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官员"亲民秀"作为一种传播政治理念、表达施政思路、展现政治情怀的政治行为方式,不一定都是哗众取宠、沽名钓誉的负面行为,在制度健全的社会,合理适当且符合民意期待的"秀"也可能产生正效应,传递正能量。如何辩证看待"亲民秀",如何引导中国官员"亲民秀"走向,如何完善制度顶层设计以根除各种"伪秀""劣秀",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本文拟从剧场政治的视角探讨官员"亲民秀"的利弊及其合理化运用。一、政治理念的进步与对民意期盼的回应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当前,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严重的信任危机,这种危机弥散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集中凸显在政治、社会和经济三个层面上。政治层面:尽管民众对高层政府保有较高信任,但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公信力降低却是不争的事实,"表哥"、"房姐"、"天价烟局长"、"红豆局长"等事件使得民众对官员的信任降到了谷底。社会层面:  相似文献   

3.
在领导干部队伍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通吃官员"现象.所谓"通吃官员",指的是利用手中的权力,不择手段追名逐利,大量占有本不应该属于自己的荣誉和热门资源的现象.这种现象带来的社会危害性不容忽视,正确认识并从制度建设上加以遏制和杜绝,对于端正领导干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纯洁干部队伍、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通吃官员"种种现象入手,揭示现象产生背后的制度原因,指出其对社会的危害性,提出加强制度建设的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4.
结构性怨恨是社会转型中,制度、政策等社会体制的失调、错动造成资源、机会等社会基本要素配置失衡,导致社会成员普遍不满的一种心理状态。仇官是结构性怨恨的主要形态。仇官心态主要表现为对官员群体的低度信任、污名化以及针对官员群体的暴力行为。其产生的原因是官员的现实行为与民众对官员行为的期待之间以及政府责任的缺失与民众对政府责任的期待之间出现了巨大落差。  相似文献   

5.
<正>"剧场政治"作为政治生活的一种"表演秀",一种日趋频繁出现的政治"活剧",已日益演化成一种常态化的社会政治现象。那么,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在"剧场政治"中都有哪些角色参与,参与角色的人各自起什么作用以及是如何互动的?互动的效果如何影响官员晋升,并把这种晋升演变成一种各方"心照不宣"的"台前""台后"的激烈博弈?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加以探讨和研究。一、"剧场政治"的角色参与及其互动"剧场政治"的表演是一个多种  相似文献   

6.
徐华 《领导文萃》2012,(24):17-20
这次调查问卷中,61.10%官员和47.2%民众都认为"全面推行阳光政务,实现权力运行公开透明"是"下一步解决消极腐败问题的突破口",官员和民众对这个问题认识的高度一致,足见官民对于政务公开的由衷期待。现代社会的政务信息是一种公共产品,政府公开信息不是恩赐,而是法定义务;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理念问题,是建立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需要。按照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政府有客观、公正、及时地公开其掌握的公共信息的责任和义务。除了必要的保密限制,应该破除部门和少数个人对信息资源的垄断。  相似文献   

7.
古代官员从小接受主张"忠君"、"仁爱"的儒家道德教育,可还是有不少人成为官场腐败的同谋。这个官场到底是什么样呢?对民众来说,忍受官吏的盘剥侵害已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文化现象;对官员来说,盘剥百姓、贿赂上司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也正因为如  相似文献   

8.
时伟 《领导科学》2012,(33):6-8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急剧转型、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并日渐凸显的关键阶段,"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矛盾不断考验着政府的公信力.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一、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内涵及其价值 1.政府公信力的内涵.目前我国学者对政府公信力的概念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①认为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一种评价或认可,评价的对象主要包括政府信誉和形象.邹东升认为,政府公信力既包括民众对政府整体形象的认识和态度,也体现为民众对政府行政的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9.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仇官"的情绪笼罩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骂官、打官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社会心态和情绪的形成,其根源还是在官员自身. 老百姓"仇官",实质上是仇视腐败,仇的是某些官员的官老爷作风.有些官员不但贪财、贪色、贪吃,还高高在上、称王称霸,官僚作风十足;有些官员热衷作秀,贪大求全、弄虚作假、沽名钓誉;有些官员虚伪狡诈、趋炎附势、溜须拍马;有些官员大手大脚、挥霍浪费、挥金如土;有些官员精神懈怠、作风粗暴、脱离群众、欺压百姓,无视民众利益,漠视民间疾苦等.  相似文献   

10.
<正>剧场政治,顾名思义,指的是特定场合的政治表演。近年来,我国党政领导干部的"亲民活动"屡见报端,官员坐地铁、挤公交、扫马路、参加环卫体验日活动等行为为公众所熟知,这些现象被称为"官员秀"。当前,对"官员秀"的关注和探讨主要集中于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以及"怎么秀、秀什么"的技术指导层面,本文试图运用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剧场政治理论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和模式,丰富对"官员秀"实践要求的理性认知,期望能为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1.
通常意义下,"三公消费"是指政府的部门以及政府的工作人员公务接待、公务购置、公务出国而产生的费用,也泛指一切因公消费而产生的费用。由于长期缺乏对政府部门因公消费行为的有效监管,本是提供给政府部门运行的经费往往成为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的来源。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三公消费"逐渐演变为公款吃喝,公款出国等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的关注。我们必须重视"三公经费"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治理,否则居高不下的"三公经费"势必会对政府、社会以及人民产生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不升迁就腐败"是时下一些仕途受挫官员的灰色心态。这一现象折射出了当前中国官场的一些现实,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官员失意轻则意志消沉,得过且过;重则心态失衡,堕入贪腐的深渊。它既不利于官员个人职场发展,也不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官场生态。对此,我们绝不可掉以轻心,等闲视之。一、林林总总的官员失意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官场如战场,有人平步青云,有人  相似文献   

