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东北地区的新式回族教育,是回族教育发展史上从经堂教育向现代教育过渡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它以有别于明清时期回族经堂教育的一种崭新形式,打破了东北地区经堂教育一统回回民族教育的格局,冲破了伊斯兰教与封建守旧观念对回族大众的思想束缚,顺利完成了回回民族教育同伊斯兰教的分离过程,为解放后东北地区现代回族教育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有鉴于此,本文拟从新式回族教育的兴起、发展特点及其历史作用等方面出发,试对近代东北地区新式回族教育的发展历史,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旨在说明新式回族教育对回族进步发展产生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现代回族、伊斯兰教报刊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前后兴起的回族、伊斯兰教报刊,是“近代中国回教徒第一次自觉发动的文化运动”。这些报刊在创办者、内容侧重、时代性、宗旨等方百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近代回族文化运动主流思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回族文化运动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其主流思想上。本文从分析近代回族知识分子的思想入手去解析这场运动的主流思想 ,分别就他们对民族、国家、宗教的基本认识、对爱国与回族、伊斯兰教的关系的探讨、以及他们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作具体的述论。同时 ,将其放到整个回族历史中去考察 ,指出其主流思想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对国家、民族、宗教统一发展的追求。认为这场运动的本质是将爱国主义的思想深深地注入到回族的发展中 ,为近代以来回族爱国爱教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翻开了回族思想史的新页 ,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晚清至民国时期,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教育救国思想兴盛起来,回族知识阶层对长期以来在回族内部盛行的传统经堂教育表现出的历史局限性与不适应社会方面进行反思,并提出发展回族新式教育的主张,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支持。一些在国外留学或出国考察的回族人士带头付诸实践,改革经堂教育。回族教育社团组织及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成立以后,在促进回族新式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回族宗教权威人士、知识精英和在军政界任职的高级官员,在发展回族新式教育方面形成共识,但同时认为传统经堂教育还有保留的必要,并要保证其生存发展的空间。近代回族教育的传承与革新,也是中国伊斯兰教本土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5.
"瓦哈比运动"产生于中东,影响广泛,近代中国西北地区出现的"伊赫瓦尼"与"赛莱菲耶"被认为与其影响有关。从这两个教派在中国回族发生、发展的历史及现状看,"瓦哈比运动"更多以间接方式产生影响,并且仅停留在宗教改良主义的层面,并未出离于宗教语境,出现政治化倾向。这种地方化特征的出现,和中国回族伊斯兰教的本土化有关,更与西北回族穆斯林社会的稳定机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王正儒 《回族研究》2011,(4):132-139
民国时期是我国从传统向近现代演进的转型期。在近代中国社会整体变革的背景下,西北回族商业不断进行自我调整,顺应中国经济从传统向近代变迁的历史趋势,呈现出新的特点,即回族传统经营行业新变化;回族皮毛贸易外向型发展;回族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回族商业新组织和商业新模式出现;回族官僚资本形成。民国时期西北回族商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云南回族商帮及其对外贸易的发展申旭一云南的回族商帮形成于近代。在此之前,回族对外贸易的货物靠马帮运输。马帮商队的头领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马锅头(马帮首领),又是依靠长途贩运作为赚取利润主要方式的行商。因此,回族商帮的兴起与繁荣,与马帮运输的发展有着...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处于封建社会与新中国社会的转换阶段,女学运动带动了回族女子教育的开展,打破了多年来女子被拒于校门之外的习俗。然而,回族教育的发展并没有像全国女子教育一样,颠覆社会对女性的象征观念及女子的地位,而是巩固了原来回族女性的民族传统。本文通过比较民国时期全国女子教育与回族女子教育的发展轨迹及其所反映的女性文化思潮,探讨回族女性教育的文化特点及其对当代回族女性发展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回族文化的发展历程表明,作为回族文化建设的先导者,代代回族穆斯林知识分子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重大贡献.从经堂教育创始人、传人、汉文译著者群体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中活跃的回族穆斯林知识分子代表.都折射出回族文化传承和建设的鲜明时代感及丰富内涵.从中可见回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0.
回族近代文化运动是回族史上的光辉篇章。它开辟了回族历史的新进程,锻炼和造就了几代人才,为回族的新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也留下了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回顾这段历史,对我们总结历史经验,继往开来,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回族民族工业剖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国时期回族民族工业剖析答振益回族近代新式民族工业,于清末至民国期间开始兴起并有所发展。虽然它在全国整个国民经济中,乃至在回族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极其微弱,但毕竟反映了回族经济的新发展。然而在以往的回族史研究中则很少涉及此问题。本文想就所接触到的零散资料...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是全中国范围内由各族人民参加的伟大的民主革命运动,它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王朝体制,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地处西北的陕甘地区,同样产生了因革命而引发的激烈斗争,许多回族上层人士以不同的方式介入其中,并且同广大回族群众一起为这场革命在西北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近代回族历史上,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段史实。  相似文献   

