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意识形态:一种政治分析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新论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个存在论概念,他的意识形态论不是为了颠倒虚假意识来获致真理性认识,更不是为了建构一个一般社会认识理论,而在于通过意识形态批判来揭示人类生存的状况,并谋求这种生存状况的改变.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集中代表,无产阶级由于能够形成彻底革命的意识,因而其阶级意识不是意识形态.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并不适用于全部历史时代的社会结构,它仅仅适用干阶级社会又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论从属于他的国家理论.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与科学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海波 《学术界》2002,(1):108-115
马克思在对“旧意识形态”的分析和批判中指出 ,“旧意识形态”是虚假的意识形态 ,其原因在于“旧意识形态”与阶级社会生产方式中矛盾之间的关系 ,在于它是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在观念中的反映。〔1〕如果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 ,并且是科学的意识形态 ,那么它应该有一个完全不同于“旧意识形态”的基础 ,正是在与这个基础的关系中 ,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获得了科学性。本文试图从两种意识形态与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不同联系 ,探讨意识形态与虚假性和科学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约·埃尔斯特是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学者和创立者之一.他以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为原则对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进行了重建:他把研究的重心从社会制度、阶级和生产方式转向了个体的行为方式.特别是个体形成意识形态的思维机制.这些机制包括:颠倒、从特定的阶级利益推知普遍的社会利益、以局部的视界推论整体,以及概念的扩张主义.他的观点对于我们从微观的角度研究马克思所提出的社会问题颇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马克思的立场与诠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分析和批判以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高度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资本论>,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和使用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马克思站在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揭示阶级社会意识形态的普遍性的立场上,对意识形态的真实根源和阶级属性、意识形态与科学理性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诠释.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俄国化过程中,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在意识形态概念上,列宁将意识形态概念中性化,提出了"科学意识形态"的范畴,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剥削阶级意识形态区别开来,突出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意识形态存在着本质性的区别.在列宁看来,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阶级意识,是一定阶级利益和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哲学上的党派斗争实质就是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在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上,意识形态是为阶级统治和阶级利益服务的工具,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要有正确的阶级立场,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论意识形态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文明社会中 ,意识形态具有多种社会功能。除了充当一定社会的维护意识之外 ,意识形态还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它是文明社会精神生产的重要场所 ,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积聚地 ,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基本文化背景和土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 ,不仅是对意识形态阶级特性的揭示 ,而且也是对意识形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的探究 ,是对意识形态与文明社会发展关系的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7.
晚期资本主义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传统马克思主义难以揭示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现象的意识形态本质,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取得了成果.由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缓和,无信仰特征的消费主义文化盛行,意识形态理论面临困境.面对消费主义文化的挑战,詹姆逊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提出并论证了意识形态转型的理论.不仅拓宽了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而且具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历史科学所能把握的是人的经济部分,不能为科学所限定的部分是不同于现实规定的另一种真实。意识形态作为想像的真实,与经济基础相关,又有着自身的独立性,它不是一种颠倒的认识或反映,而是一种生产,以完成分裂的阶级社会的整全性,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想基础。马克思批判意识形态的抽象的普遍性,是为克服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分裂,以实现想像与现实之否定性统一的自主存在。  相似文献   

9.
论马克思语境中的意识形态虚假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马克思语境中 ,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的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和维护意识 ,虚假性是其主体特征。这种虚假性主要表现为伪真理性、伪人民性和伪永恒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根源于阶级社会中普遍利益的虚幻性和统治阶级阶级利益的特殊性。克服意识形态虚假性有赖于在理论上建立科学的社会学说和实践上展开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通过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的经验,揭示了意识形态的变化以及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方式与机制,丰富和发展了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是一种政治实践意识,它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通过"召唤亡灵的行动",以不变的革命口号的形式掩盖变化的内容,利用传统观念和教育等机制发挥作用,是制约人们创造历史的条件之一.因此,无产阶级不仅要争夺政治权力,而且要争夺意识形态的统治权.与资产阶级从过去寻求精神力量不同,无产阶级从未来"汲取诗情",通过自我批判而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具有对现实社会(现存世界)的批判以及对维护现实社会的理论学说即意识形态的批判这种合二为一的双重维度。马克思对唯心主义意识形态并不是简单地一批了之,而是深挖其社会根源,从而揭示意识形态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2.
