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苏区中华邮局实行保护政策,也接收改造了根据地内的一部分中华邮局,建立了自己的赤色邮政.为了打破国民党的通信封锁及维护根据地民众的通信权利与自由,苏区亦保留了一部分中华邮局,并以之为中介与国统区通邮.基于获取敌方情报及避免通邮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之需要,苏区对往来于国统区的邮件进行检查.对苏区中华邮局的保护及与国统区的通邮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也为后来的国共通邮提供了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央苏区的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社会建设,其主要内容包括妇女解放、社会保障、卫生防疫等方面。苏区的社会建设对巩固新生的工农政权,恢复和发展苏区经济,推动中央苏区民众的社会生活、社会心理的深刻变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RSS是一种描述和同步网站内容的格式,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XML新兴技术。可以被称为资源共享模式的延伸。本文从RSS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出发,对RSS在该领域应用的优势、运用及具体的应用作了详细的分析,以期RSS能在图书情报领域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各级国民党政府在其统治区域实行了严格的邮政检查,其目的主要有:防止己方情报泄密,窃取政敌各方面有价值的情报;查禁各种危害其政权的印刷品,实行愚民政策和精神统治,防止人民产生反政府思想;对敌人和潜在敌人,进行物资和经济情报的封锁,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5.
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是革命战争年代开放在湘鄂西大地上的奇葩,它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本文从思想的先进性,主题的革命性以及表现内容与形式的民族性与地方性等三方面,对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的特质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瑞金时期是我们党在战争年代最早重视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建设实践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党和苏区政府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张闻天等都曾发表了苏区经济建设的理论和政策的文章、讲话,党中央和苏区政府也多次形成决议和通过法令、法规,制定出了许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经济政策.这些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虽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左”的指导思想,但其中仍有许多合理的部分,有些内容甚至对今天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建设有启迪作用.因此,认真研究瑞金时期党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瑞金时期是我们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最残酷的战争时期,战争在苏区是处于第一的和主导的地位,苏区的一切工作包括经济都是围绕着这个主体而进行的.“我们党的任务是在集中苏区的一切经济力量,帮助革命战争,争取革命战争的胜利”①.那么怎样才能集中一切经济力量呢?在苏区初创时期我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是没收地主、军阀、官僚、绅士等的财产及储藏品;第二,占领新区和新县城;第三,夺取国民党军队的粮饷军装;第四,苏维埃政权在苏区内征收赋税.但是随着苏区的相对巩固和国民党军队不断的围剿、封锁,上述四个方面的经济来源日趋减少.首先,在旧区中地主、军阀、官僚、绅士等没收对象基本上已不复?  相似文献   

7.
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文化建设.分析二苏区文化建设的环境,概括其内容,分析其特征,总结其历史作用,并从中汲取历史启迪,对于促进当前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的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河南文摘     
鄂豫皖苏区大发展的原因 从1930年春鄂豫皖根据地创建至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西撤,是鄂豫皖苏区的大发展时期。但是,由于张国焘曾是鄂豫皖中央分局的书记,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鄂豫皖苏区的大发展及其成就,得不到应有的宣传。《史学月刊》1983年第1期发表林浣芬、王天文合写的《试论鄂豫皖苏区大发展的原因》一文,对这段历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鄂豫皖苏区大发展的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9.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苏区文化是很短暂的一瞬,苏区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写出了民族光辉历史的新一页.苏区戏剧运动是苏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苏区戏剧运动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第一次有广大工农兵大众参加的新型的艺术运动,是苏区军民在火热的革命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它的历史地位及基本特征,对于今天我们弘扬苏区文艺传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6,(8):132-137
蓝衫团是苏区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创办的唯一戏剧社团组织。其创办及运营,尽管如"昙花一现",但其艺术活动也如流星在中国革命文艺发展史上放射出璀璨的光芒,并呈现主题突出,旗帜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成果丰硕,社会效益上乘等艺术特征。它不仅生产出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真正成了苏区革命的"战斗号角",有些至今还响遍祖国南北,而且为苏区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艺骨干人才,尤其为苏区文艺的发展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对今天文艺社团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值得今人好好珍惜和学习。  相似文献   