13.
试论回族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贯穿于回族发展始终的爱国主义传统作了深入论述。文章认为,爱国主义思想在回族发展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有着丰富的内容。与回族文化渊源一样,其思想来源包含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内涵。在近现代爱国主义运动中,回族爱国主义思想得到了充实和完善,增添了新的内容。文章指出,阐释回族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回族作为中华民族坚定一员的历史基础,并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论清代河州的再度兴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河州的再度兴起是以伊斯兰教门宦制的出现和出身于河州的西北回族军事首领的兴起为标志的。伊斯兰教门宦制之所以最早出现在河州是由于特有的政治、地缘文化、经济等因素为河州回族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历史条件和得天独厚的宽松环境。众多回族首领之所以出自河州,除同治年间西北回族大起义的大气候外,以河州新的政治、宗教力量的兴起为标志的河州回族的迅猛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则是河州回族军事首领得以产生的社会根源。河州军事首领的出现既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回族的愿望,也是清政府的期盼。  相似文献   

15.
泾源县的回族教育问题随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几度变迁起起落落,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由于历史因素以及现实环境的影响,泾源县的回族教育仍有许多困难与不足。本文拟通过对泾源县回族教育的历史现状与经验不足的研究与探讨,引起大家对回族教育的重视,促其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邻翼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伊斯兰学者、倡导新式回族教育的先驱。他和童琮、王宽等回族有识之士冲破以往经堂教育读经不读书的旧习,革新旧的教育制度。他创建的偕进小学与童琮创办的穆原学堂、回文师范学堂等为我国第一批新式回民学校。新式回民学校推动和普及了回族初等、中等教育,提高了回民素质,促进了回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鄂西神兵是兴起于鄂西民族区域a的少数民族地方武装,是鄂西民族地区区域特征与近代鄂西民族区域社会转型双重变奏下的结果。历史上,因鄂西民族区域处在"内地的边缘"而导致区域社会受到的政治控制较弱,地方权力多由当地豪强等所掌握,鄂西神兵由此也易于发动。区域内非汉文化特征明显,土家苗家等先民的鬼神观及术法仪式也被神兵所吸收。近代鄂西民族区域社会转型中经济结构被破坏、乡绅社会身份的转变及地方教育的落后则为神兵的兴起提供了领导者与兵源。鄂西神兵是近代鄂西民族区域发展过程中兴起的特殊的历史群体,既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也彰显了中国少数民族区域发展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欲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对回族伊斯兰教育体系在其发展进程中与中国主导文化的关系作一番历史考察。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内容:一、回族伊斯兰教教育思想;二、明清之际伊斯兰教育与中国主导文化的冲突;三、当代回族教育中的文化适应问题探讨。  相似文献   

19.
纵观中国回族教育,其发展与特定历史阶段的国家政治环境、民族内部的主体性与文化自觉息息相关。相对国家主流教育,回族教育始终属于少数民族民间教育,具有与生俱来的民族性、宗教性、民间内敛性与调试工具性。回族教育通过自身与时俱进的调适和发展,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始终起到积极作用。当下云南回族民间教育的调适与发展,表现为不同层次民间教育文化圈的回族文化再生产。在现代民族国家体系和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力量和国际环境对中国回族教育产生重要影响。为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回族教育危机,应加强回族民间社团的组织与机制建设,全面开展回族民间教育体制创新,积极谋求社会化的民族教育渠道和方式。  相似文献   

20.
2 0世纪 90年代前后 ,在西北地区城市回族穆斯林社区中作为传统经堂教育的拓展———女学的兴起与发展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本文追溯了清真寺女学的历史 ,特别是在城市文化镜像中分析了西北地区城市回族穆斯林女学生长的背景 ,认为这是一场浸染着浓厚救亡意识和洋溢着发展理念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