荣的时期,对外开放政策是促进这种文化鼎盛的重要因素之一。唐王朝在积极的对外交往中,不断地吸取欧、亚各国文化的精粹,使之与传统的汉文化相融合,创造出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但标志着汉文化的成熟和具有世界的先进性,而且还标志着以唐代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唐文化圈的形成。它促进了东亚各国文化的发展,成为新罗、日本等国封建文化的母源,对于促进地区性的和平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唐代监察制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代之后,监察制度不断完善。到唐代,监察制度已基本完备,不仅监察机构和职责分工更细,而且监察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和全面。唐代监察制度为此后中国历代监察制度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封建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只能是封建专制皇权的附庸和工具。  相似文献   

12.
周文宣 《理论界》2013,(5):127-129
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前,清政府新政治机构的设置,标志着清朝封建政治体制的完整性已被打破:戊戌变法时期增设的新政机构,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君主专制的官僚制度及法规,对封建传统势力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清末官制改革中设置的新机构,使清王朝的国体与政体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可以看作中国国家体制近代化的开端。  相似文献   

13.
唐代六部侍郎是地位仅次于尚书的高级官员 ,实际掌握六部大权 ,在唐代官僚体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六部侍郎中科举出身者在唐代前、中、后三个时期所占比例出现逐渐增长现象 ,说明科举已成为唐代政治人才的主要发迹之途 ,其原因不但与科举自身的先进性有关 ,亦与士人围绕科举制度所受的教育有相当关系。  相似文献   

14.
论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谭世贵  黄永锋 《学术界》2003,(1):167-180
一、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我国专门的法学教育机构和教育制度最早出现于晚清时期。在社会深刻变革之际 ,法学教育既显得有些仓促和被动 ,同时又带有某种速成的意味。因为“作为把旧人过渡到法政新人的一座桥梁 ,法政学堂承担了新旧法制转型时期的过渡任务”。〔1〕民国时期 ,随着政府逐步意识到法学教育对于国家治理的深远意义 ,以及法学教育自身的积累与对外交流的增加 ,参照大陆法系模式的法学教育机制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北京政府期间 (1 91 1— 1 92 8) ,法政学校数量不断增加 ,法学一直是最热门的专业 ,但此时的…  相似文献   

15.
历代茶法制度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饮茶的国家。巴蜀时期四川已有种茶、饮茶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东南地区已普遍种茶,饮茶活动业已广布大江南北。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茶叶只是作为土贡贡献朝廷,不征收茶税。直到唐代茶叶生产大规模发展和广大民众饮茶风气形成以后,封建国家才开始税茶、榷茶,逐渐建立起完密的茶法制度。  相似文献   

16.
唐律中关于官吏罪责追究的严密而有鲜明特点的制度,是唐代吏治制度中最重要的制度之一。研究唐律中关于吏治的内容,对于深入了解整个封建吏治,乃至了解整个封建法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唐朝官吏在法律上处于既享有特权同时又受从严监督的双重地位。唐代统治者根据封建地主阶级传统的宽猛相济的法律思想,刑律对违法犯罪官吏处置的制度及原则都明显地表现有软硬兼施的两个方面。唐朝的官吏在法律上确实处于享有特权的地位。以“八议”为主要内容的特权制度,不但保证官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禄田、职田,可以发现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即政府以土地作为俸禄,"依品而授地,计田而出租".也就是说,官吏的俸禄有一部分直接来自职田上的地租.这种情况表明,封建官吏在直接行使地主的经济职能——榨取地租.封建官吏是如何行使这种职能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唐代职田的经营方式及其劳动者的经济地位略作说明.作为官吏俸禄之一的职田,它在唐代的经营方式如杜佑《通典·田制》所说:其田亦借民佃植,至秋冬受数而已.显然,职田与劳动者结合的形式是租佃制.这种形式,并不是唐始有之,两晋南朝的禄田亦如此.不过,较之前代,唐代的职田既有沿袭,更有发展和变化.所谓沿袭,  相似文献   

18.
<正> 唐代教育管理制度承隋朝的基趾发展而来,以全新的面貌登上了中国教育史的舞台。唐代教育管理制度是统治阶级藉以维护封建国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培养本阶级人才的方法和手段,它为后代所仿效,对以后的封建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笔者拟就其基本制度和特点作一粗浅探讨,请教于方家学者。  相似文献   

19.
论明清时期官窑与民窑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的瓷器制造从商周时期开始及至唐代,一直属于民间手工业;五代时期,封建官府设置官窑垄断其中的精品生产为其服务,瓷器制造开始出现官民窑之分。明代中叶,随着烧造加派的增加和官窑自身弊端的日益突出,御瓷生产不得不以“官搭民烧”的形式依赖民窑。清代中期之后,官窑逐渐萎缩并基本退出历史舞台。瓷器制造从民间手工业萌发,历经官民窑之分,最后终于以官衰民兴的形式完成了它的历史回归。  相似文献   

20.
十二、封建後期的诗歌与散文1.杜甫以前的唐诗封建後期的诗歌,主要是唐诗与宋词。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过程中最光荣的时期之一,而杜甫就突出地站立在这光荣的最高峰上。事实上,中国封建社会从中期向着後期的转变,特别是世族地主与新兴地主的消长,到八世纪中叶才显著,所以唐诗也就很自然地分成杜甫以前与以後的两个阶段。我们在上文曾说,在五世纪下半期以後的一百多年中,中国诗歌显出中衰的样子。到六世纪末年隋代统一以後,在杨素、薛道衡等人的作品中,已初步透露出转变的开端。唐代最早的一百年,就是所谓“初唐”,是唐诗的准备时期。这时有“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以及沈佺期、宋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