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旭清 《天府新论》2006,(5):147-150
19世纪后期20世纪上半叶的东、西方现代戏剧,都把目光不约而同地锁定在人类社会所普遍面临的现代性问题上。虽然同样是关注人类社会的现代性困惑,中、西方现代戏剧各自的“现代性”呈现出的却是不同的文化品格。中国现代戏剧履行着“启蒙救亡”的社会职责,而西方现代戏剧则实践  相似文献   

2.
由于半殖民语境 ,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巨大张力下成长 ,不能依据线形发展观来否认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五四”反传统反儒家其实并非真正反对传统与文化本身 ,他们实际上是反对这种文化被专制统治利用后所形成的政治体制。启蒙与现代性在中国生根之后就一直处在与封建王权思想的激烈搏斗之中。在巨大的民族危机的阴影下 ,启蒙被悬置 ,现代性意识也止步不前甚至全面倒退。  相似文献   

3.
改良与革命是20世纪两个十分显赫的关键词,也是与启蒙话语密切关联的实践路径。就启蒙本身而言,近现代中国有“弱势启蒙”和“强势启蒙”之分;就启蒙导引的现代性进程而言,又有“激进”与“保守”等理念之别。本文在百年启蒙历史的“骄嚣”中,梳理出了由两种基本路径组成但又由两种路径演绎出的形形色色的现代性谱系。  相似文献   

4.
由于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冲突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中国现代性建设没有完成.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当代反现代性学术思潮对现代性的批判就缺乏合理性.当代反现代性学术思潮主要为后殖民主义和国学思潮.后殖民主义认为中国的启蒙主义运动是西方殖民主义话语的产物,国学思潮认为儒家代表的中国文化可以弥补甚至取代现代文明,它们都具有反现代性的倾向.为了建设现代文化和现代学术,必须批判这两种学术思潮.  相似文献   

5.
启蒙是西方现代化的地方经验的普世化,其中包含着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在启蒙的世界观里,西方以外的各种本土文化资源都被看作前现代性的而丧失了现代的意义.中国近当代的文化危机,与这种反本土化的文化立场相关.在中华民族重启现代化的伟大航程中,必须考虑我们本土的文化资本和知识分子如何作用于中国的现代化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志忠 《文史哲》2006,1(1):80-86
20世纪80年代至今,现代性理论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也导致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由革命-政治性叙事话语向现代性-文化叙事话语的转型。在这一转换中,“十七年文学”以及作为其渊源的30年代左翼文学,却被许多研究者认为不具备现代性而受到冷落和摈弃。实际上,中国的现代进程,具有独特的中国现代性的品格,在相当长时段里,是以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为中心的。相应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命题,是对现代民族共同体和未来中国的独立强大的热烈想象,以及热切认同和赞颂。这一特性与世俗现代性、启蒙现代性、反思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等,共同构成现代性的多重因素。  相似文献   

