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思想的第一次飞跃,其标志就是农业国工业化理论的提出;第二次思想的飞跃则是从扩大研究范围、改进研究方法入手全面改造西方发展经济学,创建我国新型发展经济学。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始终是发展经济学不变的主题,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则是新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张培刚关于中国问题研究的"六论",即"猴子变人论"、"历史幽灵论"、"多元经济中国——历史教科书论"、"人多好种田、人少好过年论"、"武汉小康论"和"牛肚子理论"等意蕴深远,对拓展新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视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中国早期无政府主义揭起"三无两各"大旗(无政府、无宗教、无家庭,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否定专制权威,反对宗教迷信,鼓吹绝对自由,倡导平等博爱,批判夫权父权,主张毁家废家,寻求妇女解放,宣传道德革命,对传统家庭制度进行了大面积颠覆性的批判与反思。一方面,他们把家庭革命和社会革命结合起来,充当了晚清社会转型时期家庭观念变化的激进承担者,推动了"女界革命"的历史进程,对辛亥革命和后来的先进人物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他们立足于极端个人主义世界观,理论上摇摆不定而迷恋空想,观点上自相矛盾而天真过激,在一系列理性与非理性纠缠难解的政治诉求中,既推动了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又暴露了自身无法求解的理论缺陷。不过,他们当年提出的许多问题,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3.
解放战争后期,我党领导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的同时,对已解放的各大中城市进行接收与管理。毛泽东说过,没有城市,就没有军队的正规化、国家的工业化;接收不好城市,就要失败;管理不好城市就会亡国。为使广大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河北人民出版社策划组织了《中国共产党接管大中城市纪实》选题,并列入2012年度选题计划。  相似文献   

4.
农业中国应如何实现工业化并赶超欧美先进国家?这是近代以来困扰中国百年的历史性难题。20世纪三四十年代,李紫翔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分析了中国通过工业化建设实现独立富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以工业化应是"全方位改造"的理念,考察了近代中国农业与工业的四重矛盾与冲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土地要素改革、经营方式改革以及工业化精神解放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工业化"方案。李紫翔对近代中国农业改造问题的认识有其独到之处,但也存在低估中国农业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对苏联集体农庄的弊端认识不足等缺陷。  相似文献   

5.
一、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达程度.在中国历史上,早就出现了"现代化"一词.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思想界还曾从中国现代化的内外部条件、实现现代化的道路、现代化与政治的关系、现代化中"工业化"与"农业化"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现代化问题进行过热烈的讨论.但是,对现代化的真正实践还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  相似文献   

6.
阎书钦 《河北学刊》2008,28(1):82-88
所谓工业化,是指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过程,包括三个层面:机械化生产、工业经济、工业社会。然而,为学术界长期忽略的是,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界就对工业化的这三个层面作了明确阐述。在20世纪30年代以至抗战初期,大家对工业化的理解比较狭隘,主要指作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机械化"。但是,抗战时期,尤其是自1943年以后,这种思想态势出现明显变化。首先,许多论者开始热衷于从整体经济变革角度全面阐释工业化概念。他们把工业化视为包括工业、农业、矿业、交通、金融等各方面的整体经济变革。在从整体经济层面全面阐释工业化概念的同时,自1943年以后,知识界又开始从整体社会变革层面认识工业化问题,并明确把工业化与整体社会变革联系起来,提出了"工业化与社会改造"命题,亦即今天所说的"工业社会"。从机械化、工业经济到工业化与社会改造,知识界对工业化的认识步步深入,这标志着中国知识界工业化理念的全面深化。  相似文献   

7.
长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现状与未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工业化进程》课题组确定的工业化水平评价体系,研究了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的工业发展历史与现状,对改革开放后该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工业化水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评价。本文认为,长三角工业化从总体上已经进入后期阶段,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基本完成工业化基础上加快推进工业的现代化。当然,长三角地区工业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奴隶制度与资本主义关系问题,是理解现代世界起源的关键之一,并尤其明显地体现为对美国历史的理解上。历史学界以往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将美国资本主义历史描述成没有奴隶制度的历史,将奴隶制度描述成非资本主义的。20世纪30和40年代,詹姆斯和埃里克·威廉姆斯论证奴隶制度对资本主义的重要性。但他们的研究成果被学界忽略了。20世纪70和80年代,经济学家斯坦利· L.恩格尔曼和罗伯特·威廉·福格尔研究了美国奴隶制度的动态性、现代性、收益性和扩张性。英国、巴西、美国和德国形成了研究大西洋世界奴隶制度的历史学者群体。尽管研究视角不同,但他们都强调奴隶制度是美国资本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运用全球史视角理解这一问题时,我们就对奴隶制度在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18世纪的奥斯曼帝国和19世纪40年代的西印度的向心性提出一种新理解,也可以理解这些地区在19世纪后半叶是如何克服对奴隶制度的依赖的。全球史视角使人们能以新的方式,理解奴隶制度如何成为工业革命的支配力量的。由此,欧洲工业化的能力最初完全依靠对西半球所侵占土地和所奴役劳力的控制。奴隶劳动是西方资本与国家的弱点,也是其长处。19世纪末叶,中亚、西非、印度、格鲁吉亚内陆和美国的农业生产者,被整合到全球性的棉花帝国里。棉花产业是全球性资本主义的路径。学界将处于全盛期的奴隶制度,看作西方世界经济的本质因素。  相似文献   

