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是自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以来,对依法治国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实现路径的深化阐述和发展提升,更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新目标的理论扩展和实施构想,必将成为我国法治史上的里程碑。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法治中国建设目标上,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法治既是国家治理的基本遵循,也是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人们对法律生活所持有的法治价值观,包括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信仰、法治思维方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这是对法治的定位、法治的作用、法制的权威、法制宣传教育等问题提出的新主张,强调了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执政水平的至关重要性.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实质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要求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增强法治意识,自觉掌握并科学运用法律知识,特别是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坚持从法律的角度进行科学决策,不断提高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正>思路决定出路,思维指引着实践。在法治中国建设的背景下,领导干部尤其要破除人治思维和政绩思维。党的十八大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要求摒弃领导干部的人治思维,提升管理能力,引领干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时遵循法治原则、坚守法律底线;引领干部克服过多存在的行政思维,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权威,营造法治环境,纠治过于倚重行政手段、方式来思考和处理问题的弊端,  相似文献   

5.
<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出彩。法治是一种软实力,在执政兴国和国家治理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对于今后十年河南的发展意义重大。树立法治思维,建设"法治河南",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有力保障。一、为什么要提出建设"法治河南"  相似文献   

6.
<正>法是治国之重器,而持此重器的各级领导者能否学会和适应在法治约束下自觉习惯地规范用权,对推动法治中国建设进程起着关键作用。十八届四中全会把"依法治国"提到了党执政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关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关乎实现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体的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  相似文献   

8.
法治对于创新社会治理具有重大价值和作用,因此,必须大力提升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为此,坚持依法治理社会的理念,不断加快社会治理领域法制建设,不断健全法治化条件下的社会治理运行机制,坚持运用法治的思维和方式去对待、处理和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使社会治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实践证明,缺乏完善的法治体系,国家治理就失去了根本和依据。与法律紧密相关的立法工作,是与国家生活、社会生活和公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大事。在我国,立法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譬如,商鞅变法、韩非法制等。但是,封建社会的法律与我们现在所讲的法律有本  相似文献   

10.
领导干部是推动党所倡导的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领导干部具备一定的法治精神并在实践中体现为法治能力,是引领带动全体人民自觉遵守宪法法律,推进法治建设的动力。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法治精神内涵主要体现在法治思维、法治能力上,而公共权力的滥用、遴选与归责机制的弊端、不良风气等问题是造成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及能力缺失的主因。因此,应当明确权法关系,切实将权力关进法律之笼;强化党内政策法规学习,自觉慎用权力;尊重契约精神,明确责任归属;运用法治思维,破解执政难题,在实践中践行法治精神,通过法治精神培育和法治能力建设促进领导干部自觉慎用权力,自觉遵守法律。  相似文献   

11.
社论社评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向国内外鲜明宣示,我们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抓手,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2014年10月24日《实现依法治国的历史跨越》社论人民日报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最根本的保证在党。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12.
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并明确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同样要以法律为依据,按照法治建设的要求创新性地开展工作。一、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法律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广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就必须把法规制度变成领导工作的“定盘星”.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依法执政,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这符合马克思主义权力观,也符合法治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4.
王静 《经营管理者》2013,(17):247-247
<正>法律传承文明,沟通未来,直接影响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法治理所当然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最好的治理方式和生活状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此外,还有多处强调确保法治  相似文献   

15.
<正>法治已成为大国治理的执政理念和社会转型的制度力量。法治的主要任务是合理分配权力和限制权力。在社会转型时期,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对限制权力行使具有较为重要的引领作用。职权法定、程序正当、权责一致等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应当成为领导干部具备的内在素养。相互制约的权力结构和权力运行机制、行政问责制、公务员晋升制等机制从外部倒逼领导干部培养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改变领导干部的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以及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  相似文献   

16.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是自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以来,对依法治国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实现路径的深化阐述和发展提升,更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新目标的理论扩展和实施构想,必将成为我国法治史上的里程碑。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法治中国建设目标上,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法治既是国家治理的基本遵循,也是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7.
正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中国的基石,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重要标志。伴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传统的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面临挑战,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必须善于用法治精神推进社会治理、用法治思维谋划社会治理、用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切实把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国法治建设主题经由"法治国家"(1997年)、"法治政府"(2003年)的经年深化后,亟须落脚于法治社会建设,以扭转法治单极治理所面临的困境,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协同推进。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对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部署,确定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提出了法治中国的重要任务,积极回应了社会各界对司法公正和法治国家建设的关注和期待。在新形势下,对法治中国的建设有没有信心?建设法治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法治与改革的关系如何?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的关键是什么?……为此,本刊对福建省的一些官员和百姓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问卷结果做出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19.
<正>弘扬法治精神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的新要求,是继党的十五大确立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国家在法律制度践行方面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干部法治思维缺失主要表现为责任虚化、程序思维异化、法律意识弱化、改革创新的意识不足。培养基层干部法治思维需要加强党对基层法治建设的引领;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规范履职行为;加强对微权力行使的监督和制约;健全教育培训、奖惩、考评机制;营造法治氛围,宣传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