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小青 《民族学刊》2020,11(3):73-79, 137-138
在传统的实地社区难以发挥既有作用时,新媒体和网络社群在凝聚民族文化传统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线上线下的田野调查发现,网络社群已成为传播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场域,不仅传播传承民族文化,还传承红色文化、家教文化;网络社群也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生产性保护、促进社会参与和年轻人参与的重要力量,有望与政府行为形成合力;但要让兴趣转化为传承,仍然任重道远。为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应从思想上充分重视网络社群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新媒体,发动群众参与传承,同时培育“新乡贤文化”,打造“民族文化网红”,打造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品牌,借助新媒体平台全面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  相似文献   

2.
唐英  黄娟  蒲爱民 《民族学刊》2021,12(10):79-85, 126
作为媒介技术进步的产物,短视频广告以传播文本碎片化、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渠道社交化为主要特征。以丁真和丁真的理塘为主题的系列短视频广告,以青春、诗意为审美焦点的叙事,极大地迎合了城市青年群体的审美期待,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深度融合的传播方式,在这些短视频广告传播过程中有力地实现了价值引导。丁真和丁真的理塘成为互联网空间的流量赢家,是政府职能部门、主流媒体和媒体平台、自媒体和广大网民形成传播合力的必然。在媒介新生态的当下,短视频广告完全可以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对外交流、对外沟通更具韧性、更具汇聚性、更具建构性的媒介纽带。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通过文旅消费来显示休闲自由、幸福快乐的需求与日俱增,但目前我国文旅经济的有效供给整体不足,许多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的文旅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或营运管理,一些景区陷入发展困境。为此,本文通过分析“理塘丁真”等网红符号运作情况,揭示文旅符号化发展的逻辑机理,提出了新媒体时代通过符号化发展带动民族地区文旅经济振兴的路向与途径。  相似文献   

4.
移动媒体、网络媒体等平台的广泛应用,为民族博物馆信息化传播和文化教育提供了发展动力。博物馆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大众进行文化教育。本文在阐述新媒体涵义的基础上,从数字化、网络性与互动化方面分析了新媒体在民族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的有效应用。此研究,以期待为民族博物馆发展宣传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移动媒体、网络媒体等平台的广泛应用,为民族博物馆信息化传播和文化教育提供了发展动力。博物馆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大众进行文化教育。本文在阐述新媒体涵义的基础上,从数字化、网络性与互动化方面分析了新媒体在民族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的有效应用。此研究,以期待为民族博物馆发展宣传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沈艾娥 《民族学刊》2021,12(5):10-16, 107
新媒体的兴起,给人们的思维言行及生活方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也给整个传媒生态与传播格局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新媒体的去中心化、个性化等特点,使得传统传播方式已无法适应于当前传播趋势。新媒体语境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面临传播手段单一,网络媒体“去中心化”,以及多重噪音干扰等挑战。通过整合传播定位、传播主体、传播渠道及传播符号等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所面临的现实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想在新媒体语境中进行有效传播,应顺应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和信息传播规律,充分利用好各种新媒体技术及其平台,消除传播壁垒,重视日常化平民化的“软传播”;尊重民族文化差异,打造富有民族共同体特色的新媒体话语体系;丰富传播样态,搭建民族共同体传播的数据链平台,从而有效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灿烂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新媒体语境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播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探讨如何利用新媒体将广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最大程度化地转化为可观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传播以及发展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新媒体时代的特征以及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传播现状进行概述,然后提出新媒体语境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8.
