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翠萍 《理论界》2008,(12):141-142
戴望舒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蜚声文坛的诗人,他一生留下的作品只有93首,但他的诗作却产生了经久不衰生命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他成功借鉴和移植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方法,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他对传统的纵向继承。本文试从意象选择、题材与情调、思想内蕴入手分析戴望舒诗歌的传统意蕴。  相似文献   

2.
孟晖 《理论界》2008,(2):149-150
戴望舒是20世纪上半叶杰出的天才诗人、现代诗派的代表人物。本文对戴望舒“诗情”的特点和其思想文化背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戴望舒对诗歌理论有着独到的见解,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是其自由主义立场。他的创作实践从注重诗的音韵、转向对“诗情”的不懈追求,作品含蓄内敛,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3.
有位作家说过:“人有两种经历,一种是填在履历表里的,另一种是心路历程。看前一种,你可能了解;看后一种才可能真知。一个作家,作品就是他或者她那印满了反叛、归复、认同和失迷的心路。”的确,看完张冀雪的作品,你会对她的另一种经历——心路历程,得到一种真切的认识,因为她是在真挚地抒写了自己的情感心灵。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的作品是写我心的”。  相似文献   

4.
王卫湘 《船山学刊》2003,(2):123-127
戴望舒的诗歌是西方现代派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双向催生、共同化育的结果,前者使戴望舒的诗歌获得了超越传统的现代品质,后者则使戴望舒极具现代感的诗篇拥有一个传统文化的深广背景。在这个背景上,屈原《楚辞》描下了浓重的一笔。一、语词和意象的吉光片羽现代诗人戴望舒在运思立象时对屈骚的语词意象多有借鉴。最典型的是他的名字,这是关于诗人与屈骚联系的一个最直接的例证。诗人原名梦鸥,“望舒”是他在开始文学生涯后为自己取的笔名。《离骚》便是这个笔名的渊源所在:“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不仅戴望舒,当时与戴望舒、施蛰存…  相似文献   

5.
主要论述了良好文学场域有助于创作主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地位生成及其作品的广泛传播,以及建构话语氛围在创作主体塑造并提升自我形象中的作用.《现代》杂志为戴望舒营构了良好的文学场域,依托杂志,他提升了自身在新诗尤其是现代诗派中的价值与地位.同时,戴望舒也为杂志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二者共同促成了文学场域与创作主体双向互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论戴望舒诗歌的意象艺术王泽龙湖北荆州师范专科学校戴望舒对中西诗歌艺术交融的探索,在中国现代主义诗人中是卓有成就的一个。最能体现他在沟通中西诗艺方面探索成绩的,我认为是他在意象艺术方面的实践。戴望舒与现代派大多数诗人一样,当时对勃兴于二十世纪初期的英美...  相似文献   

7.
梅启波 《学术论坛》2007,30(12):148-152
戴望舒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现代派诗人,他走过了一条西化、进而民族化的道路.文章从戴望舒诗歌意象选择以及相应的音乐性的民族化倾向考察,发现戴望舒追求的艺术形式以及审美意识与西方现代派保持一定距离而坚持民族化,而这正是戴望舒诗歌获得独特韵味而最终走向民族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丁玲是1986年春天走的。她离开我们已经九年了。 人们没有忘记她,还一直想念着她。她和她的作品,将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1990年10月25日,上海《新民晚报》上发表了杂文家林放(赵超构)的《丁玲的日记》。他说出了人们想要说的话: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女作家罗淑有着独特的贡献。可惜她的生命太短促,过早地离开了人间。我们应该感谢巴金同志,是他怀着“悲痛的回忆”于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整理、编辑、出版了罗淑的作品,这样才使我们今天得以读到她留下的三本薄薄的小说,散文集:《生人妻》、《地上的一角》和《鱼儿坳》。这些作品取材独特新颖,文笔朴素生动,真实地描写了四川沱江流域贫苦农民和盐工们的悲惨生活,反映了他们对吃人的旧社会的愤懑和反抗。这些作品可以说是二、三十年代四川中部农村的一幅多灾多难却又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罗淑的作品数量虽然不多,可在当时的读者中却有着强烈的影  相似文献   

10.
西川 《中国学术》2001,3(1):292-298
戴望舒(1905—1950年)虽然比卞之琳(1910-2000年)大五岁,但由于他们二人都译诗,都写诗,又同属《现代》杂志,又于1949年同乘一条船从香港回到中国大陆,感觉上是属于一代人。李金发(1900—1976年)虽然比戴望舒也只大五岁,但由于他1919年即赴法国,  相似文献   

