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学:一个历史的冤案美学的美与我们在审美描述中的美的概念是同一的吗?这是理解现代美学所面临困境的关键契机。我们知道,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心范畴不是美,而是以“道”“气”“象”为中心的一系列审美范畴。正是“道”“气”“象”审美范畴的确立才使主体不是按照美与丑的标准来形成自己审美判断和审美描述的语言系统。而是从对“道”的把握,对“仁”的维护角度出发来建立审美评价系统,于是产生了二十四诗品以及中国绘画美学的气韵生动,澄怀味象等美学命题和审美判断标准。当然中国古典美学中也有美和丑的概念,如《淮南子》中说过“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说山训》),这里的美和丑是古典美学中的一般性概念,而  相似文献   

2.
崇高是西方美学史中的重要范畴,历史上的很多学者都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对其进行过研究。对于崇高的发展历程及其在音乐中如何表现出来做一番探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把握这一审美范畴及其在音乐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丑恶描写”浅议伍一莎长期以来,人们一般认为美学就是关于“美”的学问,因而“丑”就理所当然地应该被排斥于文学描写的大门之外。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丑”是有美学价值的,丑恶描写也是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美学”(Aesthetics)在希腊文...  相似文献   

4.
在齐关尔对艺术内部因素的剖析中,有一个核心的范畴,即艺术风格.齐美尔将风格与艺术、审美甚至现代性体验联系起来.艺术风格是齐美尔艺术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也是齐美尔"距离"这一审美救赎思想在艺术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作为喜剧审美客体的“丑”从来都是喜剧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西方美学以及中国传统美学将“丑”定位于“美”的反面的同时也将喜剧中的“丑角”定位于“否定性形象”。这一承袭了几千年的观念在中国当代喜剧美学界受到了质疑:“丑”不是“恶”,“丑角”也不只是“否定性形象”,还可以是“肯定性形象”。无疑这是对“审丑”理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透过“格式塔”看文学作品的模糊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使读者能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审美感受,这一审美需要决定了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格式塔心理学推崇整体,重视接受主体性,该学说中的整体、闭合与同构审美三原则不仅对读者品鉴文学作品的模糊美有很大的启发,同时也为文学作品模糊美感的生成机制提供了很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扬雄《太玄·文首》准《周易·涣》卦,提出的“文质班班”概念可视为文学理论的审美范畴。这一“文质说”的审美取向渊自儒家,也有对道家思想的吸纳。《文首》 赞辞依据位的高低不同,具体内涵也各异,论说丰富。扬雄的文学创作中贯彻着这一审美取向,言情写物的同时善于说理,情理交融,尤其中后期的应用型文学作品透露出鲜明的 以理导情的特色。文质说,借助宗经立义桥梁,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了践行。  相似文献   

8.
从建筑与其他艺术的异同、建筑美的类别、建筑“丑”等方面入手,提出建筑在艺术范畴中的特殊规定性,建筑审美含有形式、造型、性格、象征四个层面,它既具有类别意义,亦具有层级意义,而建筑“丑”也自有其存在价值,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
论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丑,是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历史上,无论哲学家论美,还是心理学家论美,往往兼及论丑,但总把丑作为美的对立面来思考,以陪衬他们的美论,而对丑的独特的美学功能与美学价值的研究,就显得很不够。近年来,我国出版的几种《美学概论》或《美学基本原理》,大多未把丑列为美学的基本范畴作专章论述介绍,这也反映了丑在美学理论中的地位尚未得到确认。有感于此,本文拟对有关丑的问题作一点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0.
亚里斯多德说,“摹仿者所募仿的对象既然是行动中的人,而这种人又必然是好人或坏人,——只有这种人才具品格[一切的品格却只有善与恶的差别]——,因此他们所摹仿的人物不是比一般人好,就是比一般人坏,[或是跟一般人一样]。”人所共知,在文学作品中,描写那些比一般人坏的人或坏的现象是十分重要的。虽然不同阶级对“美”与“丑”的理解是不同的,但在人们的生活中总是存着“共同丑”的。所谓的共同丑,是指那些在现实客观存在的,是人们在创造生活改造世界过程中所遇到的那  相似文献   

11.
我们研究美学中的“丑”或者叫做“丑”的美学,一个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文学创作,考察文学艺术中的审丑现象,丰富和扩大美学范畴,使之不发生倾斜。新时期以来,随着这一研究的深入,重视“丑”,正视“丑”、审“丑”,越来越进入了作家、艺术家们的视野,对“丑”发生了兴趣。新时期十年的文学成绩是显赫的,其中歌颂真善美,创造美的文学是主要的。但也不可否认,作家、艺术家们自觉地运用审丑意识,注重审丑表现也是取得这一成就的贡献之一。这一贡献表现为:作家们的审丑表现,不仅是刻划了几个丑的典型,写了几件丑事、丑行,暴露了社会中的某些阴暗面,  相似文献   