政务新媒体是当前各级政府部门推动政务公开、提升治理能力最前端的平台,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定向获取信息的捷径。国家民委微信公众号以内容建设为导向,突出服务民族工作大局,通过与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提升了民族新闻宣传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特别是在应对当前复杂的社会舆论环境,在网络空间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引导舆情方面,起到了核心导向作用,成为民族新闻宣传主阵地,并由此构建了民族宣传的新媒体传播格局。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它具有非常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在全社会范围之内的发展。新媒体的视域下将民族文化进行传播,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民族文化应把握住这一时代机遇,新媒体机构也应将弘扬民族优良文化为工作使命,双方共同努力,实现我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机制要求下,本文从纪录片、电视新闻、新媒体视听三个角度,探析河北省纪实影像作品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路径和新方法。纪录片要深入挖掘河北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文化题材,不断拓展新选题新内容,推出更多扛鼎之作;电视新闻要加强引导,既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中各民族交融汇聚、和谐发展的历史影像,又要做好“红色文化”宣传中各个革命历史时期各民族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报道,凸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新媒体视听作品,要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发挥贴近性、互动性、趣味性等优势,结合河北省民族题材进行多元主题风格创作。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是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传播媒体,具有传播主体多样化、传播路径互动化、传播客体个性化的特征.在涉民族因素网络舆情的危机管控中充当着预警员、引导者、过滤器的角色,同时也对涉民族因素网络舆情的管控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涉民族因素网络舆情管控面临着舆论载体分离、引导力度不够、分析不到位的困境.坚持在网络舆情引导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化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做好舆情的正确引导和分析,是摆脱这些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以其传播主体多样化、传播路径互动化、传播客体个性化的特征,给民族文化的传承及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民族文化正陷入消费畸形、对外传播受限和民族文化符号机械复制的困境。而坚持在传播中构建国家共同文化,针对消费群体的特点分层传播民族文化,积极开发民族文化的传播产业链,利用大数据传播民族文化,是摆脱这种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56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民族文化也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宣传民族文化一直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在新媒体背景下,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有效的传播传统的少数民族特色。本文主要关注凉山彝族文化的传播,分析依附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彝族文化的传播更具创新性,传播更广,让人们重新认识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代表中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地名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源,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但是目前面临评估标准难以统一、保护制度不完善、开发利用手段单一等问题。基于湖南民族地区地名特征的分析,构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湖南民族地区地名文化价值评估体系,为地名文化价值评估提供参考。提出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合力、公众参与进行地名保护。探索地名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的传播对策。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应运而生,新媒体在社会中的应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推动作用,对于文化的传承也产生了巨大影响。非物质遗产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需要不断继承和发扬,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给非遗文化数字化展示提供了创新途径和渠道,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也为我国非遗传播开辟了崭新的途径,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空间。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艺术是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多样化的载体、多元化的传播和创新化的体验方式,在艺术表达的基础上,提供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本次研究主要对当下新媒体艺术与文化旅游展示中的探索。新媒体艺术中的打破了消费者的边界,融合了数字化展示的创意支柱,希望在“新媒体艺术+文化旅游”的发展中,研究崭新的虚拟信息与现实世界结合体验方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岭南文化是指中国岭南地区的文化,涵盖多个领域的众多内容,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其自身特有的风格。在网络新媒体的大环境下,岭南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机遇与挑战共存共生,主要表现在网络新媒体为岭南文化的传播、发展、创新提供了有效资源;同时,对岭南文化自身的影响力和软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网络新媒体下岭南文化必须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开拓进取,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8.
满族盛京舞是河南鹿邑地区的一种传统民俗舞蹈,它具有独特的地区文化传播符号,鹿邑人民集体的文化记忆,民族精神的积淀与延续等传播价值。为应对新媒体的冲击造成的传承困顿,满族盛京舞有以下三种传播策略:注重媒介议程设置功能,创新传播信息,连接校园,以便于扩大传承渠道。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海纳百川,其中,少数民族创造传承的丰富文化,共同成为中华民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宝贵财富。在现代少数民族文化创造传承过程中,影像记录具有抢救性的功能和意义,民族影像志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给予了有力支持。面向新时代,广播影视、网络新媒体等成为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平台,少数民族影像志人才培养也应成为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影像志人才培养可以通过高校院所影视人类学学科体系建设、系统专业设置、民族文化社会传承基地建设、少数民族影像志项目研究,以及开展影像志人才培养社会公益活动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20.
数字时代网络成为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传播的新场域,网络空间呈现出用虚拟文化代替民族文化、用碎片文化割裂民族文化、用娱乐文化销蚀民族文化、用外来文化冲击民族文化等表征,产生了摒弃崇高的先进的文化价值追求、削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认同、矮化社会民众的文化自信心和自尊心、阻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等危害。因此,必须统筹谋划、整体推进数字时代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治理,通过培育正确的网络空间民族文化观、掌握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主动权、防范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思潮的网络渗透、推动数字时代民族文化的适应性发展等方式,营造风清气正、生机勃勃的网络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