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普遍存在于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游子"意象作为人类精神的一个凝结,既汇聚了生存个体的痛苦与欢乐、悲哀与追求,也凝结了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和精神本质.它所映照的人类精神流浪现象,所摹写的人类生存的精神实景,以及所透射的人类永远的诗意怀想,引领着我们走进古代先民的心灵世界,让我们在对人类共同精神的感受中进入审美境界.同时,它也再次呈现了文学意象把人类的思想和精神从偶然和短暂提升到永恒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2.
劳伦斯在诗歌主题上,以表现自我为主,用自身的经历、感觉来抒写其诗歌,执着于以抒情主体的自我来建构其诗歌,具有浓郁的自我色彩.劳伦斯诗歌中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凸现了作者自我实现过程的心灵的内部活动,因此,他所有的诗歌创作都是其心路历程的记录.按照诗人心灵发展的脉络,劳伦斯诗作大体可划分为早期(1904-1919),中期(1920-1927),晚期(1928-1930).在这三个阶段中,诗人劳伦斯经历了"分裂--寻求联系--超越(对死亡的渴慕)"三个实现自我的蜕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梦"与"花":顾城和海子诗歌创作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梦"与"花",分别是顾城和海子诗歌文本中重要的意象.在"梦"的世界里,在"花"的掩映中,深藏着诗人的心灵追求和精神渴望.顾城在他的 "梦境"中表达了对"未来"和"远方"的追寻,而海子诗歌的"花朵"开放在"返乡"的路途,"回望"和"留守"是他的精神姿态.顾城用"梦"建造了一个"童话世界",海子则用"花"营造了一个"神性世界",他们诗歌的书写方式就是他们生命的书写方式."梦"与"花",和他们所生活的现实语境分别构成一种"对抗"和"超越"关系.  相似文献   

4.
反映了艾略特早期的创作思想深受柏格森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时间"和"意识"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上.在中,"时间"和"意识"不仅成为诗歌主题的主要内容,也成了作者用来表达主题的重要手段和技巧.借助"时间"和"意识",诗人探索了普鲁弗洛克身处的现实世界和他的内心世界,并通过种种意象的并置,分析了普鲁弗洛克在现实时空下的人格分裂和无所行动的深刻根源,并借此揭示了那个时代人的精神状况,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打工诗歌”写作是世纪之交的一个重要精神事件,它既折射出“打工诗人”的内心文化世界,也反映了一个变革时代的真实历史面影。柳冬妩作为“打工诗歌”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他的诗歌写作和批评无疑具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他以其吸纳与抗争的精神品格,记录了打工一族的生存状态、生命形态与心路历程,同时也完成了自身心灵与外在世界的呼应。  相似文献   

6.
骆一禾和海子被视为一对具有共同诗歌趣味和诗歌追求的诗人,其诗歌主题也多有重合。情爱主题和孤独主题在骆一禾和海子的诗歌书写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分量,但其中体现的诗人的心灵向度却各不相同。在情爱主题上,骆一禾把情爱视为通向世界的桥梁,最终走向了宗教性的"无因之爱";海子则把情爱视为一个封闭的天地,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之爱。在孤独主题上,骆一禾一开始把孤独视为反思的对象,相信人不止拥有一个灵魂;海子则一直沉溺于孤独的体验中,最终走向了石头似的自我封闭。体现在情爱主题和孤独主题上的这些深刻差异反映了两位诗人深层心灵构造的不同纹理,呈现了各自鲜明而难以混同的个性。  相似文献   

7.
庄子之"忘"从"美学的"角度看,具有深刻的艺术哲理.它是一种审美态度、艺术心灵,是一种自由创造的境界."忘"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人生的艺术化.  相似文献   

8.
"北极村"是迟子建文学创作的生命原点,以其为中心的叙事与方法构成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也使迟子建在"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当代文坛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奠定了其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地位.正是迟子建坚持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给全球化时代焦躁疲惫的心灵创造了一个"精神的家园"--北极村.执着甚至执拗地坚守.她把许许多多文学的根系深深植于中国文化的厚土,使她笔下的人物不再是一时一地之人,也使她创造的文学走出一个民族,走入"人类"文学的殿堂.  相似文献   

