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正>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过去是一读而过。在讲授它的过程中,产生了三个疑窦:一是司马迁死于什么时侯?怎么死的?二是原本是不是一个誊清稿?三是他所说的“名山”究竟指的是哪个地方?关于第一个问题,即司马迁之死,王国维在《太史公行年考》中说:“史公之卒、绝不可考。”因之,自清末至今的所有学者,一谈及他的生平,都说“卒年不详”。过去,人们妄加猜揣,有的说,可能遇暴疾而死;有的说可能象杜甫一样,死于出游途中;有的说,可能是没有面目见人,隐居起来了。我认为,他可能是被汉武帝暗害而死的。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学术界对杜甫的归宿问题说法不一,争执很大。论述有三:一、饫死来阳;二、落水而死;三、死于风疾。由于“溺水”说闹了个大笑话,过于荒唐无稽,后来不再被人所信,唯饫死耒阳和死于风疾仍被现今的杜甫研究家所坚持,争论难以统一。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说:“其死于牛酒,并不是不可能。不过不是饫死,或饱饫死,而是由于中  相似文献   

3.
◎原文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作者生平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至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有1400多首。他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综观杜甫一生的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  相似文献   

4.
本文重在评析杜诗《鹦鹉》旧注中的得失。“伤离说”得其感伤情味 ,失在偏重“离乡” ;“不遇说”得其感慨奥旨 ,失在偏重“受制”。就诗论诗 ,虽起于“伤离” ,实归结于“怜复损”。知人论世 ,严武何曾要杀杜甫 ,杜诗可以证明《新唐书》采传闻之辞入史 ,构成疑案 ,实属不当。从杜诗的创作特色考察 ,“即所见以寄意” ,是创作不是括 ;从杜诗的思想高度考察 ,“托以自况”不如“泛咏鹦鹉”的典型意义更为深广  相似文献   

5.
严武是唐代民族战争中的风云人物,两《唐书》本传对严武的执政和人品的记述,却颇多微词,与时人杜甫对严武的评价相比有所不同。将史书与杜诗对严武事迹的记录与评价之异同进行对述,对史书本传对严武的微词加以辩驳,给严武以公正的历史定评。  相似文献   

6.
固辞不立     
《国语晋语七·悼公使韩穆子掌公族大夫》:韩穆子固辞不立,悼公闻之,曰:“难虽不能死君而能让,不可不赏也。”使掌公族大夫。  相似文献   

7.
萧涤非同志在《文史哲》一九七九年第三期上发表了《关于〈李白与杜甫〉》一文;此文前后,其他学术刊物上也发表了几篇批评郭沫若同志所著《李白与杜甫》(以下简称郭著)的文章。萧涤非同志的文章(以下简称萧文)对郭著作了尖锐的反批评和批评,说郭著对杜诗作了“难以置信的”、“有意的曲解”,说它“抑扬随意,借比较之名,行打击之实”,简直“前所未有”。有的文章甚至说郭著认为“杜甫是一个非常反  相似文献   

8.
杜甫死葬地有二说,一说耒阳,一说平江(岳阳),根据历史资料、地理沿革及实物,杜甫应是死葬平江.说此墓已迁走,疑点甚多.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是一部特殊环境中的学术著作,其中有悼己的成分,也有悼子的成分,更有悼李杜的成分。悼己显示出非杜而似杜、慕李而非李的尴尬处境;悼子表现了爱其才华、惜其遭遇的矛盾心理;悼李杜表现了人民本位学术观的流变。而三种悼念呈现出互文关系,彼此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人之挽歌——《长恨歌》新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观念中《长恨歌》的主题或为爱情说,或为讽喻说。本文认为《长恨歌》是白居易在追思唐明皇旧事的过程中感叹人生,抒发对处于理想与现实夹缝之间的人自身哀怜挽悼之情的“人之挽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