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初储欣为有名的古文家和古文评点家,其人其文影响颇大.储欣编选的《唐宋八大家类选》在文体分类学上具有重要价值,其合“分体”、“归类”于一体的“两层分类法”对中国近代文体分类学影响深远,然而许多研究者对该书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不足,因此对其作进一步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吴晟 《学术研究》2001,(4):126-128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 ,是新近学术热点之一。它已由诗歌、散文、戏曲和小说四大类体裁板块 ,即文学文体各自内部分类研究 ,扩展到文学文体与实用文体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融合研究 ,进而从文化视角来透视文体形式所积淀的深厚“意味”。我新近的研究兴趣和重点就是中国古代戏曲文体。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文体 ,戏曲内部结构颇复杂 ,欲对其体制、渊源、流变等作整体描述和思考 ,需先从其局部构成因素入手 ,进行个案考察。这里只探讨联章诗或组诗与戏曲歌词承接之间的关系 ,以考察诗歌联章对戏曲歌词承接的影响。王国维有感于“元人之曲” ,…  相似文献   

3.
当前人们对孟浩然诗歌艺术的研究很少注意到评点这一批评形式。刘辰翁是最早评点孟浩然诗歌者。刘氏在评点中,首次全面评述了孟诗的艺术风格、语言修辞技巧、篇章结构特点等。其评点在孟诗艺术研究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评点视野下,孟诗艺术被逐渐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4.
戏曲结构的整体性是古代戏曲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明清剧论家十分重视戏曲结构艺术的整体美,并已明确认识到戏曲创作要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做到故事情节的血脉贯注,同时协调曲词、宾白和科诨等艺术要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张世君 《学术研究》2005,(10):135-138
明清小说评点家从看戏的审美视角评论小说文本,借用了一系列戏曲概念,诸如楔子、折、关目、收煞等。这些概念表现出评点家以舞台艺术的空间观念看待小说叙事,引导读者对小说文本做舞台时空表演的理解,也表现出评点家特别关注小说的结构艺术。  相似文献   

6.
《六十种曲》有着具明显表征的“团圆开场”现象,且几乎成为一种固定化模式,被作家反复使用.这种模式一般以家庭聚会为依托,体现出以尊尊、亲亲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伦理本位思想.同时,它又与戏曲的独特艺术品味相联系,揭示了作家“家国同构”的文化心理,融进了作家对剧情结构冷热悲欢的总体性考虑,具有丰富而深厚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7.
张伟  周群 《兰州学刊》2012,(10):99-103
作为中国古典文论的典范样式,明清小说评点以其鲜明的叙事形态、艺术特征和时代特色而著称于世,作为特定时代的文化产物,小说评点文本中戏谑化的艺术书写既是对评点者"以文为戏"审美旨趣在新的文本样式中的理论阐发,又是评点者对戏曲文化深入关照和体认的思想结晶,它为小说评点文本的"跨文化"书写赋予了颇具代表性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8.
赵青 《齐鲁学刊》2012,(5):124-129
清代中叶,根据《红楼梦》小说进行戏曲改编是当时剧坛上的热潮之一,其成品有雅、俗两类,其中分属雅部的昆曲类则更具代表性,包括传奇和杂剧,然又以传奇居多。而明清传奇在其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格局,单就体制而言,仅在出数和出目、用曲和曲牌、脚色、开场和下场及生旦冲场等方面就有不少具体细致的规范。对于这些规范,《红楼梦》戏曲有遵守也有破之不守的,可谓因循与新变并存。  相似文献   

9.
“《世说》学”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世说》学”这一概念 ,并从称名、分类、形态及其系统、历史分期和未来发展诸方面加以分析和论证。认为《世说》学的研究包括文献、文体、美学、接受、语言及文化等六个分支 ,其研究形态又历史地形成了版本、校注、评点、续仿等四个独立发展的系统。文章以接受取向的变化为中心将《世说》学史分成“史学期”、“说部期”、“小学期”、“综合期”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并对未来《世说》学的发展提出了初步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彭志 《理论界》2023,(11):85-91
李玉是苏州派大家,学界对其戏曲创作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但鲜有人关注其戏曲羼入词现象。留存至今的十七种李玉戏曲,几乎皆有使用词体习惯,分布在开场、定场、人物出场等处。判别这些羼入词的属性,即自撰、改作、集句、引用,可助益辑补明清词。以词本体观,发掘羼入词的择调喜好、文学呈现及潜藏的以词为史;以曲本体观,探讨羼入词的曲论色彩、文体演进及因革的功能表现。不同文体的积极互动,可带来陌生化效果,但也不免模糊两者间的界限,这种交融导致的不利情形对羼入文体的影响更强烈,在一定程度上,文体发生了异化,明词曲化、明词中衰等现象与此颇有关联。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肇始于刘辰翁评点文言小说《世说新语》,却借助金圣叹、毛氏父子、张竹坡等人的一系列通俗小说评点风靡天下。文言小说评点的尴尬,与文言小说创作的低潮不无关系。被誉为文言小说压卷之作的《聊斋志异》一出,随即吸引了文人的广泛关注,围绕它的评点也应运而生。在《聊斋志异》诸家评点中,理论贡献最大的当推冯镇峦。他“有意作文”的评点立场和“作品一历史”的宏观视角,在小说理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特殊形式,来源于儒家经典的注、解、疏、证等方式。文学评点中的总评、评注、行批、眉批、间批等方式,就是在经学评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批评方式到宋代发展成熟。当时与朱熹齐名的是吕祖谦,他的《古文关键》就是用评点方式解释古文,详细批点了文章的命意、布局、用笔、句法、字法等,示学者以门径,故谓之“关键”。到南宋,又出现了一位评点大家谢枋得,他的标准方式,人称“叠山法”。其《文章规范》,虽为应举而选,但其批点却颇为中肯。其中对韩愈文章的评析,细致入微、透辟通神,成为后人评点的典范。进入明代,以评点谈诗论文者不可胜数,特别是李卓吾、金圣叹重视了小说、戏曲的评点,为提高通俗文学在文坛上的地位,推动其蓬勃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突出的贡献在于他们先后评点了《水浒》,并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他们各自在评点《水浒》中所体现出来的民主思想和改革精神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所暴露出来的缺点问题也应给予正视。  相似文献   

