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伴随着"人"的发现,妇女地位、妇女解放成为新文学创作最重要的母题之一.随之,女性形象也成为新文学人物画廊重要的人物谱系.但在我们的文学史论著中,这一谱系却是不完整的,被经常提及的仅仅是它的两极.而占取社会大多数的"中间人物",却往往被文学家、文学史家所忽略.以<苔莉>、<红雾>等为代表的张资平部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填补了这一空白,完善了这一谱系.  相似文献   

2.
围绕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小说《到灯塔去》中莉丽.布里斯科这一形象展开论述,通过对莉丽十年前面对画布充满困惑,而十年后重返故地,触景生情,终于一挥而就完成画作这一线索的分析,认为伍尔芙在这部小说中塑造的莉丽是一个追求女性独立的"女儿"形象。她不仅反抗父权社会的压迫,同时要挣脱"母亲"的影响,以获得真正的自我;莉丽这一形象也体现了伍尔芙关于双性同体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3.
乔伊斯的经典著作《尤利西斯》充满了荒唐的话语、怪诞的形象和极度夸张的行为,这一切奠定了其狂欢化的氛围。在狂欢化的《尤利西斯》中,展示了三个典型的母亲形象——代表过去母亲的梅,代表现在母亲的普里福伊太太和代表未来母亲的摩莉。而且,小说还赋予了这特别的母亲伴随其出现的水形象——伴随梅出现的海水形象、伴随普里福伊太太出现的酒液形象甚至是伴随摩莉出现的尿液形象。基于此,《尤利西斯》再次以都柏林和都柏林人事为中心展现了其"瘫痪性"。  相似文献   

4.
《到灯塔去》是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部意识流小说。作为名噪一时的布鲁姆斯伯里文人艺术家群体中的最具开拓精神的先锋作家,伍尔夫在创作时,不仅让自己的作品具有意识流小说的一般特征,更展现了女性作家的独到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文笔特征。《到灯塔去》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饱满,尤其是拉姆齐太太这位"大地之母"般的中心人物,一直是评论家分析的焦点。然而,小说中的一直如影随形的配角莉丽·布里斯科,作为拉姆齐夫人的画家,也是拉姆齐一家在度假时的客人,一直未能引起评论界的重视。作家笔下的这位女画家,不仅见证了拉姆齐太太一家的兴衰,而且与拉姆齐太太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对比,折射出了作家对时代的思考。本文分为三个部分:莉丽的形象定位;塑造莉丽形象的方法以及莉丽形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各国的戏剧舞台上,出现过不少以罗马统帅安东尼和埃及艳后克莉奥佩特拉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唯有莎士比亚的悲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最为人们所称道。它被西方学者称作莎士比亚的第五部重要悲剧,克莉奥佩特拉则被认为是“莎士比亚所创造的最伟大的女性形象”。长期以来,关于埃及女王的性格之谜成了批评界探讨的热题,历代评论家大多从伦理道德角度谴责她的淫荡和不道德。近几年来,国内学者一  相似文献   

6.
肖洛霍夫在《静静的顿河》中 ,通过立体雕像 ,刻画了潘苔莱这一典型的悲剧形象的多面性与复杂性。潘苔莱勤劳作 ,爱家园 ,具有一些善良本性 ,但他又被虚荣弄得昏头昏脑 ,其灵魂卑鄙恶劣 ,他对抗苏维埃 ,支持并参加叛乱 ,最后病死他乡。潘苔莱思想变化的历史轨迹及造成其个人悲剧的原因都令人深思。同时 ,作品中表现出的高超技艺对中国文学也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7.
《女人世界》2006,(8):54-54
曼蝶莉,这个中国内衣时尚潮流的探索者,以“蝶舞”形象为中心的内衣名牌,2006年6月24日展开了她美妙而绚丽的双翼。她的妩媚和风姿,打动了每一个莅场的观众。  相似文献   

8.
<正>设计人生现居住在美国纽约的亚莉克莎·汉普顿,是著名室内设计公司马克·汉普顿的总裁。在亚莉克莎的所有设计作品中,都体现了她对经典设计所进行的具有现代感的完美革新,家居装饰设计便是其中的典范。自2002年起,她已连续9年被评为"全球百名最佳  相似文献   