9.
"动"的精神是艾青诗歌的重要特质,来自于诗人燃烧的生命体验.大量动词、动感画面、情绪转换、动感意象构成"动"的精神之表征.自由诗体、省略标点和押韵、大量排比句等形式结合无间,创造出全新的"动感"审美."动"的审美体验,完全区别于古典诗歌的静态审美,也以其抒情主体的独立个性,与古典豪放派诗歌有着内在区别."动"的精神,根源于社会格局变动、异域和都市生活体验,更在于发现生命本体的意义和价值,形成人与世界的全新关系和全新发现."动"的精神,构成了现代新诗在诗学和美学意义上的开拓.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文学术语,"深层意象"既指代崛起于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流派,又表示诗歌创作中用来表现诗人情感与意义内涵的意象,它还代表一种具有独特审美方式以及创作方式的诗学观.它有别于英美"意象派"的意象观.它认为,诗歌是通过意象刹那间渗透到无意识中去的艺术."深层意象"来自深邃黑暗的无意识心理;其诗歌往往表现独特的主题反映"孤独、黑暗"的深层心理.它要求诗歌关注人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1.
主体自觉:浙东文化的鲜活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自觉是明清时期浙东文化的灵魂,不仅表现于对人的身心解放的领悟上,也体现在对人生自我价值的追求上,浙东文化各个历史阶段代表人物对这种主体意识的把握,不仅使其在文化载体上显示出时代特征,而且以之为核心的文化意蕴成了流传不衰、极为宝贵的人文精神,值得我们去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赵思运的诗歌常常以日常化、生活化的细节提示人们看到生存背后的疼痛,在他平淡、怪谲的叙事背后是一个痛苦尖叫的灵魂。他把诗歌拉回到当代人的生活现象与实际存在中来,并且与“人的生命”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这种诗歌追求的是一种高级的生命状态,代表了人挣扎和升华的一种内在的生命冲动,其中蕴涵的精神的深度和心灵的力量才是真正的先锋性的精神品质。这种诗歌可能最终会在现实世界里产生长期的精神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元散曲中,青山意象多次出现,不仅作为客观的景物存在,还具有很多内在的与主观的含义。在隐逸之作中,它既是文 人的心灵归处和精神家园,又是文人的伴侣与知己;在抒怀之作中,它既反衬了历史的虚无又是世事变幻的参照;在相思之作 中,它是女子的屏障,隔断了她们眺望情人的视线;在写景之作中,它提供了色彩的叠加与对比。  相似文献   

14.
胡宽1988年及之前的诗作中,语言的狂欢通过“鼠”意象的大量描写营造出来,“人鼠合一”的背后是人之精神混乱的局面。从1990年开始,胡宽诗作中“鼠辈横行”、语言狂欢的现象渐趋平静,胡宽开始借用一系列宗教性话语来表达对当时社会语境中人之信仰缺失的忧虑以及对拯救灵魂的呼唤。胡宽虽未进入“朦胧诗”“第三代”等诗潮建构起来的“大诗歌历史”,但他却用一己之心灵书写了带有个人生命体验的“小诗歌历史”,他的诗作体现了语言与精神的相互缠绕。  相似文献   

15.
曹禺笔下的女性是被汇入探求妇女解放和出路的严肃课题之中的。侍萍、繁漪、陈白露、花金子和愫方这群有着“美的心灵”的女性都演绎了惊心动魄的畸形爱情悲剧。尽管悲剧的具体形式和原因是不同的,但被禁锢、被压抑的人格遭遇,缺乏自觉的主体拯救意识以及女性需待疗救的心理世界和不人道社会中存在的病态男性这些要素却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6.
对人的教育应是符合人性的教育 ,它应使受教育者生命更健康、人格更完美、个性更突出、心灵更自由、与世界更和谐、生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我们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安宁的、充满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 ,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天性 ,通过生命体验和潜意识的发掘 ,使学生不仅获得应有的知识和智慧 ,而且获得“人格之爱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喜剧思想史上,主观论是一种侧重从主体角度阐释喜剧问题的理论思潮。这一思潮着重从心理学视角发掘主体隐秘的心灵世界,它对笑与喜剧心理及生理基础的研究是一种完备而科学的喜剧观念体系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于人自身尊严的肯定和对于自我价值的反省不仅体现了一种反封建精神,而且也表达出思维主体对于精神自由的重大期许。它在推进中国现代幽默喜剧创作勃兴的同时,也注定了这类喜剧相对纤弱的格局,削弱了它们适应现实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理解《庄子》的钥匙是“心斋”或“坐忘”,它清楚展示了人类心灵的三层面及精神活动的逐渐深化。这一理路贯穿全书,其美学思想也据此而展开。庄子学派要求超越炫惑耳目的感性形色、樊然散乱的道德观念以获得精神的自由,即游心于万物之所终始的玄妙境界。庄学的主导倾向不是客观唯心主义,而是心学,是如何达到心灵澄明之学,其超越性与内指性浑为一体。庄子美学经过魏晋玄学的中介开始广泛渗透于我国的艺术观念中,至中唐以后逐渐取得主导地位,这既是社会发展的气运使然,同时也得益于禅宗美学的相助。庄子美学追求天人的境界可以弥补现代人生存的缺失,执著于德全有助于克服现代人格的畸形,它将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9.
沈祖棻是二十世纪富有诗人气质的学者型女性作家。晚期旧体诗的创作是把诗歌当作苦难人生的精神支柱,亦是一种个人化的写作,同时在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空前杰作的《早早诗》中成功作到“旧瓶新酒”、“深衷浅语”,创造性地运用旧形式表现了现代人的生存体验,是其一生文学创作所达到的炉火纯青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作《吕太后本纪》的旨归 :不是着意刻画一个凶狠、狭隘的女主形象 ,而是揭示像吕后这样的女性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 ,以求达到鉴今的目的 ;同时指出司马迁对吕后精神世界的审视有其自身与历史的局限性 ,探索了隐藏在至高无上的皇权和心狠手辣的表象背后的吕后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