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百年来我国文学翻译十大论争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一百年中国的文学翻译论争可以分为十大主题,总称十大论争,即信达雅之争、直译与意译之争、异化与归化之争、转译与复译之争、"处女"、"媒婆"与"奶娘"之争、神似化境与等值等效之争、可译与不可译之争、翻译文学国别属性之争、艺术论和科学论之争以及建立"翻译学"的论争。通过对上述事项的梳理、总结和评述,我们简要归结了十大论争的基本内容,并从论争的纵向演进、论争方式、论题的"泛文学化"等方面总结了十大论争所呈现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2.
如何看待茅盾与创造社1922年文学论争的总体倾向呢?无庸讳言,在双方论争的过程中,夹着过多的个人成见和宗派意识,以致成了一场护自己之短,揭他人之痂,嘲讽挖苦乃至谩骂的意气之战,这主要体现在关于如何介绍欧洲文学和翻译错误两个问题上。但是,这并不构成论争的主导倾向,引起巨大的争议和冲突的主要是由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不同的艺术倾向而带来的。这种艺术倾向包括对待生活的态度、对于生活的理解,以及艺术地表现生活的原则、艺术的内在价值等。这是论争中真正闪光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西风颂》自传入中国以来,其译本和相关的研究论文就在日益增多,以往的研究多是从语言的角度来进行的,而比利时学者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则为《西风颂》翻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让研究者着眼于译入语的文化背景,从文化的大关照下来分析其翻译。操纵理论让中国学者意识到“怎么译”并不是文学翻译研究的全部,翻译的背后包含着更深刻更宽广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翻译主体间性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但是对于译者主体性的过多关注,导致了对作者主体性和读者主体性研究的缺乏。结合翻译主体间性,通过对比分析《论读书》的两个中译本,深入探究作者和译者之间以及译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得出在《论读书》两个中译本产生过程中,影响翻译主体间性的主要因素是原作者的写作风格、译者个人经历和语言能力以及目的语读者的期望。  相似文献   

5.
波伏瓦在中国的接受史已近30多年,但关于波伏瓦与萨特的一些问题的论争仍然未止,这些论争甚至贯穿了波伏瓦在中国译介的整段历程。其中,董鼎山、黄忠晶和施依秀三位学者之间的一场论争就断断续续持续了10多年。三方各持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学者对波伏瓦的理解甚至误解。三位学者都认为自己才是把握了事物真相的人。通过梳理这段论争的过程,以及结合波伏瓦哲学思想中的一些观念,我们会发现,其实关于波伏瓦与萨特之间关系的问题不关乎真相,而关乎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6.
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间的论争实肇端于翻译问题.早在两大文学社团成立前,郭沫若与郑振铎在翻译问题上就已构成对垒.<创造季刊>创刊前,茅盾、郑振铎对郭沫若的译介活动的批评力度和强度远高于郭沫若的反批评.茅盾和郑振铎等宣扬的翻译经济论和系统论,对郭沫若等人的译介活动构成了压抑.话语权问题、翻译情趣的分歧及译者个性气质等差异,使茅盾和郭沫若引领的两大文学社团在翻译问题上逐渐走上了对峙,进而扩展至其他问题.拥有<创造季刊>等话语阵地后,郭沫若等创造社同人在翻译论争中由被动转为主动,为现代翻译文学和文学翻译开拓了新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7.
翻译的对等原则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等问题一直是现代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但是 ,译界有关翻译对等概念本身的认定及其价值和作用的论争却是公婆之争 ,谁也说服不了谁。论争本身是好的 ,但因留下的问题太多而造成理论的相对不足。而这种不足 ,导致有的学者对翻译学的建设失去信心 ,也从一定意义上影响了翻译学本身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探寻美学与翻译的各自发展史及两门学科各时期的代表理论、代表人物、代表著作,通过分析不同的翻译理论背后隐含的哲学—美学思潮的影响,指出翻译与美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是语言将翻译与美学联系起来,使翻译美学的研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译界有关翻译原则的论争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谁也说服不了谁.论争本身是好的,但因留下的"悬案"太多而造成"核心"理论的相对不足.而这种不足,导致有的学者对翻译学的建设失去信心,也从一定意义上影响了翻译学本身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对翻译及翻译原则的发展进程进行粗略回顾,从句法结构,语义内容和语用语境的角度来阐释翻译的核心问题--对等,得出结论是对等的取得是译者的最高理想,对等原则是翻译的最高原则.  相似文献   

