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古代民族志     
雄踞西北的党项族党项是我国古代羌族中的一支,早期活动在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河曲一带。公元六世纪,西羌衰微,党项才初露头角。从公元585年党项大首领拓跋宁率领部到旭州(今甘肃临洮县境)归附隋朝开始,党项部落大批内附和内迁。到唐代后期,由于与汉族的经济、文化接触多了,生产力迅速发展,开始产生了阶级,这时党项进入了以家内奴隶制为特征的奴隶社会。唐朝末年,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占领宥州(今陕西靖边东),自称刺史。后又被唐僖宗封为定难军节度使,辖夏、银、绥、宥四州,并晋爵夏国公,夏州的李(拓跋)氏地方割据政权从此开始。  相似文献   

2.
吐蕃与西夏党项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关系,其远祖同属于羌族,唐时,吐蕃浸盛,威逼党项族内迁,唐未,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战争,人民逃离,土地荒芜,牧场废弃,吐蕃王朝逐渐瓦解;居于河陇地区的吐蕃部落“部族衰散”,“自仪(甘肃华亭县)、渭(甘肃平凉县)、泾(甘肃泾川县北)、原(甘肃镇原县)、环(陕西环县)、庆(甘肃庆阳县)及镇戎(宁夏固原)、秦州(甘肃天水)暨于灵(宁夏灵武县西南)、夏(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皆有之”,被吐蕃长期征服和奴役的党项族慢慢得以复苏。宋初,经一百多年的休养生息,散居在河湟地区的吐蕃诸部,逐渐形成了以确厮囉为首的吐蕃政权。河湟地区作为宋与西夏之间的要冲,西夏得河湟,则宋处于辽、西夏、吐蕃的三面包围之中;宋得确氏,则从两方“胁制河西”。而确厮囉政权从一开始就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宋,成为西夏南下的一大障碍。本文仅就北宋时期西蕃与西夏的关系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居于我国西北部的党项族平夏部酋豪李继迁揭起反宋大旗,领导党项人民与宋进行斗争。宋宝元元年(1038),李继迁之孙李元昊建立西夏国,与宋南北对峙,从此,宋夏间战火更炽。宋人所谓的“西北边患”即是指西夏在缘边一带频繁不休地侵扰活动。宋、夏争战历时140余年,其争夺最剧的即今陕北地区,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党项与西夏的史料就是党项与西夏国发生、发展、消亡过程中的史迹遗存、文字记录和口碑资料。具体地说就是唐、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时期的汉文党项与西夏史料、西夏文文献和考古发现,亦即唐、五代、宋、辽、金士大夫和西夏人书写的党项和西夏史料,是党项和西夏存续期间同时代的人的历史见证,是故其史料性质对于研究党项与西夏而言是第一手资料。而明清时期的汉文西夏专史,从文献整理上有其独特的价值,但是对研究党项与西夏的历史只有学术上的研究参考价值,而不能作为原始史料征引。  相似文献   

5.
西夏的疆域和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疆域与今天的行政区划对照,其范围是:东至陕西省榆林地区的黄河之滨,西至甘肃省敦煌市西的小方盘古城,南抵宁夏海原县高崖乡草场古城,北控中蒙边界一带;包括今内蒙古的西部及河套地区、宁夏的中部和北部、陕西的北部、甘肃的河西走廊。以上只是1081年到南宋初年的西夏疆域。论述疆域,必先考证疆界。自1038年建都立国至1227年灭亡,西夏与宋、辽、金相持达189年,其疆界也因战争的胜负而经常变化。比较大的变化有三次:西夏建国初期;宋朝元丰五路西征之后;金占领陕西五路之后。尤其是夏、宋边界,东接麟府,西邻秦凤,中间犬牙交错,缭绕二千余里,变化更多。  相似文献   

6.
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杰出的党项族首领李继迁揭旗反宋,志图恢复其祖先自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割据的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相当于今陕北地区的定边、靖边、横山、米脂、榆林、绥德、子州等市县,以及内蒙古与审旗南部、宁夏东部部分地区),即所谓“祖宗故土”。但在与宋屡经战争较量之后,李继迁又主动把攻取的目标转向偏在西北的灵州(今宁夏灵武),从而使灵州成为宋夏激烈争战之地,直至灵州为李继迁攻取。是什么原因促使李继迁作此选择呢?李继迁夺取灵州,对西夏建国又起了什么作用呢?本文试图对此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上继唐代民族迁徙之成果,下启宋代西夏立国之局面,唐末五代时期是党项发展的中间环节。有利的发展环境与机遇构成了西夏崛起的坚实基础:一是唐祚覆灭,天下无共主,五代诸朝皆忙于中原逐鹿,无暇顾及像夏州党项这样的偏远之地;二是契丹方兴,志在南侵,南北对峙的局面初步形成,给党项这样的中间势力提供了生存空间;三是西北战略地位迅速下降,吐蕃、回鹘等强族相继衰弱和分裂,唯有党项由于较强的政治组织而日益强大。  相似文献   

