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杨柳是春天的使者。严冬风雪刚过,杨柳枝条泛绿,标志着春天的来临,激发了诗人的灵感。元朝诗人刘因的《探春》诗云:道边残雪护颓墙,城外柔丝弄浅黄。春色虽微已堪惜,轻寒休近柳梢旁。冬春交际时,残雪企图阻止、扼杀春光,然而春光的  相似文献   

2.
春之约     
春日的阳光暖暖地洒在身上,钻进衣裳里,暖和极了。远处堤岸上的小柳絮睁开朦胧的睡眼,醒了。脚下新生的绿草笑眯眯地软瘫在地上,像是正和低着头的蒲公英悄悄地说着情话。沐浴在这明媚的春光中,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  相似文献   

3.
春风和煦,两会在全国人民的热切渴盼下终于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帷幕。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四次会议一同鸣笛升帆,中国的十二五在明媚的春光中顺利启航。三月里的两会轰轰烈烈地开着,三月里的观察团也热情高涨地看着。大大小小的委员、代表、观察家、媒体、记者、民众,所有集体和个人都在关注着明媚春日里中国十二五浓墨重彩的开局。时代在进步,两会也在进步,越来越敞亮的提问,越来越透明的报道……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政治正在一步一步实现前所未有的民主进步。  相似文献   

4.
明末与清初,虽出游赏花的行为在表面上存在一致性,但意味已大不相同。明代末年,文人士子受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追求现世物欲的享受,将唐宋以来出游赏花的习俗传统演绎到极致,咏花诗的内容大多表现玩赏花卉、文人雅集、宴饮赋诗之乐。清代初年,文人士子受陵谷变迁的影响,虽出游赏花之风犹炽,但出游赏花已成为文人士子逃避现实、疏离清朝统治的一种方式,咏花诗的内容主要抒写诗人家国之痛与故国之思的黍离之悲。  相似文献   

5.
清明之清     
孙丽丽 《社区》2022,(7):60-60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一场又一场的春日细雨,让万物清朗明净,春光也明媚如水。古人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所以叫做“清明”。清明,既是祭祀先人.缅怀逝.者的日子,也是草长莺飞的时节。泥土泛着清新的气息,草儿绿了,枝条发芽了,油菜花开如画卷,柳条儿在春风里轻摆,柔媚得如少女在轻歌曼舞,小鱼儿在水中绿柳旁悠然地打着圈,涟漪如流光。  相似文献   

6.
风筝,在我国已经有2700多年的历史。风筝,我国南方称为"鹞",我国北方称为"鸢",故有"南鹞北鸢"之说。看风筝高飞于蓝天,一首首关于风筝的古诗词,恰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从心里氤氲出醉人的芳香。唐代诗人高骈的《风筝》,可谓是众多以春天为题材的古诗之中的佳作:"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这首诗,既展现了春日夜晚乡村的静谧安宁。  相似文献   

7.
随着村落城镇化进程加快,而真正能够演唱"伊玛堪"的歌手越来越少,"伊玛堪"成为急需保护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伊玛堪"是赫哲族历史文化的精髓与标志,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话语时代,"伊玛堪"歌手担当着传承"伊玛堪"说唱艺术的历史重任。纵观赫哲族"伊玛堪"演唱近百年历史的进程,"伊玛堪"歌手的社会地位从村落精神导师走入国家话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伊玛堪"歌手身份的变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
“春光”,大家都这样叫它,谁也不知道它原来叫什么,只知道它是一种很美的花,只知道用它还可以做“春光馅饼”——我们家乡特产的一种食物,人们习惯叫它“春光”。每当春天到来,春光盛开时,家乡人就提这篮子到田野里采摘春光做“春光”,一家比一家香,一家比一家够味。  相似文献   

9.
牡丹和芍药是我国传统名花,具有丰厚的文化意蕴,对我国赏花传统的形成起着重要推动作用。通过考证古今文献,分别从牡丹和芍药对我国赏花传统的贡献、二者所具有的文化意蕴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等方面,论述了牡丹和芍药对我国风景园林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堪"具有"胜任"、"经得起"、"能够"和"值得"四个意义,当"堪"为助动词时,只有"能够"和"值得"义。"堪"从"胜任"义发展到"经得起"义,以及由"经得起"义到"能够"义,回溯推理起了重要作用;从"能够"义到"值得"义则主要是突显原则和转喻认知模式在起作用。从历时角度来看,"堪"从最初的名词演化为动词,后发展为助动词,之后开始了语素化历程,但是近年来网络等传播工具的快速发展,又使"堪"出现了逆语法化趋势,成为一个非典型的助动词。  相似文献   

