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李何林一以贯之的革命追求,练就了他作为一个“革命人”的不凡“器识”,使他具备了观察中国现代文艺思潮的慧眼;未名社这一信息交流平台,给他带来了从事中国现代文艺思潮研究的绝佳机遇,而鲁迅这一巨大的精神存在,增强了他学术选择的使命感和自觉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于今年五月在海南岛召开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讨论重点有两个,一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是我国现代文学的思潮和流派。各省、市出席代表共227人。其中有全国知名的老学者,年事最高的是许杰、李何林、王瑶、唐弢等。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以降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二十年代就有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晚清部分)胡适的《五十年来的中国文学》(1872—1921)、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18—1921);三四十年代又有钱基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860—1924)、李何林的《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和阿英的《晚清小说史》等.它们对这段文学史都没有严格的界定和分期,“近代”、“现代”两个概念的使用也比较含混.解放以后,随着现代文学史作为一  相似文献   

4.
何旻 《云梦学刊》2014,(6):16-20
李何林的《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1917-1937)》一书,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范式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脉络建构的历史节点之一。1930年代唯物史观社会史的输入和撰写潮流为文学史书写引入了眼光,《思潮论》以"阶级性"为主导,建构了文艺思潮和社会变动的双层互动结构,整合了文学史叙述。并以鲁迅和瞿秋白作为其叙述的支撑者。而对鲁迅的叙述,展示着这种文学史书写范式的可能和限界处。作为与所叙数次论争同时而异地的不在场史家,和源于生命体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李何林的书写位置影响了其书写风格——跳出人事纷争,单纯以"言"证"言";大胆评述,以理论统摄刚刚逝去的史事,做一颇具现代性的明了纯粹的结构。而《思潮论》自出版后几经浮沉,及其被承继的特性,折射着此类范式的历史命运和发展可能。  相似文献   

5.
本篇系李何林同志1981年6月在南开大学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演讲摘要。这篇演讲着重阐述了怎样普及鲁迅著作和提高鲁迅研究水平两个问题。李何林同志介绍了国内少数中文系大学生对鲁迅的一些不正确的看法以及国外歪曲诬蔑鲁迅的言论,给予廓清和批驳,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他认为,要普及鲁迅著作,必须帮助广大读者看懂鲁迅作品,重视和加强对鲁迅作品的“题解”注释工作;要提高鲁迅研究水平,关键在于加强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近代史、现代革命史,用历史唯物主义来研究鲁迅,从政治的革命的高度来看待鲁迅,把鲁迅的著作放在与中国革命的关系上来考察。演讲涉及面广,针对性强,富于现实感和战斗性,旗帜鲜明,剀切中肯,语警意丰,对于当前清除鲁迅研究中的思想障碍,推动研究工作的开展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支克坚(1935-2009),男,浙江嵊县人,中共党员,研究员。曾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兼任甘肃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及文艺理论和文艺思潮。发表了有关鲁迅、冯雪峰、胡风以及中国现代文艺思潮研究的论文数十篇,出版《冯雪峰论》《胡风论》《周扬论》和《中国现代文艺思潮论》等专著  相似文献   

7.
陈方竞 《学术研究》2008,4(1):154-158
由于中国现代文学在"文革"十年受到重灾,鲁迅研究长期孤立地进行,没有结构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体现不出鲁迅研究具有现代文学研究学科重建的整体联系的意义.鲁迅立人思想的启蒙性、鲁迅小说对中国现代作家和整个现代文学影响的整体性和根基性、他的杂文显示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倾向的文学批评对现代文学理论建设的重要贡献,都要求将鲁迅研究置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格局中进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鲁迅,尤其应关注他一生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和翻译文学的深刻联系.这是以往研究界忽略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著名学者、教育家、前南开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李何林于1988年11月9日不幸病逝。为了对他一生的业绩与精神作一个系统的回顾与研讨,1990年8月16日至18日,“纪念李何林先生学术讨论会”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李何林生前亲友,来自全国各地的南开中文系历届学生,现代文学的研究、教学人员共二百余人。与会者充满深情地回忆何林先生的言行风采,追思他为南开中文系的发展作出的开拓性贡献,特别集中探讨了他的教育思想、学术成就和人格风范。 1.李何林先生数十年从事教育工作,特别在中年以后,执教南开大学中文系二十余年,为中文系、为南开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凡的贡献,是具有鲜明个性、独特风格的教育家。在教育工作中,他兢兢业业,  相似文献   

9.
鲁迅研究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标志和高峰,鲁迅研究的水平和成果一直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水平和成果。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潮流和思想的影响,由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空气的影响,鲁迅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和突破,一大批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将鲁迅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在这个高潮中,李耿先生所著的《鲁迅的艺术世界》(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是其中的浪花一朵。它在浪潮叠起中一帜独树,颇具特色,在鲁迅研究领域中较有影响和作用,大致体现为以下特点:首先是角度新颖,独辟蹊径。鲁迅研究一直是现代文学研究的热门和焦点,从鲁迅的生  相似文献   

