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生死场》作为萧红的成名作,文学史上一直被当作“抗日文学”题材的小说进行阐释。当我们重新进入《生死场》的文本世界的时候,发现了一个与所谓的文学史阐释之间的差异。在这个文本中,萧红对于女性身份过分关注,并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进行文学书写。在小说的书写过程当中,她对男性的权力话语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因此,重新进行文本的阅读,并进而对萧红的文学史评价作新的梳理和阐释,就显得非常有意义而且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萧红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最具独立风格的作家。她的一生短暂多舛,却为后世留下了多达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其《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等作品备受世人青睐。在萧红有限的作品中无不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气息,这也是萧红作品的魅力所在。透过萧红的"眼睛"体验她笔下那个真实的世界,分析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从而引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萧红的杰作《生死场》,历来被称为抗日文学的典范,其抗日主题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笔者则认为,抗日决不是《生死场》的唯一主题,它表现的是关于生命、生存等具有终极意义的问题。萧红在这部作品中充分展示了人类一定时期的生命原态。  相似文献   

4.
艺术家往往对生活的观照形成了一种特别姿态和角度。正如鲁迅之于国民性的洞察与鞭挞,冰心对母爱、童心、大自然的赞美一样,萧红作为一个独具个性的作家,一定也有着某种贯穿性的蕴含她独特体验与发现的东西。《生死场》被认为是表现爱国主义与民族抗争主题的,《呼兰河传》被看作是回忆故乡和童年的散文化抒情小说,但我觉得背后总有某种深层的东西被遮蔽被忽略了,在一次又一次投入萧红的小说世界后,我终于获得了豁然开朗的感悟;萧红独特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从语言背后彰显出来,进而使她的小说世界得到了重新敞开。一、呈现生命的本…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虽然不如鲁迅、冯至一样具有鲜明的存在思想,但以存在主义生命哲学的眼光视之,萧红仍不乏许多深刻的存在思考,主要体现在其三大文本《生死场》、《后花园》、《呼兰河传》上。论题在这三大文本基础上立论,从而发现当前萧红研究中许多还不为人所注意的层面。  相似文献   

6.
鲁迅曾赞赏萧红的《生死场》,说她把“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描绘得“力透纸背”。萧红创作的这一思想艺术特色,在成名作《生死场》中固然表现得酣畅淋漓,其实,创作伊始,即露端倪。明显的例,就是《夜风》。  相似文献   

7.
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初走上文学道路的,1935年随着《生死场》的发表而蜚声上海文坛。之后萧红的名字与抗战紧紧联系在一起。前期代表作《生死场》既给萧红带来了声名,又客观上局限了萧红的整体评价。创作于旅日时期的《牛车上》《家族以外的人》等作品标示出萧红创作的转型,后期萧红的创作和作品既与时代紧密相连又远未局限于抗战,在战争的大背景下呈现出日益鲜明的萧红风格。重视后期萧红的作品和风格,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后期作品的艺术特色,对于从整体上把握萧红创作和评价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周小英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0):44-46,50
以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关于异国形象构筑的理论为基础,采取细读的方法,着眼于文本的主题结构、词汇和故事情节,拟从充足与贫困、个体的觉醒与群众的麻木、浪漫情怀与怀旧情怀这三对词汇出发,对《母亲》和《生死场》中的中国形象从文本上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比较,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发现同一主题、词汇和故事情节在这两部作品中有不同的表达,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具有强烈的生命力、明确的个体意识和对土地浓郁的浪漫情怀,而同一中国在萧红笔下却是枯绝的、生命意识淡薄、充满了对土地厚重的怀旧情怀。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作家,萧红始终关注人的生存境况。《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三部重要作品分别展示"物"、"他人"和技术文明对人的异化,否定这三种非本真生存方式。同时,萧红又在作品中表现了对本真生存方式的执着追求──"遭遇虚无"和"感悟死亡"将人所栖居的非本真之家化为乌有,使人还原为无家可归的生命个体,而对童年之家、自然之家和神性之家的回归渴求,则使人的生存真正成为诗意的生存、本真的生存。  相似文献   

