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 苗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几千年来,苗族人民从北面南,由东而西辗转流动,足迹遍于半个中国,他们每到一地,就以自己坚韧的劳动和罕见的吃苦精神,夺雾而出,戴月而归,披荆斩棘,开山辟土。在遭受反动统治阶级残酷压迫剥削和扼制的艰难环境下,顽强斗争,建立起自己的家园,创造了自己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2.
<正> 靖州,是湘西南苗族聚居区之一。在历史进程中,靖州苗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人民团结战斗,曾多次起义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斗争史篇。本文就有关斗争史实简略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平衡和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苗族历史发展极为缓慢。研究苗族解放前的社会形态,对在苗族地区进行四化建设以及编写菌族史志都很有意义。本文试就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解放前的社会形态作一个初步探讨。 (一) 融水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现有苗族人口一十四万八千九百零六人,分布遍及境内各地;以四荣、香粉、中寨、杆洞、安太、安陲、白云、红水、拱洞、大年、洞头等乡  相似文献   

4.
<正> “每个民族在其历史上大多经历过战争,而苗族历史上战争时间之长、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实属罕见”。“战争这个魔影一直紧紧地纠缠着苗族,甚至可以说,苗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为了抵御统治者势力长时期、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尊严,苗族人民被迫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他们不断地总结和提高,逐渐形成了自己民族的一  相似文献   

5.
苗歌浅探     
<正> 苗歌是苗族人民自然流露的思想感情,它生动地表现了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史、哲学史;也生动地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特点和习俗。它是伴随苗族先民的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而诞生于远古社会,它由一种原始的哼叹而逐步形战了各种唱腔。但始终以生产劳动实践为  相似文献   

6.
贵州作为苗族聚居最多的区域,融合了苗族各方面的元素特点,而苗族在不断的发展和传承过程当中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纹饰特点,并具有极其独特的意义以及深厚的文化特点,因此本文对贵州苗族文化中的各方面元素进行剖析,通过历史性的分析以及深部内涵的透析将其合理地与现代设计进行结合,从而有效地延续民族文化,并进一步促进现代设计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贵州作为苗族聚居最多的区域,融合了苗族各方面的元素特点,而苗族在不断的发展和传承过程当中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纹饰特点,并具有极其独特的意义以及深厚的文化特点,因此本文对贵州苗族文化中的各方面元素进行剖析,通过历史性的分析以及深部内涵的透析将其合理地与现代设计进行结合,从而有效地延续民族文化,并进一步促进现代设计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苗族文化是一个不断生产的过程,文化的再生产通过人类的实践实现。在一个苗族聚居地T镇,提倡苗族文化保护的投资商推动了当地苗族人族性认同的并入,却最终与其所反对的现代性达成了一致。具有流动性经验的苗族青年在与投资商的互动与对抗过程中,其"主体性"被"询唤",他们与现代性达成了一种合作的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实践形塑和再生产了苗族文化。  相似文献   

9.
苗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七省(区);此外,有一部分已移居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及欧美诸国。苗族的这种分布状况,是自古以来不断迁徙的结果。迁徙,是苗族历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 各地苗族世代相传,蚩尤是自己的远祖英雄。这说明,苗族先民是包括在蚩尤部落集团之内的。据汉文献记载,蚩尤部落集团生活于我国东部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之间的平原地  相似文献   

10.
覃元  郑英杰 《民族论坛》2008,(11):22-23
在社会发展迅速、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湘西地区的苗族在很大程度仍用禁忌来调节人伦关系。以"风俗的统治"的形式,规范着苗族的生产、生活。在新时期苗族道德规范建设中,对苗族禁忌进行现代审视是必要而紧迫的。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鄂西南,东接荆楚,西联川渝,南通湘粤,北控三峡,居住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390多万各族人民,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作用、地位、认识的深化,开发历史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成为恩施文化建设的重点。恩施文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而形成、融合、演变,集汉文化、土家文化、苗族文化等于一体的地域文化。它既在不断地为适应和融入外部主流社会而努力,也不断地吸收、融合外来文化来促进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据"五普"统计,湖南共有苗族人口192万余人,约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30%,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绥宁县,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会同县、沅陵县等地。4月28日(农历四月初八),是苗族人民聚会欢庆的重大节日,在我省大部分苗族地区都十分盛行。苗族"四月八"源于苗族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13.
在贵州等地的苗族人民中,有一种吃牯臟的陋俗.所谓吃牯脏,就是杀害大批耕牛祭鬼祀祖,乞求鬼神"保佑".这显然是一种封建迷信陋俗,是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用来剥削农民和束缚农民的一根绳索,它给劳动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所谓"吃一年牯臟,背十年账",就是生动的说明.因此,这个不利于生产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封建迷信陋俗,  相似文献   