9.
《占有》是英国当代女作家A.S.拜厄特的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多个女性形象,大致分为三类:其一,"天使"——家庭的牺牲品;其二,"看不见的女人"——孤独地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其三,"新女性"——追求独立与自我实现。三类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服从或抗争,其不同的人生轨迹共同谱写成一部完整的女性史。分析不同类别的女性形象,有利于揭示女性的不同命运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0.
《欢乐之家》中的女主人公丽莉.巴特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老纽约"上流社会,她渴望精神自由却无法摆脱物质享乐。通过不断的反抗和斗争,丽莉以死亡逃离了物质社会,换取了精神的纯洁。根据精神分析理论,丽莉的逃离是必然的,而"精神共和国"也不可能脱离经济基础而单独存在。丽莉"精神共和国"的追寻之路尽管辛酸,但其中却蕴含了作者对女性生存状况的思考,体现了日益觉醒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1.
在小说《伊甸园之东》中斯坦贝克塑造了三类典型的女性形象——地母型、天使型及妖妇型,描述了其在男权社会中作为"他者"的生存状态及其社会认同。本文借助于"他者"理论从女性主义视角对从男权社会对三类女性形象的定位及其认可度来剖析作家的女性观,并指出斯坦贝克虽是男权体系的维护者,但并非评论界所说的"厌女症"作家,其对女性还是持一种认可和欣赏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陈凯歌在其作品中展现了丰富多变的女性形象,描绘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女性主体发展脉络。陈凯歌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展示了争取自由的女性形象,呼应的是"五四"传统。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女性的崛起,女性主义批判让寄生在传统价值观中的父权土崩瓦解。但旧文化下的性别秩序内核——父权又迅速与民族主义、资本主义结合,在新的环境下将女性询唤为为其服务的"主体",消解了女性一度争取的自由空间,带来了女性发展的新困境。  相似文献   

13.
《女人世界》2006,(7):46-47
曼蝶莉,这个中国内衣时尚潮流的探索者,以“蝶舞”形象为中心的内衣名牌,2006年6月24日,在广东省汕头市风光秀丽的大海边美丽的丽日酒店,展开了她美妙而绚丽的双翼。她的妩媚和风姿,打动了每一个莅场的观众。  相似文献   

14.
黄苔初探     
关于黄苔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内经》。《素问·刺热篇》首次论述了热病和黄苔的关系,云:“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此后,随着医疗实践的积累,对黄苔的认识亦逐步深化.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在“五四”女性史观的指导之下,历来对《镜花缘》解读者都忽视了其女性形象所展示出来的新特点与新形象。本文拟从作品出发,以其女性形象为核心,以“仙女下凡”的故事为切入点,着重考察其在文学史视野中的新变。辅之以社会史、思想史视野,希冀探索她们在“出发——对比考察——论证”的“文学史——社会史——思想史”的“三维视野”中与中国历史的重新契合,凸显其从“女人”到“人”这一形象转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在小说《长恨歌》中别具匠心地刻画了边缘人物蒋丽莉,由其改编的同名影视也对这一人物作了倾情的演绎,但在众多的评论和阐释中这一女性形象几乎都遭到了忽略,在她身上不仅投射了作家对"情"的理解,其背后也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酸楚印迹。  相似文献   

17.
《尤利西斯》中摩莉初探胡媛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所著《尤利四斯》小说,作为西方现代名著,篇幅不过20多万字(汉译),人物三位──尴尬卑微的广告推销员布卢姆;挣扎、困惑、内心空虚的年轻学生斯蒂芬;寻欢作乐而又是人类发展“原罪”与动力的摩莉.时间是6月...  相似文献   

18.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是莎士比亚爱情悲剧中的晚期杰作 ,对中年人爱情心理的深入理解和刻划区别于早期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东尼的内心世界表现为自我(作为罗马统帅之一 )和本我 (作为情人 )之间的不断冲突 ,直至死亡。埃及女王克莉奥佩特拉是爱情的完美主义者 ,对安东尼有极强的独占欲。这一切最终导致两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还乡》中和游苔莎和《边城》中的翠翠都有着鲜明的自然美、人性美和悲剧美.她们的美既有跨越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共同特质,又承载着不同的社会内容和文化积淀,寄托了作家独特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通过这两个形象,哈代和沈从文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思虑,构建出了各自理想中的现代人雏形和人生模式.  相似文献   

20.
莲花韭苔又名年韭苔,属韭菜类产苔品种,以产苔出售为主,韭苔长30—40厘米,苔粗0.4厘米,呈青绿色。韭苔营养丰富,高产高效,易种易管,主要特点是:(1)成熟早。3月底开始采苔,连续收到10月,可供应春、夏、秋三个淡季蔬菜。(2)产量高。莲花韭苔一般亩产1400公斤左右,亩产值5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