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实社会中的虚拟社区的权威达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即将或正在经验着一个网络社会.网络社会中网民们基于电子空间而形成某种特定的生活或活动区域即虚拟社区.虚拟社区不同于经验社区.虚拟社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它仅仅属于文化社区,其主体或网民具有虚拟性、主题或生活领域的强烈共享性、表达方式的随意性、沟通或行为结果的非责任性以及精神世界的完全赤裸性等等特征.由此,虚拟社区的权威也和传统社会或经验社会的权威有着根本不同的特征,即互为主体性、沟通性和解放性等.  相似文献   

2.
虚拟社区是由有共同需要的社会成员组成,依托互联网网站进行人际互动的一种非地域性的 社会形态。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既相联系又相区别。虚拟社区社会成员的互动范围扩大,互动能力提高,在虚 拟社区的空间里形成新互动形式。虚拟社区是人类活动空间扩展到虚拟世界后的一个飞跃。  相似文献   

3.
论虚拟社区的“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荣  曾凡斌 《江淮论坛》2007,(1):111-115
虚拟社区来源于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它是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社会的重要社会结构之一。然而,虚拟社区的形成具有偶然性与短暂性,社区的成员不确定,成员的行为也没有共同的规范。隐匿的自由和自由的隐匿实现了种种快乐并最终导致了虚拟社区的混沌状态,这种混沌状态容纳了太多的东西甚至是藏污纳垢。为此,本文指出要摈弃传统的统治思维,引入“治理”新概念,以适应互联网本身的特性,追求网民的协商与认同,以真正的达到善治。最后本文从良好的传统社区治理的基本要素参与、分权、制度、标准出发,逐一分析并提出如何进行虚拟社区“治理”的相应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线数据分析法是依赖于网络技术,对网民网络行为的海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基于网站流量监测系统及浏览跟踪系统自动获得的网民行为数据,对网民的网络行为进行统计分析,更容易掌握网民的真实想法甚至是无意识的行为.按获取数据位置的不同,可以将在线数据分析法分为网站流量监测法、网民行为跟踪法及搜索引擎关键词统计法三种主要方法.网站流量监测法利用网站流量监测系统对来访网民的行为进行全面的记录和统计;网民行为跟踪法利用客户端插件对网民样本进行记录分析,以推断整体网民的网络行为;搜索引擎则对巨量网民的搜索行为进行记录和统计,为人们了解网民行为提供客观数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学习与传统的学习相比,日益突显特点和优势,因此,构建网上学习服务型虚拟社区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必要性。从网站的规则、网络的管理和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对构建网上学习服务型虚拟社区进行了一定的技法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社区以其对网民特殊的吸引力展现了非凡的潜力,引发出很多网络心理学与社会学的现象,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就是虚拟社区中的权限问题。文章总结了虚拟社区中的权限的类别层次,探讨了权限产生和运作过程中的动机冲突等心理背景。  相似文献   

7.
虚拟社区作为网络空间中的社群组织和网民共同体,其社会行为充满了复杂性和混沌性因素.为了寻求虚实世界的"在线和谐"的理想社会秩序状态,就必须利用一切积极的传播手段,不断地调整网络行为目标和引导网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从而改变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和互动关系.促进"在线和谐"是使虚拟社区实践朝着良性运行方面转向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使虚拟现实性真正得以在赛博空间中实现,以及使网络技术工具对现代生活体系的塑形作用得以彻底发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推进网络社会治理,提升网络执政能力建设是当前我国现实政治的重要课题。当前加强政务网站建设,提高党政干部网络执政能力,促进政府与网民的良性互动,关键是要切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障网民的知情权、质询权、建议权和督察权得到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9.
青年网民的社会认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认同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逐渐建构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为青年网民的社会认同提供了新的社会认同情境。网络时代青年认同表现出新的特点,即自我认同的双重叠合、群体认同的随意性、社会认同的兼容与冲突。青年网民在网络空间的多元认同建构机制是基于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比较,是基于现实社会的生活经历,是基于网络社区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学习与传统的学习相比,日益突显特点和优势,因此,构建网上学习服务型虚拟社区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必要性.从网站的规则、网络的管理和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对构建网上学习服务型虚拟社区进行了一定的技法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