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一个政党,都有其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个性,又都具有一般政党的共性。同一类型的政党,有着同类型政党的共性。在政党个性与共性问题上,多年来存在混乱。马克思主义历来辩证地对待政党的个性与共性。特别强调共产党要保持和维护工人阶级先进队伍的个性,反对取消、歪曲、抹杀和改变共产党的性质。同时,又注意政党的共性,共产党执政后,尤其要重视吸取其他执政党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
艺术典型的根本特征是深刻的共性和鲜明个性的高度统一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在上海开了一次典型问题的学术讨论会。在会上,不少同志反对典型是共性和个性统一的人物这个提法,理由是: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而且任何形象都有共性和个性,这个提法既不能把艺术典型和一般事物区分开来,也不能把它和一般形象区别开来。后来有些同志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文章,基本上也是阐述了这样的观点。这个批评显然是有道理的。因为仅仅说典型是共性和个性统一的人物确实是太笼统,太不精确了。但是,对于这个问题也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看见这个提法有缺点,  相似文献   

3.
共性与个性是一切事物具有的两种根本属性。因为有了个性,事物与事物或个体与个体才会区别开来;因为有了共性,事物与事物或个体与个体才会归成为类。人类是不同的种族、民族或个体的集合。作为人类中的种族、民族或个体,都有其个性,因而互相区别;同时,由于他们都是属于人的分子,因而又有其共性,存在着共同的价值取向或期许,甚至是共同的游戏规则,所以,否定了“普世价值”,也就等于否定了人的共性或本质,否定了人类交往与合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证券经纪人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券经纪人是指在证券市场中为交易双方充当媒介代理买卖有价证券而收取报酬的商人。它既具有一般经纪人的共性,又有其从事特定商品市场活动的个性。这种个性最突出地表现为现行的法规规定,中国证券经纪人是接受委托、代客买卖有价证券以赚取报酬(亦称佣金)的证券中介企业,个人不能直接从事证券经纪业务,因此,与其它市场经纪人不同,中国不存在  相似文献   

5.
<正> (一)商品经济一般不是社会主义的对立物.1、商品经济作为社会经济运动形式不是社会经济制度本身,作为商品经济一般不是商品经济特殊.但商品经济一般必须通过商品经济特殊来体现(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人类社会五种经济制度与三种经济形式不是一种对应关系,商品经济既可以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联系,又可以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联系,所有制关系和商品关系不是取代关系,而是结合关系.没有这种结合,所有制关系既不能实现也不能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写作与语言研究中,人们把用于公务或私务处理的、具有一定格式的文章,称为事务文体或应用文体。专门从语言方面说,又称为事务语体或应用语体。它一般包括公文、规章制度、日常生活三类应用文。在众多的应用文体群之中,各类及个体应用文都有独特的语言规范性,但从基本理论上研究,应用语体又有共同的语言特征。本文只对应用语体的本质特征进行一些探讨。 一 任何语体,无论是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科技语体还是事务语体,都是交际的工具,都具有适应交际的共同的语言特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简炼等。但是,由于交际的范围、目的和对象不同,各种语体还存在适应特殊交际功能的语言个性。应用语作为了适应社会事务往来的需要,形成了具有个性的语言规定性。个性是本质的表现。因此,把握应用语体的个性,是从本质上认识和运用应用语体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7.
绝对相对、一般个别、共性个性是同等级的概念,但并非等同的概念."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与"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两个判断不相容."总和"论于实践也无益.  相似文献   

8.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既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本总结。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基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共性和个性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结、相互贯通,而且相互转化。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任何具体事物都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即个性,又具  相似文献   

9.
为了深入理解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提出的“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同一世界的部分、阶段”(《哲学笔记》第107页)这一命题,我参阅了一些有关著述。这些著述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但也使我产生了一些疑问。这里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引起大家讨论。对于列宁上述命题的理解,谷迎春同志是这样表述的;“有限是相对的,是个性;无限是绝对的,是共性。有限是指有条件,有始有终,有边有际,是可以穷尽的事物。人的感性、理性所看到、认识到的宏观,微观事物,都是有限的。因为凡事皆处于一定的时间、环境和关系(亦即一定条件)之中。条件变,则事变。无限与有限正相反对,指的是无条件、无始无终、无边无际,不可穷尽的事物。一切有限事物,同时也都是  相似文献   