卢卡奇的物化意识形态思想在物化和总体性理论上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和推进.文章从出场语境、物化与异化的异同和总体性思想三个方面对卢卡奇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接近对卢卡奇物化意识形态思想本身,发掘对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启示意义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具有对现实社会(现存世界)的批判以及对维护现实社会的理论学说即意识形态的批判这种合二为一的双重维度.马克思对唯心主叉意识形态并不是简单地一批了之,而是深挖其社会根源,从而揭示意识形态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4.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揭示了资本主义民主虚伪的特征,马克思、恩格斯也多次批判了早期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性,但在现实社会中却呈现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平等与政治上民主并存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剥削关系形成了一种权力关系,这种特定的经济形式下所决定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关系与资本主义所宣称的政治平等并行不悖。而且,这种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正通过民主制的意识形态机器不断强化,使社会主体扮演着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面对资本主义社会所形成的结构性权力压迫,列宁的阶级理论对于整合社会不同抗争群体,戳穿资本主义民主幻象,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意识形态观。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域,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生成、内涵、本质、权力等作了独特的阐释与论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意识形态起源于生产力发展所导致的社会分工以及阶级分化,由有概括能力的意识形态家加工而成;意识形态具有上层建筑和虚假意识两种意蕴;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主要体现为统治阶级意识;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权力的派生物,是一种思想权力。系统梳理和总结《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观,对于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两个不同的层面使用和把握“意识形态”概念。其一是指意识形态的现实的具体形式——德意志意识形态,也就是指“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等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这里的“意识形态”是指抽象的、思辨的、虚假的思想体系;其二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也就是指在阶级社会中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思想体系。探析意识形态概念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  相似文献   

17.
借鉴卡茨尼尔森等关于阶级形成的比较研究框架,本文对农民工阶级形成在文化层面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考察了三方面的内容:阶级话语的消逝及其对农民工阶级形成的影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农民工"的话语建构及其悖论;打工文化的兴起与农民工阶级形成中的"发声".本文的研究发现包括:其一,阶级话语的消逝导致了农民工问题表述中的"去政治化"与"政治化"的并存,造成农民工的阶级形成历程中"能指"与"所指"的尴尬错位,并引发了农民工的阶级形成过程中"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的巨大张力;其二,国家意识形态机器对农民工的话语建构,一方面具有遮蔽现实、充当社会水泥的功效,另一方面这种建构因不得不以乌托邦为参照系而构成了一种对意识形态所建构的现实的迂回批判,反过来为农民工及其后代对自身的处境予以反思性认识,提供了一面镜子;最后,打工文化的兴起,为农民工的阶级形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在历史科学初创之际用来定义既是观念又是社会存在的那些问题。在知识学上,它表现为与实证科学相对的思辨真理;在社会结构上,它是代表统治阶级意识的观念上层建筑。在无产阶级的科学发展和解放实践的深入过程中,意识形态批判始终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但批判本身不是理论问题,而是改造世界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发展什么一般的意识形态理论,他们最后的工作都落实在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科学分析和无产阶级的实际解放斗争上。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中对意识形态的论述是不尽相同的,因而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是自相矛盾、充满“冲突”的.比如,从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来看,它是“虚假的观念体系”还是“客观的历史现象”?就意识形态的特征而言,它“没有历史、没有发展”怎么又“经过了独立的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身到底是“科学的世界观”还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这些看似“冲突”的观点实质上正体现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内在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0.
审美自律论是西方现代美学的重要观点,是审美现代性的标识.对这一宏大叙事,伊格尔顿以现象学方法、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分析方法、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为学理依据和解构策略,回到身体本身思考美学问题,指出在阶级社会中,审美是阶级主体塑造的实践方式;作为理论话语的美学必然具有意识形态的语境和深层指向,审美因而成为一种社会调控力量.这对我们研究审美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