14.
在祖国海南岛最南端的崖县乳头山下,有个育才人民公社.公社里居住着四千六百多名黎族和苗族社员.这里的土地很肥沃,尽是可以开垦种植各种名贵热带作物的荒山野岭.可是,在解放前,这里的黎、苗族人民在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下,生活却十分贫困.有首民歌形容道:"山茨山果野菜汤,一年四季饿肚肠,孩子肚饿声声哭,野菜煮水无盐放."今天,在人民公社的集体组织里,黎族、苗族人民开始建设了自己幸福的家园.这个公社有六千多  相似文献   

15.
苗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分子,其拥有独特的民族魅力和精神。这种魅力和精神深深烙印在本族各式各样的舞蹈中,苗族舞蹈蕴含了特有的民族语言和苗族人灵魂的依托。了解苗族舞蹈,是了解苗族各式各样的歌舞文化和体会其特有的巫文化、农耕文化的必要条件;各式各样的苗族舞蹈体现了苗族人丰富的精神文明,也是他们灵魂的另一个居所;同样的,苗族舞蹈紧密地将苗族人与天地、与社会联系起来形成了独有的苗族舞蹈文化。不幸地是,这种文化在当今的社会里寸步难行,因为政策不当和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忽视,这颗民族文化明珠的璀璨需要新一代人的守护和发扬。  相似文献   

16.
一个神奇的地方,一个歌舞之乡,一个集中了苗族文化的腹地;一片集人类学、民族学、民民俗学、人种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等学科领域文化形式的土地,一个被国内外专家学者推崇备至的苗学考察基地。在这里,苗族人口占97%,被称为“天下苗族第一县”。也是在这个相对偏僻的深山里,苗族文化丰富多彩,经久不衰,并保存了大部分中国苗族数千年来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中国和世界,成为一种奇迹。台江,已经成为一个中国乃至世界上一个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2001年,台江县专门成立了苗族文化保护委员会暨世界遗产申报委员会办公室,并组织了各种苗族民间艺术、民俗旅游活动,为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作准备。  相似文献   

17.
苗族银饰文化资源是产业发展与创意的前提和基础,是彰显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的变迁,苗族银饰需要不断地开阔视野去适应现代审美创意及市场的需求,其文化产业创意与开发首先是民间艺术自身运动的变化使然,同时也是市场环境下理念、生产、传播、销售的连锁反应。将苗族银饰成功转为产业优势还必须由政府牵头,从保护苗族银饰生存的大环境及民众的价值取向入手,在打造品牌效应、合理利用旅游经济开发上多做文章,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庄严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正在进行……扩音器里不断传出宏大的声浪.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正琅琅地向代表们报告上一届代表们向大会提出的提案的处理结果.所有的代表全都满怀兴奋地谛听着……"……第×××件提案:榕江县苗族代表梁秀英等联合提出的,关于要求政府教育说服苗族群众改革落后习俗'吃牯脏'的提案,经过各级政府的  相似文献   

19.
清代黔东南锦屏苗族林业契约的纠纷解决机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清代,在边远的黔东南锦屏苗族、侗族地区,发育出了发达的人工林业,所产木材畅销长江中 下游各省。苗族人工林业中的财产关系主要依靠林业契约进行调整,而林业契约之所以能够良好 地发生作用,并不在于有国家法的保障,而在于林区苗民形成了一套本地的契约纠纷解决机制,寨 老等民间头人在契约纠纷解决中担任着重要角色,而苗族习惯法则是契约效力的后盾。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苗学历史谱系的建构中,苗族本土知识研究的发展历程应是其结构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而这当中又尤以传统苗族医药知识系统的发掘和研究历史为甚。苗族医药历史悠久,研究者众多,成果显著,独具民族特色;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苗族医药研究在学术理论建设、临床研究、数据库建设、医药遗产保护、产业化开发等方面表现出新的特点。从学术史谱系建构的角度对当代特别是21世纪以来的中国苗族医药研究史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总结,不仅能使人们更好地把握苗族医药研究的前沿动态,有助于完善中国民族医药学体系的建设,而且能够深化我们对于苗学本体内涵及其发展进程的理解,也有利于推动我们对当下学术界关心的中国苗学通史编纂结构体例等问题进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