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萨义德的“后殖民理论”通过对西方“殖民话语”的分析 ,揭示了殖民霸权 (政治 )与知识生产 (文化 )之间的相互巩固的关系。它再次证明福科的一种观点 :某种貌似客观、自明的知识 ,实则是出于一种意识形态的理论建构。“民族认同策略”是西方帝国主义进入全球化的标志 ,它具有一种双刃剑的性质 ,它既有西方利用“他者”来确证自身 ,将东西方民族差异绝对化 ,为西方的殖民扩张、文化渗透提供合理性论证的一面 ;同时又成为东方反抗西方政治、文化霸权的理论武器 ,刺激、唤醒了东方民族的民族自觉意识 ,推动了东方民族走向独立、自强的现代化之…  相似文献   

2.
李佩环 《天府新论》2006,(1):115-118
西方文化霸权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交往中的现实难题。为了正确认识和抵御西方的文化霸权、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交往中应该重视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后殖民批评是西方后殖民理论登陆后,中国学界借助其理论视角和方法考察中国当代文化、文学问题而提出的理论命题。中国后殖民批评强调民族文化的本位性,把文化批判的对象指向西方文化霸权,这就既误读了后殖民理论的要义,又遮蔽了中国文化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从后殖民理论看中国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理论不仅是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理论之一,而且也是现实实践中解析东西方政治文化关系的有效的理论方法。针对全球化时期的文化身份问题,中国民族文化必须应对后殖民理论的挑战:警惕西方世界后殖民主义的威胁、警惕民族文化的生存危机、警惕"走向世界"的后殖民主义心理。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理论是多种文化理论与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它不仅是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解析东西方政治文化关系,利于民族文化重建的理论方法。后殖民理论在中国民族文化重建中的理论实践,首先要“各美其美”,即重视民族文化重建,弘扬民族文化势在必行;其次要“关人之美”,即心系民族性的同时,积极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建立一种具有普世性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理论的兴起为我们消解西方话语中心提供了理论基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英语的普及,尤其是英语热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引发了人们对民族文化身份的思考。化解“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冲突需要有一种正常的文化心态。面对全球化的浪潮,既不能一味迎合而丧失自我,也不能片面追求本土文化的“纯洁性”而孤立于世界之外。  相似文献   

7.
试论全球化与文化安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随着西方文化霸权理论的兴起与实践,文化安全的问题日益凸显,文化的消亡在一定程度上也昭示着国家或民族的消亡。因此本文以文化安全与全球化为研究对象,力图对文化安全的特质、西方文化霸权的本质与实施方式、中国当代文化的防卫与自身发展等问题进行理论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李应森 《中州学刊》2003,(4):180-182
我国现行宪法用“和”的思想去处理不同阶级、阶层、政党、国家权力、民族、经济、文化、地区、国家之间的关系 ,以及法治与德治、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是充分体现了“和”的精神的宪法。  相似文献   

9.
西方文化霸权威胁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只有存在威胁或是霸权,才会出现“安全”问题。“文化安全”是对应“文化威胁”或“文化霸权”而提出的。冷战结束之后,传统安全观已不再适用于全球化时代的需要。安全问题已经从传统的军事领域,渗透到政治、经济以至文化等领域。面对西方文化霸权,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选择是值得关注的。  相似文献   

10.
“杂交”思想是后殖民主义的一项重要内容。后殖民主义把文化的“杂交性”作为反文化霸权的重要策略之一。本文认为 ,后殖民主义所热衷的“杂交”掩盖了文化关系中的不平等和权力差异 ,其效果是达成了与西方霸权的“共谋” ;后殖民主义力倡“杂交” ,忽视了阶级问题在探视东西方文化关系中的重要性 ,它也就找不到通过“杂交”来反殖民的真正主体。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时代,西方的话语霸权带来了"中心/边缘"的对立,这种对立造成了第三世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危机.后殖民理论提供了思考这一问题的独特视角.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重建本土文化身份的途径在于:认清中国当代文化身份的"混杂性"特征,突破传统的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积极开拓文化"接触区",构建与西方文化进行平等对话的平台,以期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身份.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全球化语境下,西方发达国家倚仗科技优势给他们带来的话语霸权,摧残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后殖民理论,作为当代多种文化政治理论的集合性话语,有可能使我们从"东方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真正进入多元文化共存的后现代世界格局中.  相似文献   

