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0年11月26日,由山东省历史学会、山东省历史学会帝国主义与近代中国专业委员会、青岛市历史学会、山东师范大学夜大学青岛分校联合发起的“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召开,省内专家学者30余人应邀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认为发生在百年前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八国联军逼迫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所规定的巨额赔款,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沉重负担;这次战争也使腐败卖国的清政府的反动黑暗统治走入低谷,即使推行君主立宪、“新政”改革也不能挽救其统治,中国到了非革命不可的地步,所以不到10年便爆发了…  相似文献   

2.
(一) 我国近代期刊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势力东渐的基础上,并随着我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成长而发展起来的。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近代中文期刊大都是由外国教会势力所创办的,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马礼逊、米怜首于1815年8月在马来亚马六甲创办了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利用不平等条约,洞开了千年来闭关自守的我国门户,便把他们原来在国外创办的中文期刊转移到我国国内华南、华中、华东和华北等地,利用基督教会、学会和传教士个人的名义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外关系 ,指的是 1 840~ 1 949年间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中国与外国发生联系 ,相互往来 ,不起于近代 ,而是古已有之 ;但近代中外关系与古代中外关系有很大的不同 ,主要在于近代中外关系起于外国侵入中国 ,终结于外国侵略势力从中国被逐出 ,其间百余年 ,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外国对华侵略贯串于这段历史的全过程。正因为如此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一说到近代中外关系史 ,人们都认为那就是帝国主义侵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产物。这个革命的对象之一是帝国主…  相似文献   

4.
近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既以传教为先锋,亦以传教为突出。传教特权随着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而得到承认和巩固。1844年的《中美望厦条约》,帝国主义获得在五口设立教堂的先例;1858年的《中法天津条约》,帝国主义又获得在内地传教的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6,(1):68-78
中法《北京条约》中文本第六款最后一句是外国教会在内地置产的条约依据,但中法文本差异使"合法权利"失去法律效力。总理衙门最迟在1864年发现造伪,但默许了各国传教士到内地置产。法国在事后通过"柏尔德密协议"将非法获得的权利合法化。英美两国在承认传教士既得利益的基础上,分别采取了努力限制和积极保护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6.
一1886年第二次重庆教案的发生,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在近代,基督教之传入中国,从一开始就是由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政府所唆使和推动的。它自始至终与殖民侵略紧密相连,是殖民侵略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份。由于种种原因,西方殖民主义者利用宗教侵略四川的活动极为猖獗,重庆则是西方教会势力侵略四川的重点地区之一。他们派遣大批传教士入川,采取各种手段扩张教会势力。外国传教士在各地广设教  相似文献   

7.
天津自1860年被辟为通商口岸之后,西方天主教与基督教相继传入,各国传教士纷至沓来.他们利用不平等条约所取得的特权,依仗政治军事侵略势力,购地建堂,招纳中国教徒。不久,便形成了一股教会势力.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一般都把外国教堂视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象征,因而对外国教会和传教士非常仇视,对信奉外来宗教的中国教徒亦十分憎恨,贬称为“二毛子”.这种心理状态,完全是由于各资本主义列强之侵略政策所造成的历史隔阂与敌对情绪.事实上,绝大多数中国教徒都是贫苦而善良的劳动群众.他们尽管信奉外来宗教,但却依然保持着一颗热恋祖邦故土的真诚爱  相似文献   

8.
<正> 山东古称"齐鲁之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曾有过灿烂的古代文明.近代(1840-1949)以来,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山东同全国一样沦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外国侵略势力虽未直接进入山东,但战争带来的灾祸已转嫁到了山东人民头上;以后,随着烟台开埠,资本主义侵略的魔掌伸入了山东,并逐步同中国的封建势力勾结起来,对山东人民开始了残酷压迫和疯狂掠夺.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山东首当其冲.1897年德占胶澳,次年英强租威海卫,1914年日本帝国主义借口对德宣战,悍然出兵山东,占领青岛和胶济铁路沿线,攫取了德帝国主义在山东的侵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外国旅行家、传教士、学者,纷纷进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考察少数民族古朴神奇的宗教文化.新时期国外学者的西南少数民族宗教调查研究,更显示西南少数民族宗教是成果频出的国际显学.本文评述近代以来国外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认为外国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值得中国民族宗教研究者借鉴.  相似文献   

10.
18 4 0年鸦片战争后 ,帝国主义以宗教作为侵略的工具 ,兴办各类教会学校 ,广州作为当时对外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是传教士居多 ,教会学校办得较早、较多的地区。教会学校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的产物 ,它的创办对广东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严重侵犯了中国的教育主权 ,造成中国民族心理的创伤 ,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广州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早期传教士报刊的出现,在中国的报刊发展史上甚至是新闻传播史上都是一个特殊的现象.传教士报刊是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不断深入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对于这些报刊,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它们有的是纯粹出于传教的目的,有的是为殖民势力侵略我国作思想、舆论上的宣传鼓动,还有一些是两者兼有.它们虽然有文化侵略或是为经济、政治侵略服务的作用,但客观上却在政治、外交、科学、教育、宗教等方面积极地影响着落后的中国,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为中国近代文明的构建起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840年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给我国带来了深重灾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是近代中国“最主要的矛盾”。在漫长的帝国主义侵华史中,日本侵略者扮演了主要的骨干角色,侵略气焰极为嚣张。日本自1894年发动侵华战争以来,南割台澎,北侵“满蒙”;1931年又  相似文献   