11.
一锅黄骨鱼     
正他和她说分手时,她正在厨房里做他最爱吃的黄骨鱼,她随口"嗯"了一声后,才惊觉他说的是要离婚,而不是"六点钟可以开饭吧?"他说他爱上了单位新来的大学毕业生,那女孩年轻漂亮,浪漫多情,即使是上班时间也会偷偷给他小惊喜。他觉得他的情再一次被点燃,他乞求她  相似文献   

12.
男人的洞穴     
前段时间,有一个朋友向我抱怨她的老公,说她老公每天不是坐在电脑前,就是在电视机边,也不说话,几乎忘记她的存在。她总觉得老公有事瞒着她,问他发生什么事了,他要么说没事,要么就发火。她很苦恼,对他的怀疑也更深了。她总想把问题问明白,帮他解决,结果换来的是无休止的口水大战。我说这样不行,换一种方式与他沟通,她开始给他写信,但还是无效。最近,  相似文献   

13.
1927年在戴望舒的写作道路上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戴望舒完成了由《雨巷》到《我底记忆》的转变。这种转变被戴望舒本人和后来的诸多评论者解释为从诗的音乐性到非音乐性的转变。本文将这种转变界定为由“唱”到“说”的诗的语调的转变。这种转变对戴望舒本人来说是诗艺的一大进展,而对中国的新诗历史来说,也代表了由穆木天、王独清等人过分注重音韵的具有浪漫主义诗风特点的早期象征主义到真正注重诗质的中国现代派诗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凯瑟琳.安娜.波特在20世纪的美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人们盛赞她作品的精致和语言的微妙。她作品中的人物经常徘徊于现实与幻想之间,无法确认自己的身份,而这正是波特本人的写照。波特的一生是充满矛盾、困惑和幻想的一生。她渴望社会变革,同情受剥削和压迫的百姓,因而一度曾投身于左翼革命运动;她信仰上帝,希望他能给世界带来正义和公平;她推崇爱情至上,崇拜浪漫与激情。然而她的种种幻想都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她的政治热情被机会主义者所利用;她的上帝也成了某些人愚弄、欺骗大众的工具;她浪漫的情感之旅总是在失望中结束,留给她的只有痛苦的回忆。作为一名作家,波特把自己的幻想及其破灭的过程都融进了她的作品。波特幻想的破灭正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经历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她本人无法协调个人意志与现实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1935年,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诗论家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的序言中曾指出:“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倩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一眼可以看得懂;也有颜色,但不象冯乃超氏那样浓.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揭示了戴望舒象征诗的艺术特色.戴望舒的风格独特的诗篇在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许多青年诗歌作者都模仿他.施蛰存1932年至1935年间主编的《现代》,发表了许多风格和戴望舒近似的诗篇,形成了一个着意向欧美象征派和意象派学习借鉴诗艺的诗人群.由于他们的  相似文献   

16.
说不完的爱     
他和她。 20岁。他说:我爱你。她脸“腾”地红了,然后站起来一跺脚,骂声:你坏。 25岁。他说:我爱你。她娇羞地把头埋进他的怀里,捏着拳头轻捶他的胸膛说:我不信。这一年,他娶了她。  相似文献   

17.
《雪国》是川端康成最为成功的作品 ,它标志着川端康成的创作已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川端康成的作品始终笼罩着一种感伤与悲哀的情调 ,把悲与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川端康成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徒劳 ,他一方面追求人性的美 ,一方面又对其失去信心。因而他不可能让《雪国》中的驹子得到她所向往的幸福生活。可以说 ,《雪国》中的驹子的悲剧是有其必然性的 ,体现了日本文学的传统特点 :余情美  相似文献   

18.
在戴望舒的诗歌里可以看见由于他所处的时代的变革和生活体验的不同所产生的诗风的变化。本文从他的诗作生涯分为初、中、后三个时期 ,而论及各时期的特点 ,指出 :戴望舒是不断地向往理想境界的歌者。  相似文献   

19.
郭本荣  王珂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99-102,108
戴望舒翻译诗歌的数量远远超过他创作诗歌的数量,这取决于历史处境与他的文化选择。他在现代新诗史上的位置不仅仅在于他开创的新诗风,也在于他通过译诗为汉语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语言质地和迥异的想象空间。戴望舒诗歌翻译也展现了其文学与文化重构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30年代的诗坛,戴望舒无疑是位领军式人物,他极力倡导现代诗,实验现代主义诗歌,一大批青年紧随其后,形成继郭沫若之后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第二个高峰。诗人一生,虽只留下90多首诗,诗作数量不多,但其间的投影却是五彩斑斓的,远非一个现代派所能囊括,这也就给戴望舒的研究者带来一定的难度,如何准确地把握戴望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