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父与子"母题是美国犹太作家重点描写的文学母题之一.索尔·贝娄的著名小说<勿失良辰>中隐含着双重"父与子"关系:一是上帝(艾德勒医生)和基督(汤米)之间的"父与子"关系;二是精神之父(塔莫金医生)与儿子(汤米)之间的"父与子"关系.第一重"父与子"关系实现了贝娄既质疑上帝又不放弃上帝以及希望唤起美国主流社会对美国犹太民族关注的双重社会功能;第二重"父与子"关系围绕勿失良辰这根主线,实现了贝娄渴望犹太伦理回归的社会功能."勿失良辰"不仅是犹太民族的出路,也是全人类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父与子,是人类血缘关系中的重要链条,但是,父与子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父与子,它包含了太多的社会文化意义。随着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潮的变动,2 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父子关系出现了弑父、崇父、救父、戏父等诸多形态,父子冲突、父子和谐的场景轮番上演,父与子成为人们释放、转移其现代性焦虑的语义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茅盾的<春蚕>、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王润滋的<鲁班的子孙>和朱文的<我爱美元>为例,围绕其中"父与子"的描写,对文本自身结构及当时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进行症候式阅读,以期折射不同时代给文学本文所打下的意识形态烙印.  相似文献   

4.
19世纪及其以前的传统成长小说,亦称教育小说,主要关注成长者与社会的关系。20世纪中国的新潮成长小说则转向关注人的内在生命体验。成长路上的父与子,青春发育的性与爱,青春涌动的暴力与死亡,是新潮成长小说述说的重要命题,它们拆解着青春期的躁动、叛逆、热情和梦想。  相似文献   

5.
哑樵 《快乐青春》2009,(9):64-66
那节课她正在给孩子们讲《地震中的父与子》,一位外国父亲在所有人都绝望了的时候,毅然用双手救出了被埋在废墟里38小时的儿子和14个学生。  相似文献   

6.
通观华裔美国小说的主题内容,“唐人街”、“母与女”、“父与子”等典型母题得到了反复的、浓墨重彩的艺术表现。这些母题蕴含了华裔美国人特殊的离散、迁徙的族裔经验,是中国和美国文化传统合力作用的产物,具有相对稳定而特殊的文化人类学内涵,是我们给华裔美国文学定性的重要依据。本论文在华裔美国历史、文化和族裔心理的观照下,利用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后殖民与文化批评理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等理论工具,通过对以上三个典型母题的剖析,对华裔美国文学特有的族裔经验的书写,混合的文学传统和文化想像方式进行了系统的挖掘和展示。一、…  相似文献   

7.
"种植速长"母题,实际上来源于植物生长迅速的南亚.其通过佛经故事在中土传播扩散.在南亚算不上太神异的植物生长现象被进一步夸张,在中土却成为相当有传奇性效应的神秘性文学传闻.从而根据中国人的实用需要,被植入古代小说的价值系统中.首先,母题演变往往并不是一对一的单线发展,"种植速长"母题也不仅是<搜神记>的最早源头;其次,母题早期传播建构的强大势能,为后来扩散演化播下种子;其三,母题演变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个历时性演变脉络,一个个中介环节为母题的丰富充实,注入了源头活水,使其具有不断变异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近年来美国文学研究中出现的"回归文本"这一重要转向,通过简略梳理"传统研究思路--理论转向--文本转向"这一线索,审视"文本"与"理论"这一组关键概念所指向的文学研究方法和思路发生的变化、以及两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变化.目的在于说明,"文本"与"理论"之间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简单对立关系;而文本转向之后理论的意义就在于,在打破思维惯性的基础上提供切入或重新发现文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俄狄浦斯王》一经问世,便显现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俄狄浦斯之谜"也成为文化史家和文学批评家的话题之一.本文认为,在包括俄狄浦斯故事在内的整个古代希腊文学中,"父子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弑父"行为乃是一个被不断重复的文学母题,文学中的父子之争实际上隐喻着现实中父权与反父权、专制和反专制的斗争,而随着父权文化的确立,古代希腊人对父权制持有明显的矛盾态度.后代西方文学不仅在相当程度上遵循了这一文学母题并形成一种普遍化的主题模式,而且对该母题进行了各具特色的生发和运用.  相似文献   