13.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步地变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采用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种手段,争相独吞中国这块“肥肉”,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共性.但是,这种共性寄寓在一切个性之中,帝国主义列强侵华无不具有各自的特殊之点.研究这种个性,是认清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本质、规律和后果的基础.本书拟将日本与其他三个主要侵华国家英、美、俄加以比较研究,以期揭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革命对近代江西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革命对近代江西经济的影响□曾丽雅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中国,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受到更加沉重的剥削和压榨。中国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广大农民与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空前尖锐起来,终于在1851年爆发了一场全国规模的太平天国...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我国古代的分裂割据与近代分裂主义叛乱的本质差别.指出分裂主义是近代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产物:19世纪下半叶以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地赔款为主,20世纪则以策动分裂主义叛乱为主,都以失败告终.在新世纪,随着国家日趋强盛,境内外"三股势力"变换手法,乞灵于国际上兴起的恐怖主义.这表明反分裂主义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有效的对策,予以坚决的打击,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16.
张力、刘鉴唐同志合著的《中国教案史》最近由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部七十五万余字的煌煌巨著,它概括了公元八世纪基督教开始传入中国至解放前基督教各教派在中国传播、流行及有关教案的历史。因此,它也可视为一部基督教在华传播史.在这之前,关于基督教在华传播情况的论著,多为外国作者或中外传教士所作,其观点不仅偏颇,内容上亦多只保存了各教派在华活动踪迹,很难概括出整个基督教在华活动的全貌。从清代便已开始的中国学者的有关研究,也多停留在另星的史料考订和断代研究上。解放后,为揭露帝国主义宗教侵略本质,近代教案研究一度盛行,它对于唤  相似文献   

17.
孙立新 《文史哲》2003,4(5):40-47
19世纪 30年代起 ,德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以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为后盾 ,在中国开展了多方面的活动 ,包括布道、建立传教站、举办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等。然而 ,传教士们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为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而是要实现片面的宗教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征服 ,要按照基督教和西方文化的价值标准改造中国。 19世纪德国新教的中国传教具有明显的“文化帝国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8.
1844年,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下,清王朝取消了实行已久的对天主教的禁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法帝国主义为扩大其对华的宗教渗透,派传教士深入贵州等地,并进行了许多罪恶活动。帝国主义的宗教侵略,激起贵州各阶层人民不断发动抵制和反对天主教传播的斗争,其中以青岩、开州、遵义等“教案”影响较大。这是贵州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实际表现。但是,在三“教案”的发生、解决过程中,封建地主阶级的各个阶层,尤其是清廷和贵州上层官绅,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对外国传教士的态度由反对转而妥协、退让,以至于同帝国  相似文献   

19.
郭海燕 《文史哲》2013,(4):107-117,167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的近代中日关系史上,1885年4月英国制造的巨文岛事件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是《天津条约》签订后,中日两国面临的最大外交课题,也是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围绕巨文岛事件,中日分别在对英外交、对朝外交和中日两国外交三个层面进行了较量,这实际上是一场中日围绕宗属体制的较量。以巨文岛事件为契机,《天津条约》签订后中日在朝鲜对等地位的局面被打破,形成了中国掌控东亚外交主动权,日本孤立被动的格局。中国成功地在东亚国际关系中强化了中朝宗属体制,将《天津条约》签订后,朝鲜为中日两属之国的状态,恢复到之前的中国专属状态,并给日本的"属邦批判"论和朝鲜"独立国"论彻底打上封印。1885年中国在巨文岛事件外交上的胜利,使日本失去了在《天津条约》中取得的外交优势和通过外交手段解决朝鲜问题的途径,巨文岛事件发生之后的十年期间,《天津条约》一直呈现出一种空洞化状态。  相似文献   

20.
一般认为发生于1897年的德占胶澳事件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而实际上近代中国的瓜分危机从鸦片战争后就开始了。以《.与京条约》为开端,中国的领土不断地被列强蚕食和鲸吞,如英国蚕食香港、九龙,俄国鲸吞我国的东北和西北的大片领土,日本利占台湾、澎湖等等。因此,到了19世纪末瓜分之说出笼时,瓜分之实早已发生。至于瓜分狂潮,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1895年11月8日中日《辽南条约》为起卢、,历时2年零5个月,是列强合伙图谋瓜分中国利权的时期;第二阶段以1898年3月6日中德〈胶澳租界条约》签订为开端,历时1年零1个月,是德、妖、英、法强索租地而引发瓜分和反瓜分斗争的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