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当今中国由于计划生育已成为国策,进入了少子女或独生于女的社会。据统计,上海市小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中学生90%以上屯是独生子女。随着人民物质生活不断改善,小康生活已指日可待。富裕家庭的父母,面对独生子女,必然望子成“龙”。那么如何才能使独生子女成长呢?成长有三个条件:先天的遗传、后天的环境与起决定因素的教育。这里的教育,除了学校、社会教育外,就是家庭教育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事实上是每个家庭虽则都在对孩子进行一教育”,然而并非所有的家庭教育都是得法的。一、走出家庭教…  相似文献   

2.
中国独生子女问题:一个多学科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笑天 《浙江学刊》2008,(2):180-185
中国独生子女问题具有多重社会属性.现有的独生子女研究在学科结构的分布、研究相互之间的借鉴、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关系、研究对象的确定、研究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存在不足.本文提出从多学科理论视野出发,从独生子女心理、独生子女教育、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与人口政策、独生子女风险与社会保障、独生子女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构建多学科视野下的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研究框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独生子女政策执行已近叨年,第一代独生子女已陆续跨入大学,进入社会。社会各界在对独生子女家庭的研究中常常比较集中于独生子女的生理、‘C理,而且常就家长对孩子的过分保护与过度教育提出诸多批评。其实,在畸形的家庭教育背后,隐扛着独生子女家长的脆弱心理。独生子女家长的脆弱心理集中表现为:孩子是“唯一”的。孩子是家庭欢乐的唯一来源,孩子是支持家庭存在的唯一支柱,孩子的成功是家长最大的精神安慰,克是家长在社会中受到羡慕、得到赞扬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那些从未从本职工作中体验过追求事业成功慰藉的父母而言,更…  相似文献   

4.
尹文耀 《浙江学刊》2000,(5):149-155
本文从多种角度分析了21世纪浙江省的人口战略目标,提出了应实行“一箭多雕”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体系,分析了分婚配模式的“一代独生子女”的生育政策;婚配模式与妇女文化程度“双结合”的一代独生子女政策;普遍强化优生与分婚配模式、分受教育程度“三结合”的生育政策;有选择的大进大出的人口迁移政策与普遍强化优生、分婚配模式、分受教育程度“四结合”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体系。最后,作者认为,小口径的一代独生子女政策,是实施其他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基础,是实现浙江多种战略目标的必要条件,应作为浙江的首选政策。  相似文献   

5.
上海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问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实行计划生育后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今天已经进入了青年期,他们面临继续升学、劳动就业、恋爱婚姻等一系列人生发展的新任务。本文以一项大型调查为基础,论述了成人后的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不存在本质性差异,同时也客观分析了他们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存在的社会交往、职业适应、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等新问题,提出了制订《青少年劳动法》、实施“以群治独”战略、完善成人意识教育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独生子女的成长问题,不仅越来越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也越来越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教育问题。因为,从本世纪以来,不但欧美等发达国家相继推行计划生育运动,同时亚、非、亚等发展中国家也正在积极宣传和推行计划生育运动。因此,世界的独生子女将越来越多,而“独生子女问题”也就成了世界性的现代社会中的一个值得重视研究  相似文献   

7.
经济消费的差异──对当代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一次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下出生的独生子女已长大成人,并有很大一部分步入大学校园。那么,这批独生子女具有什么不同于非独子女的特征呢?为了解这一问题,笔者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对上海市55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得到有效问卷505份。在调查中,笔者试图从“经济消费”这一视角出发,对大学生中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了解独生子女在经济消费方面的特点。消费水平上的差异在用SI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之后,笔者发现,大学生中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经济消费上存在着巨大差异。一般来说,独生子女的消…  相似文献   

8.
王晓焘 《社会》2011,31(4):158-174
有关收入性别不平等研究的现有文献过分关注市场转型,忽视了其他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指出,是否为独生子女也是影响收入性别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变量。基于2004年青年发展状况全国调查数据的分析,本研究发现,性别不平等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中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在非独生子女中,收入性别不平等表现突出,女性处于劣势地位;但在独生子女中,收入性别不平等并不存在。这一现象与独生子女的出生家庭和教育获得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9.
伴随“独生子女新生代”的出现,有关独生子女教育的话题也开始在人们的饭后茶余接踵而至:独生子女必然是“小皇帝”、“小公主”或“问题儿”吗?为什么“孩子难教,父母难当”的叹息如此普遍?独生子女教育到底有没有规律可循?这大概是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和关心独生子女成长的人们常常萦绕在心头的问题。独生子女因其“独”在无形中放大了自身的价值,抬高了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强化了为人父母者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做父母的几乎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梦想孩子们能成为他们所期望的人,成为“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佼佼者。在“高期望”的背后也隐含着微妙的补偿心理和攀比心理:一方面,做父母的将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自己的独子或独女身上;另一方面,家长们总倾向于认为自家  相似文献   