10.
概念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模式,体现在人们的语言、思想和行动之中。不同民族的隐喻概念体系又植根于具体的社会文化之中。英汉两种语言里都具有较为系统的味觉词汇。其中四种基本味觉的词汇范畴中的概念隐喻投射具有较大的同一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大同小异"的关系,反映了英汉两个民族在思维层面上存在的共性与个性。  相似文献   

11.
一般使用价值作为认识对象 ,存在于各种具体使用价值之中 ;作为思维形式 ,它是人脑对各种具体使用价值的抽象概括。使用价值是社会规定和历史形成的 ,任何使用价值都反映一定的经济关系。商品一般使用价值的实质是以要素个别占有和供求相互依存为基础的生产交换关系。商品一般使用价值决定交换价值的观点并非必然“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立”  相似文献   

12.
虽然世界上的每种语言都存有自己的个性,但大量的语言研究表明:在差异的背后有很多相近或相同的特性存在于各种的语言之中,也就是说,语言是有共性的。语言的共性表现在不同的语言都有共同的本质,受普遍原则的支配,各民族的语言是普遍原则支配下参数变量α变化的结果。该文以中英两种语言在句子主语对语类选择方面所体现的共性为出发点,说明语言共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文化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全球化中令人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全球化并不单独倾向于文化的共性或个性,而是共性与个性的同时扩大.这使这个世界能够沟通交流,又使这个世界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4.
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是辩证法的精髓。探讨个别与一般的关系,贯穿于全部人类认识史。个别与一般关系的争论,说到底,是两条截然不同的思想路线的争执。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曾长期困扰着中国共产党人,并使我党付出了代价。今天,正确地理解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对于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十分重要。坚持从个别到一般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个别的科学把握  相似文献   

15.
<正> 一般和个别的问题,是辩证法、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想就一般与个别这对范畴的含义和它在主客观世界中的作用谈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同志们。 (一) 在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都很重视探讨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可是,在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中,没有一个能对这个问题作出完全正确的回答。唯心主义哲学家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在一般与个别的问题上,有着种种不同的看法。有的把一般规定为思想,而把任何存在着的个别实体看作是思想的体现,其典型代表是柏拉图  相似文献   

16.
(一) 绪说诗人心象与表现样式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而中国古典诗歌中唐诗部分则是考察这一问题最恰当的领域。其依据(1)一般说,中国中世诗歌已涉及到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各种要素,这一时期诗歌已受到相当严密的韵律制约。(2)特别是唐诗,由于古体同近体、绝句同律诗、杂言同齐言、乐府诗系徒诗系等诸种相对立要素的复合,从而组合成各种各样诗型,具有特定的色彩和感觉。(3)为世人所公认的李、杜、白所代表的具有个性或个性强烈的诗人们,作为在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确认自我的证据——他们都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个性倾注于诗歌之中。  相似文献   

17.
应从一般意义上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适用性研究。劳动价值论不仅适用于简单的商品经济,也适用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相统一的角度看,不存在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和资本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何为哲学价值规定?理论界正在深入探讨。本文试图从其与实践的关系方面作些分析,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一、价值载体——人的实践基本形态 哲学价值规定是对社会生活中各种具体价值现象的抽象概括。它包含在各种具体价值现象之中,与其形成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揭示这种共性与一般的规定性,应当以马克思分析商品价值的方法为借鉴,首先找到包含着这种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关系的社会普遍客观存在的价值载体,然后通过分析价值载体诸因素内在的矛盾统一关联,揭示出价值的一般规定性。因此,确定价值载体是揭示价值一般规定性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9.
集体无意识与民族审美活动程国安海力波集体无意识是民族审美心理的深层积淀,不同的民族,由于深层心理的集体无意识的差异,以及制约和形成审美心理特征的群体规范的不同,其审美心理也表现出各自的特殊性。作为民族共性的审美心理特征,只能存在于个性心理特征之中,是...  相似文献   

20.
李景瑞同志《“意识创造世界”辨析》(载《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对列宁的哲学命题“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进行了“辨析”,认为“意识创造世界”不能作为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命题提出,它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有科学的意义;但他又认为这个命题在反作用的范围内也不能成立,因为意识的反作用一旦大到可以“创造”客观世界的地步,所谓物质第一性就消失了,就滑向了唯心主义。对此,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