11.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皇帝,她一生度过了82个春秋,究其养生之道,赏花观草不失为怡养天年的一个主要方面。 武则天是个赏花入迷的人,她自称“督花大王”,尤爱牡丹。古典小说《镜花缘》中写道,武则天“因素喜  相似文献   

12.
赫哲族伊玛堪是一种内容丰富、具有民簇特色、深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叙事说唱文学。以萨满文化观念为基本核心发展起来的赫哲族伊玛堪,在文化构成上呈现出自己独特的历史形成的多元性。现存伊玛堪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文化色彩绚丽斑烂的画面。作品包含的多元文化观念、多源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涉及的大量来自不同民族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现象,都说明伊玛堪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起源的多种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延风诗廊     
《中华魂》2005,(5)
雪压的柳枝昂起头,冻僵的溪水放歌喉,刘主席含笑迎朝霞———回到花明楼。宽阔的胸怀充暖流,好像要把故乡搂,开言问声乡亲好,巨手拉茧手。先问吃的有没有,再问穿的够不够。问罢田里问山上,泪水相对流。仰天长叹一口气,站在楼上望神州,千山万水肩上挑,沉沉压心头。是您看得那样深,是您想得那么透,全知人民心和愿,不教春天走。犹似安源举火把,怒扫“五风”精神抖,春风春雨溶冰霜,年年唱丰收。谁知春日不长久,云涌雾盖北风骤,一卷大地寒冬到,十年风满楼……喜春又到花明楼,春光普照暖九州,告知九泉慰英灵:春天永不走。刘胡兰、江姐、赵一曼、丁…  相似文献   

14.
试析中日花文化之异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日两国人民热爱花,欣赏花,对花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赏花踏花,探花咏花,是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中日两国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花文化。本文通过对中日花文化以及中国的梅花与日本的樱花的比较,揭示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及国民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伊玛堪音乐是赫哲族千百年来世代口耳相传的文化艺术至宝,也是赫哲族历史的一部活书,涉及历史、地理、经济、社会、宗教、民俗在内等许多方面。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赫哲族伊玛堪传统音乐在社会的变迁中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因此,对伊玛堪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成为赫哲族传统音乐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文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王熙凤是作者曹雪芹同情、怜悯的对象,尽管曹对她罪恶的一面多有揭示,却始终不忘她女性的苦衷,在堪爱、堪怜、堪恨的复杂感情中,刻画了这个女强人的悲剧。小说以此提醒我们:女强人尚且如此,其他人能幸免吗?王熙凤的悲剧因此拥有了非同寻常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7.
北欧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建定 《南都学坛》2003,23(1):39-43
北欧四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很大程度的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构成所谓斯堪的纳威亚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但是 ,归于同一斯堪的纳威亚模式的北欧四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性不仅使得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具有自己的国别特色 ,而且也使得斯堪的纳威亚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更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一、认为杀害岳飞的元凶是赵构而不是秦桧的几种意见明朝中叶,苏州名士之一的文征明,曾为杭州的岳飞庙题写了一首《满江红》词,全文为: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依飞何重,后来何酷! 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怜,风波狱!  相似文献   

19.
赫哲人的说唱文学──伊玛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赫哲民间文学的瑰宝——伊玛堰赫哲族是黑龙江省的世居民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赫哲族的总人口为4000余人,其中3747人居住在黑龙江省。赫哲族的说唱文学伊玛堪,是赫哲族民间文学的瑰宝。伊玛堪是赫哲人最为喜爱的文学样式,长期以来,在狩猎捕鱼之暇,在节庆之日,在漫谩冬夜,听人说唱伊玛堪故事是赫哲人主要的文化娱乐,而讲唱伊玛堪故事的民间艺人,则是赫哲人心目中的灿烂明星。伊玛堪是一种无乐器伴奏的夹叙夹唱的说唱文学,即人物的道白是唱词,其余部分是叙述。它的唱腔粗护优美,唱词合辙…  相似文献   

20.
谭嘉平 《可乐》2008,(4):23-23
太多梦想与抱负,常常在怀才不遇的寂寞与感伤里搁浅。有人便麻木、愤懑、怨天尤人,紧紧关闭了那通往幸福与快乐的心灵之窗。人生往往如此。有的人活得暗淡,并不是他的生活里没有春光,而是因为暗淡的心境,早已把朝向春光的窗户关上。为什么不打开心灵之窗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