8.
西夏王国建于公元1038年。它的疆域“方两万余里”,包括今天宁夏、陕西、甘肃、青海和内蒙等部分地区。西夏为党项羌族所建立,突厥、吐蕃、回鹘和相当多的汉族人民为西夏的历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一生,恰值北宋(汉族)、西夏(党项族)、辽(契丹族)鼎峙之时,这是我国古代的民族斗争十分激烈的时代。作为政治家、史学家的司马光,对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十分关心,极力反对当朝执政者韩琦、王安石等所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与吐蕃人、回鹘人等建立起来的王国,与北宋并存。宋太宗蔑视党项人为“禽兽”,长期以来对以党项族为主的西夏顽固地实行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党项等西北少数民族,备受宋朝边帅廷臣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以致民族矛盾日趋激化,宋夏战争时有发  相似文献   

10.
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项拓跋部,唐末五代主要活动于以夏州为中心的今陕北高原与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宋朝初年,其大首领李继迁攻克灵州,易名西平府,都而居之。公元1023年,继迁子德明升灵州怀远镇为兴州,又将都城由西平府西迁兴州(后更名兴庆府、中兴府)。从此到西夏灭亡两个多世纪中,再也没有变迁过。西夏的兴起过程,就是将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向西转移的过程,也是建都兴庆府的过程。本文试就西夏为何能够向西扩张、建都兴庆府,以及建都兴庆府对西夏社会历史有何重大影响等问题,作一扼要论述。  相似文献   

11.
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一生,恰值北宋(汉族)、西夏(党项族)、辽(契丹族)鼎峙之时,这是我国古代的民族斗争十分激烈的时代。作为政治家、史学家的司马光,对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十分关心,极力反对当朝执政者韩琦、王安石等所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与吐蕃人、回鹘人等建立起来的王国,与北宋并存。宋太宗蔑视党项人为“禽兽”,长期以来对以党项族为主的西夏顽固地实行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党项等西北少数民族,备受宋朝边帅廷臣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以致民族矛盾日趋激化,宋夏战争时有发生,祸国殃民,危害很大。为此,司马光则坚决主张:宋廷对待“西戎(西夏)大略,以和戎为便,用兵非宜”①,并乞请宋廷象周文王那样,实行“不避疆、不陵弱”的民族政策,与邻邦西夏友好相处②。尽管在北宋统治集团推行民族压迫政策的高压之下,司马光仍坚持向宋帝谏言,力排众议,誓要“冒死一为陛下言之”③,竭力反对对西夏以兵戎相见,愿宋朝与西  相似文献   

12.
党项族,又称“党项羌”,是中古时期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在公元十一世纪至十三世纪中,曾建立起一个以党项族为主体,包括有汉、藏、维、蒙古等族的多民族政权,国号西夏,先后与宋、辽、金政权鼎足而屹立在中国土地上。在这些鼎足分立的政权中,论版图,它比北宋、南宋、辽、金等政权小;论人口,它比北宋、南宋、辽、金等政权少;论财货,它比北宋、南宋、辽、金等政权贫乏。然而,其立国时间,却比北宋、南宋、辽、金各朝的时间都长,而且,在其立国的两个世纪中,总是以一个军事强国的面目出现,南侵宋,东败辽,与强大的金王朝也时战时盟,相持  相似文献   

13.
公元8世纪中叶到10世纪中叶这200多年间,中国大地上缺少了一个足以号召各民族走向政治大一统的核心力量,这个政治环境给党项族的崛起和西夏王朝的出现提供了时机和舞台。西夏西邻回鹘和吐蕃,皆缺乏集中统一的政权组织,相继被西夏一一击破,西夏将河西走廊全部占去。西夏的北、东和东南面环绕着辽、宋。二者幅员和人口都远过西夏。夏视其强弱为向背,为自己争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辽在北宋建立以前就进入华北平原北部,东段长城在其境内。宋与其对峙,无险可凭;宋夏在陕北以横山为界,从横山岑脊贯通的长城也为夏控制,所以辽、夏对宋都占据着地利。北宋中期以后,西夏势衰,宋开拓熙河路成功,但因河西地形险阻,仍不能制服西夏。夏的北邻蒙古崛起,夏、金、宋鼎立均势被打破,夏立国的外部政治环境恶化。复金为争疆土而构兵,两败俱伤,次第为蒙古所灭。  相似文献   