7.
季剑青 《云梦学刊》2007,28(2):25-30
从理论立场上来说,汪晖始终关注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力图在充满各种悖论的现代中国思想中勾勒出复杂的现代性图景(在某种程度上可称之为“反现代性的现代性”),并将其作为反思当下的思想资源;从这一立场出发,汪晖发展出“个人同一性”和“历史同一性”的方法论,注重思想家及思想运动内部的整体性和同一性,而在此“同一性”中又着力强调其内部各种悖论性的思想因素。思想借此获得了某种活力和紧张感。汪晖的这种注重整体性和“同一性”的方法,意在使现代中国思想不仅仅作为被动的研究对象而存在,同时还要成为反思当下的思想资源。在汪晖的方法论中,渗透着他鲜明的理论立场,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学术自身上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汪晖理论立场和方法论之间的纠葛,源于作为专业研究者的汪晖和作为文化批评者乃至思想者的汪晖两种身份之间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8.
鲁迅"改造国民性"和奴性批判的思想与梁启超"新民"和反奴性的思想一脉相承,都把奴性归为中国国民性的病根,进而批判造成奴性之根源的专制主义。但维新派政治家梁启超与批判知识分子鲁迅的启蒙思想又不无分歧:梁启超的"新民"以英国式公民为典范,旨在以中等阶级为基础而陶铸公民;鲁迅的"立人"则以尼采的"超人"式审美乌托邦为理想,旨在以"天才大士"为桢干而达致个性解放的"人国"。与立宪派领袖梁启超之拥抱民主的启蒙主义相比,无政府个人主义者鲁迅对民主之以多数压制少数的"多数暴政"和平庸化的批判,则使其启蒙思想具有"反启蒙的启蒙"色彩。梁启超追寻之现代文明的"社会现代性"与鲁迅崇尚之精神自由的"审美现代性",表征着一个现代化改革者与一个现代性批判者、一个启蒙政治家与一个启蒙文人深刻的思想分歧。梁启超之民族自由主义的政治启蒙与鲁迅之浪漫主义的精神启蒙,相映成趣。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的现代化与现代性研究在文化及文学研究中存在八大方面的缺陷与空白:以狭隘的文化实用主义为研究目的,缺乏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起码的文化立场与操守;以化约化观点简单对待传统与现代之间非常复杂的关系,缺乏对其做以具体语义场的动态理解;以机械粗暴的态度来理解反传统,缺乏对反传统的深刻辨析;以文化解释者的主体性严重遮蔽了文化存在的客观性,缺乏对文化运动自身复杂性的认识;以圆满与完美的乌托邦想象来处理中国现代文化建构,缺乏对文化复杂性与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的认识;含糊使用“现代主义”、“现代化”、“现代性”等概念,缺乏对其进行比较与区别;以外国尤其西方现代性来硬套中国现代性,缺乏对中国现代性之民族性的考察;以社会现代性来理解审美现代性,缺乏对审美现代性之特殊性的体悟。  相似文献   

10.
张春田 《云梦学刊》2008,29(4):103-107
无论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玩偶之家>都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存在.在五四启蒙话语中.<玩偶之家>反思现代性的面相,被对于现代性的渴望与设计所遮反并且替代了."现代"的诱惑与诉求,已经内在于<玩偶之家>翻译和阐释的文化规划之中.  相似文献   

11.
马尔库什的文化现代性批判主要聚焦于以科学和艺术为代表的高雅文化。他认为,文化现代性的内核仍旧是启蒙,而启蒙本身包含着理性和想象的对立和互补。马尔库什对现代性和后现代的理解既不同于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现代性的拥护者,也不同于以利奥塔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者。在马尔库什看来,文化现代性是悖论的,一方面它呈现为一股批判性和否定性的力量,另一方面它又继续发挥着整合分裂的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价值和价值观的功能。在当代,伴随着“作者已死”“艺术终结”“理论终结”的声音,现代知识话语被席卷进反本质主义或泛本质主义的“后理论”语境中,现代人生活在既有规范和标准逐渐失效的多元化、异质性的时代。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马尔库什对现代文化一般特征的描述及其内涵的深刻辨析,无疑有着强烈的现实指向性和独特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严复思想和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应包括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五四运动时期及后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正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上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唯一能符合现代性的是“五四”期间的思想启蒙运动。但“五四”运动以前的严复、孙中山都开始了思想启蒙。在中国思想史上,严复应是近代与现代的界碑,其表现是对近代社会文化观——中体西用的批判。严复的现代性思想十分丰富,本文仅取现代性的根本价值——自由来说明。严复通过撰文、翻译、著书,全面介绍和阐述天赋人权论和西方经济学、伦理学、法律学、政治学意义上的自由主义思想。他不仅是中国倡导自由主义第一人,也是中国进行现代思想启蒙的第一人,他作为中国现代第一位思想家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启蒙于16世纪文艺复兴,浑沌于17世纪,形成于18世纪末,体现了自由、平等、科学、民主理念的时代精神,渐进形成普世性的意识形态;现代性早于现代化,现代化之果根植于现代性之种.改革开放下,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现代性意识觉醒迟缓,西方现代性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冲突、激荡、渗透,使文化融合成为当代中国最波澜不惊的演变.当代中国产业文化之嬗变蕴合资本精神中国化、利义共赢理性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以及人与自然生态化.  相似文献   