10.
从"五四"说到"新国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严家炎 《甘肃社会科学》2007,(1):156-157,141
从清末和"五四"前夕起,国学实际有两个传统:一个是几千年老传统,一个是近百年来形成的新传统.这两个传统至今未能融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存在着对新传统--即"新国学"的很大误解,诸如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靠所谓"打倒孔家店"、"全盘反传统"起家的;"文革"受"五四""全盘反传统"的影响等."五四"虽有偏激,但并不"全盘反传统".它主张科学民主,与"文革"的个人专制与个人迷信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傅道彬<春秋时代的"文言"变革与文学繁荣>提出商榷意见,主要现点有;1.文学的本质意义并不如傅文所说是语言.而是形象,春秋时代并不存在时下意义上的成熟的文学.更遑论自觉的文学;2.即使傅文对文学及其成熟与自觉等方面的认识不误,用于支撑其春秋文学自觉说的四大理由均不能成立;(1)春秋"文言"实践重理尚用;(2)春秋时代"文言变革"证据不足;(3)春秋"文言"理论重理尚用;(4)春秋时代并未形成独立的文士集团.本文附带性地讨论了傅文时<文言>的错误认识,在论证的过程中还随文指出傅文存在的部分逻辑问题.文章对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在其叙事母题的表现上都有其独特性。文章以朝鲜朝社会制度、文化制度问题而引发的家庭、家族内部矛盾与纠葛为切入点,探究分析了朝鲜朝家庭家族叙事文学文本中涉及的与家族文化、两性文化等密切相关的叙述母题,并对它们进行了文化的解读,揭示了其中所蕴涵的多重文化指涉和丰富内涵,并剖析了其中存在的父权家长制的矛盾性。这些母题类型包括"审父"母题、"妒忌"母题、"受难"母题、"死亡"母题等。  相似文献   

13.
李自成传说"神异出世"母题叙事自明末清初至今从未中断过,这一母题的发展演变饱含特有的传承机制。民间宗教教会思想是母题传承之信仰起点,继承文学传统并传承母题核心因子是其主要模式,风物与"在地化"的民众经验是母题传承之发展空间。三者的有机整合是传说传承中"GS"稳定性规律的呈现,更是不同框架集体记忆下社会性建构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新世训>是一部根据于新理学世界观、并与其人生境界说相表里的生活方法新论,是"贞元六书"中唯一对"道中庸"和人伦日用之理进行充分阐述的著作.在冯友兰人生哲学的建构过程中,具有承启和转折的作用.作为一部泛伦理学的著作,<新世训>发展和更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方法论.在诸多哲学概念上,与<人生哲学>和其他"贞元之际"所著书之间存在着逻辑联系.<新世训>从尊德性到尊理性,完成了对宋明道学的超越,同时,又从重思辨到重觉解,实现了"新理学"的内在超越.  相似文献   

15.
王吉鹏  李进 《殷都学刊》2010,31(3):53-56
中国现代文化巨人鲁迅,在审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思考中,一直关注着父与子关系的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他猛烈批判封建父权,提倡新型、民主、以爱为基础的父道,并且以自己作为“人之父”的言行,践行着自己的思考。探讨鲁迅的为父之道,对构建新型的和谐的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叙事民歌中反复出现的"风水宝地出英雄"母题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元素,这一母题是蒙古族故土风水信仰与英雄崇拜相结合的产物.它源于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地母信仰与汉、藏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源于蒙古族英雄史诗中的英雄神奇诞生母题,是在具有史诗传统的科尔沁地区特殊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环境中产生的新的象征.  相似文献   

17.
寻找"乐园"导源于人类对自身生活的不满.在某种意义上,人类文明的逻辑性复归就是回归母体与寻找乐园.这种回归与寻找一方面成为人类永恒的精神使命,另一方面被审美化为文学创作中的失(复)乐园母题.本文探询和阐述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失(复)乐园母题的两种基本样态偏重失乐园叙述或强调复乐园诉求;和声复调式的失(复)乐园母题形态,并从中阐发其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品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以军旅生活为题材的影视剧始终是创作的热点,产生了一大批影响广泛的巨制佳构.从叙事学角度看,这些作品虽风格各异,但在叙事母题上都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即"叛神"和"历劫"母题.对这些母题下军旅剧所呈现的美学特征,应给予足够的研究和分析,这将更有助于把握军旅剧创作的时代与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19.
曹书文 《晋阳学刊》2005,(4):99-102
由于故事讲述的年代与讲述故事年代时空距离的差异,中国现代家族母题叙事的理性批判与文化眷恋的启蒙传统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出现了新的变形,即从对家国同构的理性审视到民族精神与文化心态的重塑,从父子思想伦理冲突到祖孙精神性格的一脉相承,由对家族制度激进的革命批判到辨证的文化反思,当代家族小说在继承现代家族叙事传统的基础上走向了一个新的艺术之境。  相似文献   

20.
张艳清 《理论界》2005,(11):167-168
任何读过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的读者不能不注意小说中"飞行"的文化母题."飞行"的文化母题并非托妮·莫里森的原创,希腊神话<伊卡洛斯和代达罗斯>为托妮·莫里森这位对神话和民俗学感兴趣的黑人作家提供了一个诱惑人的模式,因为它和黑人挣脱奴役飞回故乡非洲回归自由的文化母题似乎有着必然联系.本文认为"飞行"的文化母题和回归感文学并不属于那个特定的民族,因此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中"飞行"的文化母题不能单一地从非洲奴隶叙述故事角度来理解,应该从多元的文化关联中去探索,这样才能对于当代文学的文化母题的多元性得到切实的阐发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