10.
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和评论家 ,陆贵山在几十年的理论生涯中 ,不断追求、探索 ,其学术思想从以客体——主客体为中心 ,从文与史 ,到文与美 ,到文与人的宏观辩证的综合研究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和学术个性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和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艺术真实论》、《审美主客体》、《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主编 )、《马列文论导读》(主编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思潮》、《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概论》、《非理性主义文艺思潮》、《美学·文论·批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主编 )…  相似文献   

11.
李辉英是一位身跨现当代地跨大陆与香港两地的抗战小说家,他的抗战长篇小说创作代表了他文学创作的艺术成就。他全景式地展现了从抗战前到抗战后,从前线到大后方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图景,塑造了上至总司令下至普通士兵、群众的人物群像,其中集团军申总司令形象堪称典型,为抗战人物画廊增添了厚实的一笔。他作品中所弘扬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东北作家天然秉传的文学品格并生生不息于中国新文学史册。尽管在思想的穿透力、文本的时代氛围等方面有些许遗憾,但作为一位抗战小说家,李辉英的文学贡献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2.
为丰富对李大钊的研究视角,探究李大钊教育思想精华,以家庭教育为切入点,对李大钊家庭教育思想进行了研究。认为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包含理想教育、生活作风教育、学习教育三方面。其思想来源,一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和祖父的言传身教;二是李大钊自身的世界观和思想品德;三是李大钊丰富的教育实践。李大钊的家庭教育思想,是他作为一个伟大思想家的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份极其珍贵的思想遗产。认真研究和学习李大钊的家庭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今天的家庭教育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与道教渊源颇深,道教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道教文化与李白的诗歌创作为切入点,探求道教对李白人生道路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对李白信道、学道、寻道、悟道的分析,阐明李白的道教信仰。道教追求自由的精神,与李白悟道的灵性完美结合,促使其山水诗具有人格化、神灵化特点,形成独特的仙灵化风格。  相似文献   

14.
姚名达作为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著作有《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史》、《中国文化小史》等10余种。姚名达学行事迹中如曾为北京大学研究院研究生、订补《章实斋先生年谱》之得失、创办女子书店之宗旨、为"三民主义历史学者"等,是学者较少评述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柳传堆 《文史哲》2006,(5):111-117
冯雪峰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为元话语,在《革命与知识阶级》一文中提出了泛“国民解放运动”的概念,认为“五卅”之后,“国民解放运动有再转向的必要”,即在国民革命尚未成功的时候就应该进行一场工农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革命。在此革命逻辑支配下,冯雪峰对革命图景的想象充满着相当的气势:一是渲染革命的铁血狂欢;二是把革命的流血牺牲化为文学艺术的浪漫与潇洒;三是把精神的变革包容在革命含义之中。中国“知识阶级”的概念是李大钊、陈独秀、鲁迅、梁启超等革命者或革命的知识分子出于革命的需要对西方“intelligentsia”一词进行译介、阐释的产物。冯雪峰以“革命与知识阶级”关系的向度,参与了“知识阶级”概念的本土化阐释与命名工作,但他却以替“知识阶级”划分类群的方式,促使“知识阶级”的内涵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其目的是借此虚拟的历史叙述,为重构革命与知识阶级、知识阶级与文学的关系寻找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学界普遍认为始于五四文学革命,但是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学者通过多方面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纵观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的历史进程,处在世纪之交的戊戌变法运动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它的出现对于文学的变革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究这一时期文学变革中所蕴含的现代因素不难发现,将现代文学的起点前移至维新变法是有依据的,并且能更进一步拓展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文学革命在短时期内取得了极大成功 ,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五四文学革命的主将大都在国外接受过西方式的现代教育。西方现代教育赋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全新的文化视角 ,使他们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对中国现代文化变革进行深刻的反思 ,从而促动了五四文学革命和中国现代化变革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8.
思想家的凸显与淡出——略论李泽厚新时期学思历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0年代李泽厚在哲学、美学(含文艺学)及中国思想史三大领域以其深厚学养应对了时代呼唤,扮演了思想大师的角色,“凸显”其思想家的形象;1990年代他经历了从“告别革命-倡导改良-不谈启蒙-不谈政治”的精神演化,由于无力生产新的思想来呼应1990年代中国社会语境的精神亟需而逐渐“淡出”思想界。1994年他所以断言1990年代“学问家凸显、思想家淡出”,可能与他的角色自期及其未能理解人文学者的角色自觉所蕴涵的价值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