14.
思想启蒙与民族认同和文化反思的思潮相互交错,使不同时代的思想者产生异质的认识逻辑。以启蒙为导向的现代性追求自20世纪初期以来,在中国知识分子精英中曾产生过强烈而持久的激励作用,并被转化为革命的动力。启蒙话语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启蒙话语视域下的中国近现代教育是一种现代与传统、交融语境中教育主题的独特书写。  相似文献   

15.
鲁迅作品呈现着“人与鬼的纠葛和交融” :基于败落家族后系子孙承受的“鬼”的梦魇的切身体验 ,鲁迅对“人鬼纠葛”的社会中人生悲剧的展示极其深入 ,显现出《新青年》同人倡导思想启蒙之不足 ;鲁迅作品同时又存在着一个“人与鬼相交融”的世界 ,这与他对“道教”与“道士思想”的区分相一致 ,根源于他早期思想中对民间宗教的肯定和追寻 ,是他审视和批判人鬼纠葛的社会的根基之一 ,同时又是在补救“五四”新文化倡导之局限  相似文献   

16.
自19世纪中叶以来,启蒙一直是中国未竞的事业,也是知识分子的主要追求,但审美在中国现代性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从晚清到五四时期的“文学”界说表现出启蒙与审美的博弈,这种博弈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思考,也体现了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复杂与艰难.晚清到五四时期的“文学”界说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文学定位从“经国新民“到“游戏的事业”,文学功用从“文以栽道”到“美术之文”,文学范围从“杂文学”到“纯文学”.“文学”界说的发展衍变体现出中国现代性带有内在矛盾性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性”的进程中,审美现代性一方面反抗现代性的暴力,同时也对现代性的伤痛经验进行弥合和修复.而在普遍的“西方”现代性话语中,中国提供了现代性实践和反思现代性的不同经验,从“五四”对“现代性”的全面引进到80年代的“现代化”成为全民意识形态,中国自身的现代转换和中国知识者对现代的反省,贯穿了20世纪的中国历史.而80年代中期浮出历史地表的“文化寻根”那种既内在于“现代性”又“反现代性”的文学书写,再次显示了“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换的美学困境.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现代化历程的哲学省思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做了总体的回顾与评析。作者认为 ,对现代性的追求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思想主题 ;就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而言 ,现代中国文化走过了一个现代化的价值理想从“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的过程 ;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主要成就包括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延续中国文化之民族慧命、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文化具备了现代文化的价值取向与思想框架、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迈出了坚实步伐等三个方面 ;人类文化发展中后现代转向的出现在使中国文化面临两难困境的同时亦为其进一步开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面向 2 1世纪 ,中国文化必须通过新的综合与新的创造 ,切实完成既实现价值系统从前现代向现代的转换又超越西方式现代性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在中国的断裂和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在关于现代性的讨论中 ,中国现代性的特殊性问题成为焦点。汪晖等人提出了中国现代性是“反西方现代性的现代性”或“反现代性的现代性”命题。“反西方现代性”或“反现代性”是事实陈述 ,没有什么问题 ,但称之为“中国现代性”则成了问题。汪晖等人的逻辑是 ,毛泽东以反西方现代性或反现代性的方式 ,完成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任务 ,因此这也就是中国的现代性。这就提出了现代性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关系问题。汪晖等人的失误不仅在于把“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性对立起来 ,从而造成逻辑上的矛盾 ;更在于简单地把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等同…  相似文献   

20.
王明科 《河北学刊》2006,26(1):142-147
在“新怨恨”理论视野下重新解读鲁迅思想,认为“怨恨”是21世纪鲁迅研究的新判断,是鲁迅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鲁迅不但反抗与怨恨中国传统弊端,同时也反抗与怨恨西方现代文化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