13.
金圣叹在《西厢记》的评点中为我们构筑了一座富丽的戏曲理论殿堂,戏曲文学创作论无疑是这座理论殿堂中的主体建筑。但由于评点形式的局限,这座“主体建筑”是若隐若显、朦朦胧胧的,圣叹评点过程中行文的“文章结构”没能和其理论的“逻辑结构”达到内在的一致,这种状况致使一般对金圣叹戏曲文学创作论的研究形成了近乎“分梁拆柱”式的研究格局,从而也掩盖了这个理论思想的整体性质。拼拼凑凑的研究毕竟不是久长之计,努力探寻其内在逻辑,才能窥见这座“主体建筑”的整体风姿。正是本着这种思想,我们才拈出了“金圣叹戏曲文学创作论的逻辑结构”这个题目来作为我们的研究起点。所谓“逻辑结构”在本文中有双重涵义:一是指形成金圣叹戏曲文学创作论内在结构的逻辑进程;二是指这个内在结构所蕴含的逻辑关系。由此,我们的研究不得不从纵横两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4.
孟伟 《北方论丛》2015,(1):42-47
清代古文选本的编选和评点活动极为兴盛。从编选来看,提高八股文写作水平是古文选本编选的最终目的;崇尚理学,发挥教化作用是古文选本编选的重要宗旨;古文选本的选家普遍具有教师身份,选本具有便于初学的特点。从评点来看,清代古文选本的评点符号具有特定的形态及涵义;评语内容主要包括对文章历史背景与思想内容的阐释,对文章创作经验的总结以及对文章的鉴赏品评。清代古文选本的文学批评意义主要表现为,古文选本表达了对儒家正统文学观念的认同;对于认识清代古文宗尚有一定意义;促进了清代古文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南宋以来所形成的古诗评点批评形式,发展到了明代蔚为大观.评点批评不仅在诗歌领域,而且在小说、戏曲、散文等方面也形成风气.明代古诗选本中,选评者借助于评点批评的各种形式元素,表达自己流派的批评观念,成为明代诗歌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总的来看,明代古诗选本评点批评一般局限于对于一首诗歌的批评,缺乏理论上的概括力.但作为一种批评形态,评点有着独特的批评优势.评点的各形式元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的全景式的批评,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学特色的、独特的古典诗歌批评模式.  相似文献   

16.
高小康 《学术研究》2005,(10):126-130
传统的小说评点造成了一种特殊的阅读经验,即通过拆解和插入评点形成多重化文本的阅读,从而使文学欣赏由审美直观转变为话语交流活动,这种文学接受经验在今天文学作品的互文性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具有重要意义。评点的另一个作用是通过对通俗文学进行删改和重新阐发而造成了文学文体的变化,使传统的白话叙事文学由直观接受的通俗文体演变出案头化的典雅文体,形成了叙事文学的多层次化。  相似文献   

17.
近代西方铅石印刷术引入,产生古典、新著、翻译等不同类型的插图本小说.从文体内部分析小说评点、插图、文本三维关系,研究近代古典小说插图本评点与插图的刊印观念,评点与插图双重艺术形态之关联,及插图本传播中插图、评点充当的主要功能,以期还原明清古典小说在近代传播的真实风貌.从小说刊本出发,以评点、插图、文本三者场域交互为重点,结合版本演变、文体演进、出版文化、读者需求,探讨其生成体例与传播模式,可以明晰评点、插图在古典小说插图本的近代传播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能够拓展明清小说插图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8.
粤剧艺术家任剑辉以其“女文武生”的戏台形象,成为中国戏曲跨性别表演的经典之一。同时,她作为20世纪粤剧传媒语境中戏影双栖的明星,具有独特的性别话语内涵和传播意义。本文试图以社会性别研究及表演学理论,阐释任剑辉“女扮男装”的脚色表演:如何运用身体的二重性完成对“女文武生”的性别想象与虚构,并实现一种融合了女性受众期待和戏曲假定性的“新男性气质”。文章通过考察任剑辉在戏场和银幕中不同的性别形象和表演话语,论述任剑辉的易性表演与现实性别、戏迷接受之间的跨传媒文化关联。  相似文献   

19.
作为桐城诗学的重要著作,《昭昧詹言》从文体视角、知人论世、观其离合等路径对诗歌史上众多诗家及其诗作进行评点;沿此路径,方东树重新书写了传统诗歌演变的历史,建构了具有桐城文派特色诗歌史理论体系,以及围绕这个体系所确立的研诗思路、批评方法等,取得了显著的诗学成就.  相似文献   

20.
评点四论     
评点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方式之一,唐宋以后,诗文评点即趋兴盛,明清以来的小说和戏曲批评中亦数见不鲜。这种批评形式往往又和选本结合在一起,为读者点明精彩,示以文章规矩,但也因此而被通人讥訾。可是人们听惯了“载道”、“言志”、“美刺”、“褒贬”的“大判断”,再来看这些纯粹以作品优劣为重心的“小结裹”,也未尝没有亲切实在乃至耳目一新之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