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结合高等工科院校传统的教育方式,以及人文教育的现状,阐述了人文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 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重点从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完善大学生知 识结构,形成大学生健康的人格等方面,论述了人文教育对工科大学生成才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目前工科院校学生中存在“五精五荒”现象的原因,就如何加强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从树立正确的人文教育观、将人文素质教育落实到日常教育的方方面面及重在实践,教学双方要用行动体现人文素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分析,探讨了工科人文素质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4.
“新工科”建设对人才素质结构提出新要求,其中包括实现科技与人文的融通,即培养工科生的人文素养,这是一项兼具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的课题。鉴于目前学界对工科生的人文素养尚无定论、工科生人文素养培育模式尚未完善,因此围绕“新工科”建设相关文件,运用质化内容分析法,基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构建了工科生人文素养内涵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育工科生人文素养的可行路径,以期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助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  相似文献   

5.
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工科院校专业口径过窄、用人方面的实用主义、办学指导思想上的重科技轻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比较薄弱.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需要构建对工科大学生整体发展有直接作用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该体系包括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人文素质教育系列专题讲座制度、人文素质教育必读书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等.  相似文献   

6.
人文和科学都是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加强工科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不仅有利于其知识结构的完善和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的价值导向,甚至对强化民族认同和传承民族文明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工科大学生人文教育现状与需求的调研分析发现,工科大学生对自身的人文素养评价不高,存在严重的重理工、轻文史的思想,且对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不够积极。而现有的第二课堂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需求,学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合力作用暂未形成。因此,必须通过建构素质拓展学分体系中人文教育活动模式和素质拓展学分工作运行保障体系来构建素质拓展学分体系下的工科大学生人文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论强化工科院校专业教师人文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专业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一体化"融合,是目前工科院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从工科院校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强化专业教师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及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转变观念"、自我主动修炼、人文素养意识等四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也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重点.培养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必须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针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现实问题,围绕"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人才"的总体要求来工作.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要体现独特性,要寻找专业学科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9.
工科高校人文教育的缺乏和不受重视,导致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偏低.文章讨论了人文教育的内涵和人文素质对工科大学生的成材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工科高校人文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工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工科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课程设置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对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内外著名理工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文化素质方面的一些特点和共性。结合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情,确立了工科院校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三个原则,并依据这些原则深入研究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及其组成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