9.
《晋阳学刊》叫我参加批判封建主义笔谈会,我只就史学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来说几句.林彪、"四人帮"之类为了篡党夺权,肆行法西斯统治,刮起封建主义的腥风,破坏历史科学,危害史学工作.第一,他们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毛泽东选集》中有许多文章,反复阐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指明科学研究,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是历史科学的基本原则,却被他们破坏了.他  相似文献   

10.
赵家祥 《江汉论坛》2002,55(9):43-47
长期以来,人们对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做过多方面的探讨.近年来,人们又把历史发展的动力看作一个体系或系统,对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进行研究.但遗憾的是,却很少有人专门研究"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而关于"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是西方历史哲学家和马克思、恩格斯都十分重视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近代以来的西方历史哲学家对"恶"在历史上的作用有不少深刻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近代西方历史哲学的合理思想,对"恶"在历史上的作用作了科学的说明.  相似文献   

11.
金喜成 《理论界》2010,(5):199-200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信息化仍没有实现与工业化的有机融合,严重制约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本文重点剖析了"两化融合"在企业管理中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李明 《船山学刊》2014,(1):104-110
钱穆的一生,亲近过佛学经典、亲历过佛教修行、进行过禅学研究、参加过禅学争论、接受过禅宗大师影响,与佛与禅都有极大的因缘。在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背景下,钱穆的禅学研究是以中国文化和儒家文化为本位的。他指出,从佛教发展的角度来看,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是佛教中国化的"中心台柱";从佛教中国化的历程来看,禅宗堪称佛教史上的"宗教革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禅宗是中国历史"不可缺少的一环";是中国文化与异文化融合之典型。在20世纪关于《坛经》及其作者的争论中,钱穆反驳了胡适的观点,并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了考据在禅学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特别注意了禅宗思想中的"悟"与"修"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延中 《学术界》2002,(4):70-84
本文研究了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非协调性 ,分析了这种非协调性的经济社会原因与体制根源。在此基础上评述了中国城市化政策的历史地位和功过是非 ,指出应当十分重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问题 ,并提出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一、没有农村经济发展就没有贵州经济的腾飞 贵州有3400万人口,3000万农民搞饭吃,1000万农民尚未解决温饱,700万农民等待就业。这一最基本的省情从总体上决定了贵州还处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时期,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基本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这是考虑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历史的归宿。贵州经济发展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贵州工业化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农村工业化问题;贵州城市化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农村城镇化问题;也就是说,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农村工业化问题、农村城镇化问题,是贵州经济发展问题的本质和核心。抓住了这一本质和核心便抓住了贵州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基本方向。总之一句话,没有贵州农村经济的发展便没有贵州整个国民经济的腾飞。  相似文献   

15.
工业文明正处于困境之中,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方式已无法持续.目前,我国面临着现代化建设模式的重大转型,从传统工业化向新工业化转变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对发展问题的现实思考和理论探索的"B模式理论"和"新工业化理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们为新时代人类文明的发展展现了新的方向,更为处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中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视角.  相似文献   

16.
国内学界普遍认为,英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内源"、"先发"型现代化,然而,实证地考察英国现代化相对完整的历史可知,这一判断缺乏事实依据.在通常所谓"工业革命"之前,英国实已有过一场"外源"推动型工业化运动.正是通过大力引进外部先进的生产要素,英国才改变了自身产业长期落后的局面.与流行看法相反,英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大举采用了非自由主义的发展战略,此即融财富聚敛、贸易保护、工业扶植、国家干预、强权打造于一体的"重商主义".突破有关现代化问题的非历史观念,将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把握英国现代化的性质,并从中吸取切实可靠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7.
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实现工业化,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本文主要阐述茂名实施"工业立市"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分析并指出茂名工业发展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推进茂名工业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青藏高原一个新型发展中的工业化城市——格尔木市的两个"新月社区"入手,以民族学、人类学思路探析了近年来青海湟水流域"新月人群"大批西迁的原因及他们的生计模式;分析了生计与这个族群之间的关系及现代化对他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社会科学界兴起一股转向历史的学术潮流,被称为"历史社会学的复兴"。历史社会学初兴于19世纪,主要归功于马克思、托克维尔、韦伯等人的研究。这些19世纪的思想家们首先是社会(科)学家,高度关注当时社会面临的紧迫难题,关注人类社会秩序及其变迁的因果关联和必然性问题。同时,他们也是历史学家,重视对一手史料进行严格的考证,从个别的具体问题出发来获得对人类普遍历史的理解。他们兼顾社会学的理论"求全"与历史学的史料"求真",所得  相似文献   

20.
关于劳动商品的观点我们是从现实经济生活中概括出来的,但是它又有深远的理论渊源。不仅古典经济学家提出过这样的观点,马克思也曾涉及过这个问题。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现实出发认为劳动不是商品,但是他又认为劳动者实际让渡的是劳动;马克思在讨论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曾经推论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当然,他们限于历史条件或理论局限对于劳动的商品性质都不可能做出科学的证明。前苏联和东欧的某些学者也曾探讨过劳动的性质问题,他们认识到通过市场配置劳动资源的重要性,认识到要发挥工资、市场的作用,但是他们对于劳动的商品性质也没有做出科学的证明。我国学者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探讨劳动的商品性质问题,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研究还是比较深入的,比如赵履宽、杨体仁、林子力等一些学者就曾证明过劳动的商品性质,但是他们的证明还不科学,有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劳动商品的观点还有待于进一步科学的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