10.
现代女作家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呼兰河传》与《生死场》有着主题意蕴上的对应关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其实是一以贯之的,由揭示苦难到寻求解脱之道,从观照现实到回归自我.荒原的苍凉、幽径的深邃中都积淀着作者对生死两极之间"人"的思索.  相似文献   

11.
萧红的晚期小说《后花园》《呼兰河传》《小城三月》是她阅尽人生沧桑后对曾深切体验过的世事的重新书写。这些作品一往情深地回望家园与童年,回归鲜活的个体生命体验,蕴含着对任性青春的反省和忏悔,显现了对女性解放的启蒙话语与革命话语的疏离与反思。这种带有个人体温和气质的写作溢出左翼文学的宏大叙事洪流,提供了了解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精神世界另一向度的心理切片,展现了历史巨变中新女性的抗争、迷茫和"疼痛"以及左翼文学内部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鲁迅说真话     
1935年,鲁迅先生帮助东北青年作家萧红出版她的小说《生死场》,亲为作序,对作品的思想年艺术给予高度评价。其中有云:“……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  相似文献   

13.
萧红丰富的情感世界以及作为女性的自我意识在小说《生死场》中,通过不同的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被呈现得极为鲜明。然而萧红的这种意识在小说中依然隐含着男性崇拜的危机,并在小说关于抗日战争的人物塑造中表现了出来。萧红这种复杂的情感意识显然无法脱离时代环境的束缚,但这并不影响《生死场》在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文学史谈论女作家萧红,总是首提其成名作《生死场》,并视之为“代表作”重点评介。其实,从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而又具有独特性而言,萧红后期的《呼兰河传》则更能真正“代表”她小说创作的水平和风格。  相似文献   

15.
追随鲁迅先生,执着于对中国民众生存窘境的追问和描述,进而努力寻求彻底摆脱困境的出路,是萧红创作由《生死场》到《呼兰河传》、《后花园》的基本脉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萧红获得了命名,并由此名世和传世  相似文献   

16.
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的创作感觉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她通过这种转变传达出了自我分裂所导致的那种极不确定的历史情绪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生死场》是萧红在民族兴亡的关头,通过对生与死的探讨,特别是对广大劳动妇女命运的考察和关注,以此对女性生命、生存意义进行挖掘和展现,引起人们对女性解放的追求,以及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思考,并扩展对国民性的审视,批判其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为《生死场》写的序言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肯定了萧红的创作成就。《生死场》所体现出 来的艺术结构的多元美,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小说中较为追求结构关的优秀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9.
生命叙事是以生命为主体的叙事,它把对肉身的关怀逐步推进到类似宗教的精神境界。生命叙事是对生命现实的反思,它把叩问人类心灵的意义、慰藉和照耀人类的心灵作为自己的使命。生命叙事既要切入个体的生命体验、又要超越个体的生命体验,其最终的目标是催发、振奋人的蓬勃强健的生命力量。生命叙事应该成为作为“人学”的小说最基本、最重要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20.
“身体叙事”是萧红文本的一个潜在的内容与姿态,在文本中,女性身体不仅成为萧红作品中的“生死场”,而且更是小说获得内涵和意义的根本来源。萧红似乎对自身的情感与女性的命运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女性独有的身体经验成为她从事文本建构的基本手段。生育、病痛与死亡是作家诠释女性“身体叙事”的独特视角,女性与男权社会乃至整个主导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与冲突成为身体的悖论。女性作家用反讽的姿态作了一次“致命的飞翔”,在语言的狂欢与回忆的空间中获得身体与性别的认同。正是用这样一种方式,萧红将自己写进了文本——就像通过自己的奋斗嵌入世界和历史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