11.
论苏区邮政检查的执行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根据地出于获取情报、打击敌人、保卫苏维埃政权、加强对白区的政治宣传、扩大党和苏维埃的政治影响以及反制敌人邮电检查的需要,对敌人进行了邮政检查。邮电检查的执行者主要有红军、各级地方苏维埃政府及革命团体、各级政治保卫局和赤色邮政。在苏维埃根据地政权比较巩固的地方,其邮政检查权逐渐向政治保卫局集中,这合乎邮政检查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2.
论中央苏区的军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红军军邮和普邮、党的机要局是中央苏区三大通讯组织。随着中央苏区的建立,1931年7月,红军信柜(军邮)成立。红军军邮除了免费为红军及其家属收发邮件,还负担了传递秘密军事情报的任务。红军军邮除了利用普邮的邮路,还建立了15条特别快信邮路干线(军事交通线)。中央苏区的军邮在保证红军官兵通讯需要、传递军事情报、组织武装邮路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江苏民信局兴衰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肇始于清乾隆年间的江苏民信局有着独特的地域性。经过清末短暂的兴盛后,江苏民信局开始走向衰亡。以1896年大清邮政建立为标志,官办邮政与民间信局的博弈由此开始,江苏邮政当局先后对民信局采取了诸多严厉的措施,如强行挂号、征收过磅费,以致最后直接取缔。作为反击,江苏民信业则采取了上书、请愿、罢市等方式,然而效果却不甚明显,江苏民信局最终难逃罢废厄运。另外,军事、战争因素以及民信局之间的恶意竞争亦是江苏民信局衰亡的重要原因。一言以蔽之,民信局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罢废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元代邮驿史的研究,内容涉及到元代邮驿的方方面面,有通史性研究、区域性研究,也有驿路、驿站及元代牌符方面的研究,出版了不少专著和论文,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表明元代邮驿史的研究大有可为.对已经发表的元代邮驿史研究文章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总结,探讨了他们的不足,对未来元代邮驿史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只有不断进行阅读、比较、借鉴,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合理运用古籍图书、文牍史料,元代邮驿史的研究才会达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晚清广州邮政三足鼎立,传统民信局?各国开设的“客邮”和大清邮政并存,但邮政管理统一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肇兴于中外交涉频繁?战火连绵的晚清广州电报业,极大地提高了通信效率,得到了迅速发展?近代邮政在广州商民生活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伴随电报的开设而兴办的电报学堂是广州早期现代化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广州近代邮政电报的开设情况及其特点,有利于较为全面地了解近代邮政电报的兴办对晚清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国防以及社会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自1896年大清邮政成立以来,清朝传统官民两分的递信体制逐步被打破,新体制的建立完善,带来了新式邮政网络的开创与拓展。在海关的努力经营下,新式邮政经历了一个从分立的口岸城市到形成网络的内陆递运体系的过程,在网络完善的同时建立起民众对使用新式邮政的信心与习惯。伴随着新式邮政的逐渐成熟,清末管邮机构自1904年起,按年编纂《大清邮政事务通报总论》这一年鉴史料,对历年邮路邮区的设计拓展、邮政业务的经营、邮政资费的变化等情况进行详细记载和分析。通过分析其中关于邮政局所和邮路建设的资料,除可以重建大清邮政网络自口岸到内地、自点线到立体的过程外,还能够在清末制度转型的背景中,具体阐述清末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与新式邮政网络建设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邮政职工是邮政事业的执行者和运行主体,在邮政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对近代中国邮政职工的研究比较薄弱,其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邮政职工的管理?邮政职工运动?邮政职工团体组织?邮政职工抗日斗争等方面,在研究跨度?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憾和不足,尚存较大的发展空间?可通过拓展研究内容,深入挖掘和运用档案?报刊?电子数据库等资料,不断丰富研究方法,将近代中国邮政职工的研究推向更高层次?  相似文献   

18.
呼伦贝尔地区的通信历史悠久,解放前经历了由传统邮驿到近代邮政创设和发展的历史变革。早在元代,根据政治和军事需要在这里相继设立邮驿等通信设施,用以飞报军情、传递官方文书。清代,为了传递公文、抵御沙俄,在原有驿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卡伦通信模式。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塞北邮驿,对保持边疆与中央王朝的联系、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巩固边疆发挥过重要作用。鸦片战争之后,沙俄趁机入侵,在这里建立了“客邮”,近代邮政事业开始在呼伦贝尔萌芽。晚晴至民国期间,呼伦贝尔近代邮政发展较为迅速,表现为邮政处所数目增多、邮政业务广泛、邮路多样等方面。这些为新中国成立后呼伦贝尔地区邮电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交通部与民初邮政基础设施建设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交通部对民国初年我国邮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邮政局所建设方面,各邮局总数皆呈明显上升趋势,支局、邮政代办所和次要局所数目增加十分明显。第二,邮政线路规划方面,邮差线增长最快,航船线次之,铁路线即铁路里程数相对保持稳定。第三,邮政运具发展方面,车辆包括铁路邮用行车、邮用自行车,另有船舶及骡驼等形式,均有相当发展。总之,交通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邮政事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近代邮政取代传统邮驿制度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重要变化,而1925年发生于山西绥汾邮路上的一宗邮政贩毒案件就非常典型地反映了这种变化。从这起贩毒案件中可以解读出诸多社会信息,即近代邮政的建立及其发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以及邮路沿线地区的经济结构,重新规范了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并使犯罪手段日益新型化,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