14.
西夏文献中的族群称谓词是研究辽宋夏金时期多民族交往交流的珍贵语料。梳理文献可见,西夏在与周边各民族交往时,借用了大批外来语中的族群称谓词。随着语言接触与文化交融程度加深,党项人基于族群特性和地域认知,对“他者”产生了主体性族群概念。为适应多元文化交流的需要,党项人还以西夏语“■”构建了一批原生性族群称谓词。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党项人与横山羌的族群边界,还折射出12世纪晚期西夏与草原部族的互动关系,为厘清西夏与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演进脉络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语言证据。  相似文献   

15.
由党项拓跋氏建立的西夏王朝,在其190年的历史中,传位10帝,其中却有9位夏帝先后向辽、北宋和金称臣请封,从而构成了西夏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它对于西夏王朝的历史起有极重要的作用,但又影响和制约着西夏政权的发展,也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个政权的性质.一西夏所据之地,原为唐朝的疆域.唐末,拓跋首领受封节度使衔后,开始占有银、夏、绥、宥等州,成为西北地区的一个藩镇.这一局面历经五代,一直维持到北宋初年.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夏州留后继捧因嗣节度使职与族人不合,遂入朝北宋.其族弟继迁则认为“我李氏子孙,当复兴宗绪”,拒绝内徙,而叛离北宋.但此时党项内部,因继捧的入朝和宋廷的招抚,已是“亲离众散,殆不可支”,加之宋军的追剿,继迁屡遭挫败,处境窘迫.这迫使  相似文献   

16.
西夏后裔在安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公元七世纪以后,游牧于今四川西部的党项族①,逐渐向甘肃东部、陕西和宁夏北部迁徙。宋初,不断发展壮大的党项族建立了大夏王朝,史称西夏。它先与北宋、辽相鼎足,后复与南宋,金相抗衡,延祚十世,立国近二百年,是我国中古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党项族作为西夏王朝的主体民族,对西夏历史、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所灭,党项族成为元代色目人之一种,继续生息繁衍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但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党项族逐渐融合到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中。从明到清,党项族作为一个民族也就最后消亡了。  相似文献   

17.
西夏语同藏语词汇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夏(1038——1227)是以党项羌为主体在我国西北建立的封建地方王朝,在其立国近200年间,与宋辽、宋金鼎立,对全国的政治、经济曾产生过重要影响,西夏史是中华民族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极盛时,占有今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以及内蒙古、青海的部分地区,在西北民族关系史和地方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嵬名十世纪末到十一世纪初,西北的党项族政权,经过其杰出的首领李继迁、李德明父子的精心治理,统治势力不断发展,地域逐步扩展。至宋明道元年(1032),李德明死,他的儿子元昊袭封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刚刚执政的元昊就表现了出手不凡的气度,在一系列政治军事制度上进行了大胆地改革,以适应这一政权实力不断发展的需要,为他的立国称帝创造条件。和历代统治者一样,元昊对名号也特别重视。他首先取消了唐、宋赐给的李姓和赵姓。自号“嵬名”氏。自此以后,西夏皇族便以“嵬名”为姓。那么,元昊为何要改姓呢?  相似文献   

19.
评辽在夏、宋关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辽、西夏是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三国鼎立时期。三个政权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或战或和,既相互利用,又互相对立。虽然宋与辽、宋与夏、辽与夏三组关系各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但这一时期矛盾的焦点基本集中在北宋。辽与西夏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与北宋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进而形成了联合抗宋的局面。其中,辽又占据着主导地位,它不仅直接对北宋构成严重的威胁,同时也在夏、宋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夏、宋关系是北宋、辽、西夏三边关系中的重要一环,它对宋、辽关系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辽统治者十分注意夏、宋关系的  相似文献   

20.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在我国西北地区建立起来的一个封建王朝,它先与北宋、辽,后与金、南宋鼎立,立国时间长达一百八十九年(1038—1227)。在西夏准备立国的过程中,党项族首领李继迁(又名赵保吉,963—1004年)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在领导党项族人民反对宋王朝民族压迫的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