13.
"热搜问政"可以实现问题剖析的精准化和矛盾治理的迅捷化;凸显政府的高关注度,并借此完善良好形象;提升政府治理速度,避免危机扩散;提供民众参与治理的新方式,提升治理决策的民主化水平。"热搜问政"折射出新的治理短板:复杂网络环境裹挟多元社会诉求,加剧政策供给与民众诉求间的冲突;社会热点层出不穷并交织多元诉求,加剧治理集中度与问题覆盖面间的冲突;民众意识觉醒却遭遇素养危机,加剧治理措施与政策解读间的矛盾。解决"热搜问政"新矛盾,要规范化"热搜问政"的形式与内容,主动化"热搜问政"的效用挖掘,优质化"热搜问政"的回应效果。  相似文献   

14.
李志国 《领导科学》2012,(25):34-35
作秀一词本为中性词,但自进入政治领域以来,由于一些官员秀中的做作乃至作假,致使官员秀惹人非议,给人以贬义的印象.例如,安徽芜湖市副市长骑车送女儿上学等新闻在社会上引起热议.有人习惯性地质疑这是官员作秀,有人认为这不是作秀并为其拍手叫好,还有不少人认为这种行为即便是作秀也要鼓掌欢迎,甚至建议把作秀艺术列为官员提升素质的必修课.上述官员行为是不是作秀只有当事人清楚,但公众的热议告诉我们,并非所有的官员秀都不受人欢迎,关键是在现代媒体政治发展背景下,官员秀怎样做到"秀外慧中",外秀内实,怎样秀得有艺术、有智慧、有内涵.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飞速发展和普及,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同时也开始逐步改变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互联网作为个人、民间组织之外的第三种社会力量,正改变着传统的"强政府弱社会"格局。网络问政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有效手段,开创了网络时代民众参政议政的一种新时代。网络的不断发展,已经对法治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如何在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强化法治保障方面的建设,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出现的问责官员"迅速复出"、"神秘复出"和"无痛复出"等现象,反映出当前的官员问责实践存在复出设计缺陷和功能定位误区,同时也折射出当前领导体制中的权责失衡和干部管理体制中的终身制残余等难题,因此需要从上述视角对官员问责的方向、对象、路径、程序等进行系统审视,从而推动其转型与重构。  相似文献   

17.
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法治建设的整体性目标,既是对每一名领导者勤政廉政的要求,也是对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从当前法治建设的实践来看,无论是领导者还是普通民众在思想上和内心深处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清官情结,"法律至上"的意识远远不够,领导者"畏权不畏法"和群众"信访不信法"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仍普遍存在.实现从"青天认知"到"良法认知"的转变,不仅是民众思维方式的一次跨越,也是新时期领导者从政意识的一次嬗变.  相似文献   

18.
<正>"个性官员"是中国社会中出现的一种值得认真思索的现象。而今,有的"个性官员"已经悄然从公众视野中消失。我们有必要对"个性官员"做一个界定,否则,这个问题难以研究下去。笔者以为,今天的"个性官员",就是指有所作为、敢作敢为、性格强悍、雷厉风行、群众褒贬不一的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一种游走于规则和程序边缘,在"合乎情理"掩饰下的腐败现象逐渐引起社会重视,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边缘腐败",其往往表现为官员以"人情往来""不违反原则"为借口放松心理防线,利用职权或职务便利为自己或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边缘腐败"是诱发严重腐败行为的温床,也是影响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元凶之一.与一般直接进行的索贿、受贿、贪污行为相比,其更具有普遍性、广泛性、经常性和模糊性,查处难度更大,官员对其自觉抵制的意识较差.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对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在更深更广层次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指明了方向.深入分析目前流行于社会的"边缘腐败",进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已显得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20.
李拓 《领导科学》2012,(23):25-26
一、传统领导模式之痛 所谓传统领导模式,就是威权主义体制和制度安排下靠领导者个人或集团的作用以及智慧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式和方法.民众只是被动地接受这种领导,主动参与的机会较少,而且缺乏参与的舞台,即使有也是形同虚设.这种领导模式的优点明显:动员力强,整合资源的能力大;但是缺点也明显:权力过分集中,人治色彩浓厚,"家长制"和"一言堂"现象难以避免,民众的意愿得不到充分体现.这样的领导模式隐含着深刻的矛盾,存在严重问题.正确理念得不到贯彻,威权领导命令和政策措施不断被挑战和弱化,民众与领导者之间的互动渠道不畅,社会和市场以巨大的惯性在按照自身的逻辑发展,乱象频出.传统领导模式下,无论多么智慧和聪明的领导者和领导集团,其难以克服的矛盾是领导者的主观性和被领导者对其客观性与稳定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靠变革传统领导方式,从传统的主观领导模式逐步向靠制度、靠规则的领导模式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