10.
谢勇才 《社会工作》2015,(2):108-119,128
中国学术界对于独生子女死亡问题的研究主要始于21世纪初,经过十余年来众多学者的努力,此项研究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成果。文章系统地回顾与评述了十余年来中国学术界对于独生子女死亡问题的研究现状与主要进展。通过梳理与归纳十余年来国内学术期刊发表的与独生子女死亡问题相关的较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发现十余年来我国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领域集中在独生子女风险、独生子女死亡、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独生子女死亡父母的社会保障、独生子女死亡的政府责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下的人口控制田雪原在《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上撰文,提出了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口控制的新思路:1.微观方面:加大利益调节份量①有效增大独生子女和计划内生育子女效益。一是在落实独生子女奖励费基础上,开展独生子女伤亡保险并在15岁停发奖励费用...  相似文献   

12.
谢杨 《社会工作》2011,(22):94-96
中国的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研究经历了三十年,表现在心理异常、智力发展、人格发展、人际关系、情绪控制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果,争议并存。目前的研究在角度和方法都有一些成就,但是在关注除了大学生群体之外的青少年独生子女群体、父母对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和独生子女父母心理对孩子的影响方面仍然可以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3.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风险及其规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居住方式的分居化和少子老龄化等是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风险扩大的重要原因。从养老的内容上,独生子女家庭既面临着经济保障风险,也面临着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等非经济养老风险,而非经济风险更为突出。本文立足风险视角,分析了独生子女家庭特征与养老风险的关系,在指出其面临三大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规避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风险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北京城市独生子女生育意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02年"北京市城乡独生子女生育意愿调查"和2006年"北京城市独生子女和双独家庭生育意愿调查"的第一手资料,重点分析了在"独生子女政策"、"双独生育政策"的双重影响下,进入始育阶段的独生子女特别是双独家庭在生育数量、性别偏好和生育时间方面的意愿选择,探讨独生子女生育观念的变化、可能的行为选择对未来北京市人口变动产生的影响和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课间圈养日渐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自我保存的时代精神对教育的规约,二是中国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这一普遍的教育问题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教育后果:课间圈养限制了学生好动的天性,不利于其身心健康以及未来的自我保护;课间圈养阻断了孩子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使其无法习得在与自然的交往中产生的直观的安全知识以及丰富的生命体验;课间圈养阻碍了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阻碍了教师教育责任的真正履行。走出课间圈养,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根本上确立和落实玩的规则,明确规则的性质、制定规则的主体以及落实措施;二是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及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功在千秋的计划生育工作做为一项国策,在中国正式普遍实施,随之而来的便是人们在生育观念方面的较大转变,与此同时,一个崭新的特殊人口群体——独生子女应运而生。这些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特殊群体的急骤膨胀正在逐步改变着无数家庭的结构,当然也逐渐改变着整个社会的人口构成。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刻历史意义的问题,即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作为社会人口的一个特殊群体,独生子女一开始就受到党和政府特殊的关怀与爱护。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自然更受家庭的宠爱。从总体上讲,独生子女家庭人均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多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受社会大环境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以及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溺爱,学生感恩意识的匮乏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高中生物教师在强化学生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的同时,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在高中生物教学渗透感恩教育,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有助于学生道德修养、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我们深知,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这一过程可以分解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所以本文就如何开展感恩教育,笔者谈谈在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做法,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五次大规模调查所得的资料,以同龄非独生子女作为参照对象,以青少年问卷与家长问卷相互对比,从性格特征、生活技能、社会交往、社会规范、生活目标、成人角色、自我认识等方面,描述和分析了中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研究表明,从总体上看,城市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是正常的,他们与同龄非独生子女之间在社会化各个方面的相同点远多于相异点。文章针对研究发现,提出了“消磨—趋同”、“社会交往补偿”等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9.
学会家务劳动,还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古人给予我们的深刻警示;但愿勤劳能干的孩子多些,再多些!在素质教育中,劳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劳动观念的培养、劳动技能的掌握,是孩子成材的必要条件。那么,我们当今的孩子是否具备这种条件?我们父母是否把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摆在了应有的位置上呢?家务劳动亮出了黄牌!在“中国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与教育调查”中,我们对10-14岁)L童从事家务劳动的状况作了了秆。结果之一:相当多的jj竟不干或很少干家务。在调查所列的5项劳动种类中,只有15.5%的孩子经…  相似文献   

20.
农村独生子女家庭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为中国的计划生育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这一群体目前日益步入老龄化,他们的养老面临一系列困境,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普遍较重,附加于计划生育政策上的政策性保障有限,养老风险较大,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功能不健全等等。为此,建议设立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专项基金,以减轻独生子女养老的经济负担;独生子女父母要加强自我养老意识,为自我养老创造条件;加大社会养老机构建设力度,应对未来不断增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挑战;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建立健全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使其逐渐成为家庭养老的可替代性选择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