12.
“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这是黑格尔的一句名言。这个命题虽然是为他所宣扬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主张服务的 ,但在强调形象对于美和美感的重要性这一点来说 ,无疑是合理的 ,是正确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过 :“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重要地位。”因为世界是无数矛盾的统一体 ,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 ,而矛盾着的双方 ,无不表现为具体形象。离开了这些具体形象 ,就无所谓美 ,也谈不上什么美感。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美 ,重要的就在于它成功地反映或表现了生活中的具体形象 ,语文课本里的许多文章 ,就描述了不同时代、不同方面的众多的具…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庄子美学思想中三个具有辩证因素的问题。一、美与丑。指出庄子第一个明确地提出: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有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人格美。二、“无用之用”。论述了庄子认为不能片面地强调审美活动的社会功利,应遵循审美本身的规律,最后实现它的社会价值。三、“大美”与“众美”的关系。庄子首先提出“大美”是绝对的,“众美”是相对的,“众美”是依存并服从于“大美”的。  相似文献   

14.
“势”,是著名潮籍国画大师孙星阁艺术创作的核心理念,在其诗书画艺术尤其是山水画的创作中,他创造性地承接了这一审美传统,体现了对“势”的独特理解和表现。其书画艺术中的“势”之美源于画家“胸有丘壑”的审美体验,呈现出“势”“合”相生的整体和谐之美,也是本于“师法自然”、独有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的“道”范畴 ,内含着“一”与“多”、“有”与“无”、“存”与“亡”、“好”与“劣”等人类对于一切存在的辩证的理解 ,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是人类智慧中至高的悟性。而西方之“科学”范畴 ,不过是之于自然界的办法、手段而已 ,是支离者也。当今“科学”何以能埋下毁灭人类地球的祸根 ?此乃天下皆以科学为美斯为丑矣之理。对“科学”的迷狂导致了“科学”被滥用、妄用和盗用等严重问题。自恃其有 ,所以无德 ;逞强气盛 ,因此失道。既认识到“科学”之美 ,又认识到“科学”之丑 ,方能超越“科学”之失和“科学”之不自由。求科学而不求道 ,使人类变得野蛮粗鲁、愚昧无知 ,持“科学”之人需要持“道”之人来启蒙。“全盘西化”乃去高就低、弃大适小、舍本逐末之行为 ,当弗为。  相似文献   

16.
在以往的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中,人们对待“自然”与“人工”范畴,有忽视它的存在或不把它作为独立范畴的倾向,本文的论证表明.“自然”与“人工”非但是中国古典学美乃至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而且是有无、虚实、形神、意象、大小等范畴的审美元范畴,它既是“天人合一”哲学美学大范畴的一种明晰化、具象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更深一步理解上述那些范畴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构筑文学本文的媒介和工具是语言,但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已经不是普通的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而是具有着非凡的“陌生化的美”、“蕴藉化的美”和“形象化的美”的语言。这使文学作品的语言生成为一个完满的诗意空间,流光溢彩。  相似文献   

18.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中、美作家代表,莫言和莫瑞森都可以称得上是“丑艺术家”:莫瑞森的作品展示了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进入后现代时期的审丑盛世;而莫言的作品则展示了中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后现代时期的审丑特点。本论文通过展示“两莫”作品中的外表之丑、自然之丑、语言之丑和意象之丑探讨人物的人生之丑和人性之丑,并最终指出历史之丑是一切丑陋的根源。审丑的目的在于:认识丑——改变丑——通向美。    相似文献   

19.
在《文心雕龙》中“情”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它贯穿创作论、文体论、鉴赏论的始终。学界大都从情与采的关系来讨论其在《文心雕龙》中的重要意义,而对“情”自身所具有的美学内涵有所忽视。本文主要从“情”所蕴含的生命美、理性美和形式美来解读其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所具备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20.
幽默和滑稽往往混淆于诙谐、戏谑、怪诞、挪揄等审美方式,通过对两者的词源探究,可以发现它们有各自相对完备的美学涵义、要素和结构,可以被列为继美与丑、崇高与优美、悲剧性与喜剧性之后的第四对审美范畴,是隶属于美与丑这两个总范畴之下的喜剧美学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