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陶渊明与梭罗作为东西方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们不仅在作品中尽情地描写自然的美丽,而且在对自然的认知上,也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性,即他们都认为:自然是一种独立存在,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息息相通;自然可以陶冶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情操。而他们的自然观可以成功地化解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严重对峙,实现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相似文献   

2.
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陶渊明的杰出贡献之一是他创造了一种平淡自然而又情韵极浓的诗歌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与诗人平和、自然的创作心态有直接关系.本文从哲学思想基础与生理心理基础的两个方面探讨了陶渊明"自然"心态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道德流变是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中衍生的,并随着社会差异化的发展而演进.人是道德的存在物,因此道德流变的轨迹不仅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留有痕印,而且人的自然存在本身也烙有印迹.从这两个层面探析道德流变轨迹,是与人的差异化进程相吻合的,更与符合人性的社会进步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爱默生在<自然>一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驾驭自然的王国",今天看来仿佛早已过时,十九、二十世纪人类幻想"人定胜天",盲目地发展经济,破坏环境,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新的世纪我们应怎样解读爱默生的作品?笔者认为我们应走出以人为中心的宇宙观,打破静止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王国.  相似文献   

5.
生态学认为,人与万物同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具有同源性,人与自然生态不可分离。因此,陶渊明的田园回归就是人性与山水自然在生态上的本质呼应,而他的家乡浔阳柴桑则为他回归真性提供了一种可能,使他产生了返朴归真的生态心理,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同时,陶渊明所开创的委运顺化的"新自然"人生观形成了他生命的稳态,多维的生态位也使他的生活充满诗意和情韵。  相似文献   

6.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人的主体性经历了获得对自然的独立性、对自然的占有与征服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发展过程;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人的主体性经历了简单同一的主体性、片面发展的主体性到追求人际和谐的主体性的发展过程.两个方面的殊途同归正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进.在这种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实现了逐步成长和对自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从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的生命价值有独特的思考.他拒绝在天国中求得永恒,更不在乎死后流芳百世,而是希望在"纵浪大化中"实现自我的超越."纵浪大化"就是返回自然,其意义包括返回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两个层面.对陶渊明来说,返回外在自然就是弃官归隐,享受山水田园之乐;返回内在自然则是实现与天地合一,与自然同节律,让生命随大化而永在.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包括外在的现实和谐与内在的人性和谐两个方面。目前人们讨论得更多的是人与自然的外在和谐,而忽视了内在和谐的建构。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是人与自然外在和谐的根据。人只有在自身内部生成与自然和谐的人性,完成人与自然界的本质统一,才能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对象化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9.
弗罗斯特对爱默生自然观的继承和背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罗斯特和爱默生是很有渊源的两位诗人,尤其在自然观上。爱默生的自然是精神化的自然,主张自然的法则和人心灵的法则一致。弗罗斯特的自然也是精神化的自然,但是并不主张自然的法则和人心灵的法则一致。他后期的自然观更多地关注自然的阴暗面。同时,弗罗斯特的诗歌主要以阴暗为基调,这跟爱默生后期的自然思考接近。  相似文献   

10.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双重性与地理环境的双重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实际上是通过人化自然体现的、人与自然关系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等三个方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道德流变是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中衍生的,并随着社会差异化的发展而演进。人是道德的存在物,因此道德流变的轨迹不仅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留有痕印,而且人的自然存在本身也烙有印迹。从这两个层面探析道德流变轨迹,是与人的差异化进程相吻合的,更与符合人性的社会进步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的田园诗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一种意蕴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清淡美,展现了一幅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陶渊明既是一个怡然自得的田园守望者,又是一个"猛志固常在"追求个性自由,独抒性灵的个性张扬者.他的田园诗是内心真情的流露,既体现了人与自然天然融合的审美意蕴.也体现了个性的心灵与田园守望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对陶渊明的接受大致以熙宁九年(1076)退居金陵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陶渊明是作为一个外在的典范而被王安石接受的,后期王安石则与陶渊明融为一体,无论在居住环境还是在精神方面都极力追步渊明,难分主客。学陶诗、用陶文是王安石接受陶渊明的重要方面,在遣词造句、意境营造、乃至诗歌风格等方面,王安石都对陶渊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学习和取用。王安石注意对“武陵源”这一意象的接受,他在“武陵源”中获得的快乐不仅仅缘于对自然的亲近,及退居后轻松的心态,也有着对现实的憧憬与假设。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顺应自然、适意自乐的精神放牧,是建筑在内外相谐的生存环境前提之上的.而这种生存环境,包涵了以天人之缘为核心的天文生态环境与以人际情缘为核心的人文生态环境.陶渊明以大量诗歌作品所传达出的内外相谐的生存环境观,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尤其是田园诗歌所共同坚守的建筑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之上的生态伦理价值以及建筑在人与人和睦关系之上的社会伦理价值,从而为中国隐逸文化营造出一片精神放牧的绿色团田.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与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华兹华斯在诗歌的思想内容上都崇尚自然 ,主张回归自然 ,笔者仅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 ,通过分析两位诗人诗歌及所处的社会人文背景 ,指出二者在实质内容上的区别 ,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东晋时期的杰出诗人陶渊明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深情表述,对自然美景的旷远、可亲、质朴、自由、自然的展示,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自我的和谐,体现了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格.  相似文献   

17.
康科德镇是梭罗的出生地,正是这片土地使他与自然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在这里,梭罗受到爱默生及其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并把这一思想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中。他在瓦尔登湖畔生活了两年多,在此期间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使他的自然意识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都渴慕心灵的自在,并与自然亲密接触以期返回生命的本真。他们的自然诗歌都大受欢迎,但陶渊明的自然诗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道家的熏陶,是"由内而外",藉由内心的通彻、澄明而反观自然;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则受泛神论的影响,是"由外而内",借助恬静、神性的自然抚慰内心的忧伤,从而收获心灵的宁静。  相似文献   

19.
《论自然》是美国超验主义代表人物拉尔夫·爱默生的代表作。世人多谓《论自然》是一篇礼赞自然的抒情之文,其实不尽然。爱默生创作《论自然》的目的并非为表达对自然的欣赏之情,而意在为新兴的美国发展提供思想上的支撑可以试从爱默生的形上观、爱默生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爱默生的"自然"阐释这三方面对《论自然》进行一种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价值视角中人与自我、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分析传统农民主体性的三个向度。人与自我方面,不以物质发展和欲望充分合理的满足为基础片面追求精神发展的主体性最终只能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人与人方面,家族本位、伦理本位导致人己权界、群己权界难以确立,个人仿佛为他人而设;人与自然方面,以自然为主导的天人合一只能说明主体性陷入客体化中而抽拔不出。由此决定传统农民主体性的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