13.
正主持人语:本期发表的,是彭小妍教授的一篇从跨文化视角探究1923年中国爆发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所连接的欧亚后启蒙思潮的文章。跨文化研究(transcultural studies)是晚近以来国际学界颇受瞩目的一大新兴理论思潮。跨文化研究的兴起,是在全球化时代对传统比较研究与后殖民研究思路模式的一种不满与批判,也是一种超越与发展。如果说,传统比较研究注重异文化的平行与影响关系,后殖民研究强调各文化间的霸权与对抗关系;那么,跨文化研究则更关注各文化间的混血交融与互动创造。跨文化研究否认现代民族文化所谓  相似文献   

14.
批判西方女性主义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分析庶民主体意识构造的复杂性,关注全球化时代的庶民权利是斯皮瓦克后殖民理论的主题.在借用各种异质性思想的同时,斯皮瓦克体现了后殖民知识分子反霸权和追求正义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5.
文化相对主义是在全球化语境下每个民族处理"民族文化"与"全球文化"关系的理论话语之一,是与文化哲学传统的创造相伴而生的、在批判文化进化论的过程中展开、在批判西方以经济为核心的发展理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文化相对主义是对"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某种校正与纠偏,是发展中国家对抗"文化帝国主义"话语霸权的重要武器.在文化相对主义视阈下,发展中国家应该调整文化心态,正确处理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坚持文化的多元性与对外开放、面向世界的方针,提高民族文化的吸纳、整合能力;实行反霸权全球文化战略,促进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6.
被称为后殖民文学的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一种文化异质性,它最初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现象的一种反应。它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以批判殖民主义及其遗留影响为发端的后殖民批评理论和实践,并为后者提供了灵感和丰富的材料。那些包含着人类最终解放理想的文学,不论是否被定义为后殖民文学,只要始终怀着对一种完全敞开状态的向往,不对异己文化狭隘地予以排斥,同时反对本质主义的文化霸权思想。就是值得尊重的。  相似文献   

17.
《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已经160多年,全球一体化虽然与马克思时代有了很大的不同,但马克思关于全球一体化的本质、动力、过程、前景的分析方法以及基本观点,依旧具有指导意义。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受害最深的仍然是落后国家。落后国家人民反抗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文化冲击和压迫的斗争在殖民时代结束后一直没有停止过,后殖民批判主义就是这种文化抗争的形式之一。我们要反对西方的文化帝国主义行径,这与后殖民批判主义的主张基本一致。在全球化趋势的今天,正确对待后殖民批判主义所坚持的立场和观点,冷静分析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有必要提出我们应对全球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非领土扩张化和本土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球化时代文化转型表现出两种趋势:一是文化的非领土扩张化,二是文化的本土重建。非领土扩张化指在地理的和社会的领土面前,文化的“自然”关系丧失。西方文化的非领土扩张是现代社会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重建本土是对全球化的一种回应,它通过文化本土化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变迁,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具现代社会的品质和精神。用文化自觉来重建本土,是人类各种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转型中获得新生的精神洗礼和解放运动。  相似文献   

19.
由于后现代话语已不能充分解说新世纪文化的发展变化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近年来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向 ,即从后现代、后殖民话语到全球化语境论说的转化 ,其核心则是从注重西方艺术文本的语言分析到重视各民族文学艺术文本与社会道德和人生价值的关联 ,尤其是涉及全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念和审美需求的问题 ,如跨民族地域的社会性别理论、生态文化批评和全球性审美想象等等。从关注人类社会普遍价值观念和发展新的文艺理论上来说 ,当代西方文论的转向意味着对启蒙主义宏大叙述的重构 ,即对理性、人类平等和社会进步的重新诉求。  相似文献   

20.
经由后殖民理论等文化研究,他者问题逐渐成为国内学界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实际上,现代性的过程就是总体化的历练,在全球化的时代,“他者”自然成为“问题”,他者问题实际乃是后主体时代的“主体问题”,它不仅关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辩,在学理上也关涉德-法之争。在学科建制本身即已西方化的当下境域中,回溯西方哲学语境中的有关他者的言说、理路及其问题,或许有助于为我们民族和个体的真正个体性多元化的自我定位做好准备。希望这组旨在廓清理论地平线的笔谈能够对国内他者问题的深入研究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