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原野》与《呼啸山庄》是两部有关复仇主题的优秀作品。复仇在许多民族文化背景之中 ,意味着追求正义、公正 ,但这两部复仇主题的作品似乎不只在追求正义和公正。曹禺和艾米莉·勃朗特在各自的作品中表现出了他们对这一主题的理性思索。这些思索中透视出两位作家对复仇主题的共识。①从历史文化的因袭中暗示人物的复仇动机。两部作品中所渗透的异质的民族精神内涵向我们显示 ,主人公的复仇行为虽属于个体行为 ,但他们的活动深深根植于各自生存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 ;②他们均在复仇主人公的经历中表达出对人的复仇与正义的矛盾的一些困惑 (复仇主人公都是在生活的压制与迫害中踏上追求正义的复仇之路的 ,但在复仇过程中都使自身陷入罪恶的深渊 ) ;最后以主人公的悲剧性结局表现自己对复仇主题的思考 :正义是人在适度地追求公正的同时趋向于“善”的一种行为。  相似文献   

2.
政治上和艺术上的契合,使郭沫若与郁达夫都表现出浓重的浪漫主义倾向.但二者又各自展现出不同的特色.郭沫若的创作方向由现实主义转向浪漫主义,形成一种奔放飘逸、积极向上的积极浪漫主义.其作品表现出一种崇高美、阳刚美.而郁达夫的作品表现出来的是低格调的消极浪漫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他创造出来的是一种病态美、忧郁美.  相似文献   

3.
“残缺美”是个老话题了,有不少人已经写文章论述过。但对于“残缺美”是否存在、“残缺美”的本质及其范畴是什么等问题,还没有形成大致相同的看法。因此,笔者不揣孤陋,把对“残缺美”的探索写出来就教于大家。为了探讨“残缺美”的一般规律,本文所说的艺术品的残缺,包括由于主、客观种种复杂原因而使原来完好无损的艺术品产生的残缺和文学艺术家在文艺作品中所再现的事物本身具象的残缺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4.
80年代中期以来,王立教授的主题学研究,在国内外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继《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原型与流变》、《中国文学主题学》(全四册)等反响广泛的专著之后,他近来出版的《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以下简称《复仇文学主题》)为学术界填补了一项空白。《复仇文学主题》从中西比较和传统主题、母题史多方面溯源清流的角度,较为系统地厘清、描述了诸多复仇作品之间的承续关系;论述了复仇文学同传统文化一些重要分支的关联;发掘了作品所反映的作家复仇观念及情感心态;分析了复仇心态的动因及其情绪泄导、心理补偿功能,复仇动机的传奇质…  相似文献   

5.
著名作家萧平“文革”题材小说独具特色,完美地展示了那一特殊时期的人性的残缺。这种完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真实感受的抒写,将扭曲的人性艺术地、淋漓尽致地呈示出来,在残缺中绽放了美丽;二是用“爱”来疗救、弥补残缺的人性,最终使人性走向完美。作品在反思批判历史、揭露残缺人性的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美与爱的存在,这也是萧平“文革”题材小说的最大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许地山在他的作品中,用一种近乎唯美的目光审视人生,并且尽量表现人性中的真、善、美。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蕴正是形成这种美感的原因与特征。  相似文献   

7.
鲁迅倡导超越于个体仇怨与小群体的复仇,但不排斥复仇的个体性与情绪性.他坚持弱者复仇基调,所关注的国恨家仇大多具有弱者复仇的基本性质和行为特征.他充分肯定复仇的否定性力量和非正统性质,而不顾及法律禁令.他对于自已有复仇偏好毫不掩饰,对复仇意念每多自矜自诩,砥砺与宣泄报复之渴望.鲁迅极为痛恨那些恩将仇报者,尤其是伪装朋友出现的小人偷袭.如果失却了多维多重富有个性色彩的复仇言论和情绪,鲁迅对于恶势力与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鞭挞,也就不会那么有力.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小说中,其作品主人公往往由于情感的创伤,导致他们不得不将爱抚转为复仇,并由此构成其复杂而深刻的心理内涵。《孤独者》中的魏连殳的复仇并非完全源于社会习俗的压迫,更多是来自少年时期亲情的抚爱被剥夺的创伤性经验,这使他企图通过自戕的方式,在对自我、对社会的报复中解除内心的压抑;《奔月》中后羿的复仇并非完全来自爱妻的离弃、学生的背叛以及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寞,更多是源于对娇妻的爱抚而产生的性爱的压抑,他的症候在对爱妻的复仇中才得以彻底解除;《铸剑》中的宴之敖的复仇更多是由于在对世人的爱抚中产生了太多的绝望,而后转为大憎,并最终通过复仇来宣泄他对世界的绝望。  相似文献   

9.
复仇是梁凤仪作品喜欢的主题;创造复仇女性形象是梁凤仪小说的突出成就。《千堆雪》和它的续编《九重恩怨》就是以复仇为主题的作品。不久前,应海峡两岸电视台制播要求,根据《醉红尘》和《今晨无泪》综合改写而成的《红尘无泪》,也是以复仇为主题的长篇。由此可见,艺术地表现复仇主题和塑造复仇的女性形象,对梁凤仪有很大的吸引力。 一 女性复仇主题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通俗文学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决非偶然,而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美学上的因由。  相似文献   

10.
与传统文学不同,苏童的作品多展现人性的丑恶,暴露人世的黑暗.在他的小说里,一方面,人物的内部世界不健全;另一方面,外部的世界也是残缺的.其小说里的主人公总是游移于艰难的逃亡和还乡的生命历程之间.本文就从这两方面入手试论苏童小说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