10.
翻译活动伴随着不同母语的人之间的交流而起源,至今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两千年中,翻译形成了众多的理论和流派,不同的翻译学者都对翻译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作为早期翻译的创始人,贺拉斯、杰罗姆和施莱尔马赫均对翻译的标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形成了具体的翻译模式。本文通过对三种不同翻译模式进行历史性研究,分析了三种翻译模式的特点以及其对当前翻译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关于殖民都市上海的镜像描写中,现代作家鲁迅的体验和书写无疑具有标本式的意义。展开对鲁迅及殖民都市上海的关系研究,不仅可以观照一种崭新的极富创造性的城市文本,丰富物理意义的上海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能通过鲁迅对上海殖民时代众生形态的刻画,接触到一个别样的殖民都市上海,感受到一位“波西米亚”气质的“浪子文人”复杂而浩渺的伟大心魄。  相似文献   

12.
“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界定“红色资源”的概念,是构建红色资源学科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客观需要。纵观学术界现有对“红色资源”概念界定的理论成果,主要存在对“红色资源”的内涵主体认识不统一,对“红色资源”的时间外延有争议,对“红色资源”的核心词把握不科学以及没有突出“转化”在“红色资源”概念界定中应有的地位等问题。通过分析,可以对“红色资源”的概念作这样的界定:“红色资源”是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前创造和形成的,可以为我们今天开发利用,且必须经过转化才能够彰显出其当代价值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总和。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在清末民初提出他的"直译"主张后,又于"五四"前后提倡改革中国白话文,并在翻译上提出"宁信而不顺"的看法,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观点,也引起了中国翻译史上的一场讨论.拟分析鲁迅先生的"欧化"翻译观的形成过程和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翻译史上所起的利、弊两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的学派之争,更多地表现为文化观念的冲突。聚集于东南大学、以反五四新文化运动姿态出现的“学衡派”,持中西会通的文化理念、举新人文主义之大旗,与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新文化派”展开了激烈的思想论争。这种以南北两所著名大学为阵地的不同思想间的论争,有利于中国文化与学术的健康发展及南北学风的互补。“学衡派”的新人文主义文化观及其教育实践活动对东南大学学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鲁迅早、后期的翻译实践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即由早期的意译转变为宁信而不顺的直译。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这种翻译策略的转变一定有其原因和目的,从历史的角度对其翻译策略改变过程进行分析,就不难发现意识形态对翻译思想改变所起到的制约和操纵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攻击鲁迅的文章中,选择一些“损着别人的牙眼”的典型言论,集中放在一起,加以简要分析,谈出自己的看法,看那些攻讦鲁迅的言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面目,看读者对此有什么样的感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中的“和谐’’理念,笔者发现这两者有很多共通之处,并将这一观念运用到翻译中,尝试建立一种新的翻译标准,即翻译的“和谐”准则:只有作者和读者同时达到和谐才能保证整个翻译的和谐,才能达到那种内外协调、上下有序、与周围事物能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18.
鲁迅文学世界申的“鬼魂”叙事,充分体现了“鬼”文化在语义上的丰富性与形态上的多样性。鲁迅对乡间赛神、社戏这些民间节日中的鬼魂扮演中所显示的“狂欢化”特征的赞美,是因为他深切而独到地看到了底层民众在这些狂欢活动中所获得的心灵感觉的复苏与精神力的张扬,从鲁迅的“鬼魂”意象的描写,可以看到但丁《神曲》等西方文化的影响痕迹,而更多的则是对中国古代文学中丰富深厚的鬼魂叙事传统的继承,并在这种继承中体现出五四新文化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在汉语诗歌是否可以英译或如何英译的问题上都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许渊冲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文学翻译"优势论"的理论,并特别论述了汉诗英译也要"发挥译文优势",在译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的诗歌翻译作品得到了中外学界的赞誉。然而与此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优势论持质疑和批判的态度。从传统的"忠实"原则与"发挥译文优势"的关系,现代翻译理论对翻译过程的认识,以及实际翻译操作中对"发挥译文优势"的需要来说明英译汉语诗歌发挥译文优势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