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朱光潜先生的主客观统一说美学理论,其思维方式是实证、经验和分析的,与20世纪西方哲学思维方式有内在的相通,这与他后期试图建构以西方19世纪思辨哲学为基础的美学理论,造成一种思维和观念上的内在矛盾.这种思辨哲学的形而上特征,也是当代中国“实践美学”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2.
钱念孙 《学术界》2005,24(3):273-285
朱光潜1949年以后放弃唯心主义美学观念,转向接受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美学。这一重大学术转向既有外界环境压力的客观作用,又有他解决自身学术矛盾的内在需求。朱光潜在接受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过程中,以自己的深厚学养和学术勇气,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克服左倾思潮和教条主义,深化哲学义理和人道精神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崇尚科学的、经验的和自下而上的实证性分析,关注人的感性之维,充分体现了经验主义美学对朱光潜心理美学研究的影响,内在地体现了朱光潜对"科学性"的重视。其心理美学研究以人生价值实现为依托,深入具体现实,体现了审美与人生的有机联系。而以生命价值关怀为根本,广泛吸取中西不同文化精髓和思想观念,则体现了朱光潜"兼收并蓄"开放的学术胸襟。  相似文献   

4.
李圣传 《云梦学刊》2012,33(3):27-29
长期致力于百年学术史案研究的著名学者夏中义最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新著一《朱光潜美学十辩》。作为学术史案研究的最新成果,该书以朱光潜为个案,通过这位学贯中西、横跨两个时期(民国与共和国)的美学老人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学术变迁,在细深的“学术一思想”资源的挖掘与建构中.既展现出了一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更为我们谱写了一首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进行曲。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7,(7):86-90
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的一些美学观点遭到激烈的批判。这些观点包括:美学的哲学基础不仅仅是反映论,还要加上历史唯物主义;艺术和科学的区别不仅在反映现实的形式方面,而且在反映现实的内容方面;艺术的本质在于审美反映。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观点不仅是正确的,而且仍有鲜活的生命力,充分显示了朱光潜某些美学理论的原创性和前沿性。  相似文献   

6.
朱光潜美学基本不是艺术哲学。将艺术经验放大为历史哲学目的论的冲动贯彻了朱光潜终生,并由此形成了朱氏美学的理性主义风格。以译介马克思巴黎手稿与维柯《新科学》为中心的晚年工作,成为朱光潜人道主义美学的历史哲学目的论的最高阐释。朱光潜的人道主义美学构成当代中国重建人文主义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哲学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和人类学本体论美学是李泽厚对自己美学理论学术特征的准确概括。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是 2 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的最高成就之一 ,同时也典型体现了其固有的学术局限。它对 2 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 ,是中国当代美学从传统哲学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型的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8.
自西方美学理论体系和知识谱系输入中国以来,美学就开启了其中国化历程。吕澂从“美的要求”出发,倡导建构一种“全体的美学”,为美学中国化定了基调。然而,“五四”反传统的时代文化心理和东西方在形而上学上的分歧,阻碍了其与中国传统哲学及审美经验的融通与结合,美学中国化一度陷入了困境。直到朱光潜“情思融会”说的提出和朱鲁之间“静穆美”之争的发生,美学在经历了从美学观念的接受到辩证思维的引进、再到与本土形而上学的接轨三个阶段后,才初步完成其中国化历程,并走上了理论阐释与创作的艺术展示交叉整合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后实践论美学”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论美学作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留下的重要成果,它的主要贡献是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视美为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自然与人的一种关系属性,从而突破了传统的客观论美学和主观论美学的思想局限,为美学研究找到了一个科学的理论根基。新时期以来所出现的后实践论美学的各种理论主张,不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理论对于美学研究的指导意义,就是试图对之进行改造,来否定美的客观性、社会性,并借此来否定美的哲学,进而把美学归结为只是一个审美经验论和审美心理学的问题。就观念和方法来看,这都不是对美学研究的推进,而是向传统主观论美学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7,(7):91-97
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时期,蒋孔阳提出"美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生成"的美学思想。这个思想既与朱光潜"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一致,也与李泽厚一样,试图从实践角度揭示美的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蒋孔阳在大讨论时期已经运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理论来建立自己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并在其中强调美是人的自由的活动,认为美是在主体与客体循环中生成的。他的美学思想具有活动论美学的性质,已经突破了抽象的形而上学路径,孕育着生成论美学的萌芽。  相似文献   

11.
朱光潜是本土学术界唯一一位将毕生献给了中国美学的尊者,其在审美心理学、艺术哲学、美学史等论域都有创造性建树。贯穿这些成果的一个核心问题,便是如何面对西学既“照着说”,又“接着说”。朱光潜的做法是,“照着说”力求吃透原理,近乎“代言”,排除创造;“接着说”则攀上先哲肩头,看得更远、更深、更细,近乎“立言”,颇具创造性与创化性。在《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两部著作中,朱光潜一些重要美学范畴如秀美、崇高、心理距离、直觉说的阐述都印证了上述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蒋孔阳美学思想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孔阳先生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基础上,运用综合比较的方法,以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逻辑起点,所建立起来的融汇中西、贯串古今、囊括史论的“审美关系论美学”,在美的本质、美学规律、美感特征、审美范畴、中西艺术等一系列问题上完成了卓越的理论建树,显示出开阔的理论视野和巨大的学术包容能力,对总结20世纪、面向21世纪的中国美学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西方美学中,美国著名美学家托马斯·门罗所倡导的新自然主义美学,可谓独树一帜,应引起我们特别的关注。门罗自称他的美学是“广义的实验美学”,坚持走一条“中间道路”——既有别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哲学思辨的美学,也不同于费希纳开创的“自下而上”的心理实验的美学的道路,并认定走“中间道路”,才是当今美学研究的真正科学的态度,会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门罗的美学观念,尽管如一些同志所分析的那样,也不能算是  相似文献   

14.
不少同志认为: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曾发生过大的转变,以五十年代的美学讨论为分水岭,将他的美学思想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基本上是主观唯心论的美学观;后期,特别是“文革”之后,他的美学思想才发生质的变化,成为唯物论的、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 笔者认为,朱先生的美学思想诚然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但是,这两个时期的美学思想是基本一致的,并没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前期朱光潜,在对西方美学思想进行扬弃的基础上,形成“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的美学观,后期朱光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文艺美学思想,进行更加深刻的美学沉思,提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这个新的命题,标志着他的美学观实现了由朴素唯物主义走向辩证唯物主义的进步。也就是说,朱光潜前后期美学思想的哲学属性是一致的,都属唯物主义一家。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  在中国 ,朱光潜可以说是最早介绍黑格尔并对其研究有成果的学者之一。从他 1 92 9年7月写《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理》到 70年代末译完黑格尔《美学》 ,前后达半个世纪之久。他自己多次讲过 :西方美学著作虽是汗牛充栋 ,但真正有科学价值且影响深广的也只有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黑格尔的《美学》。对于朱先生这样一个十分肯定的判断居然并未引起学界的注意 ,学者们很少在朱光潜美学和黑格尔思想关系上费笔墨 ,他们宁愿谈克罗齐、尼采、维柯对朱光潜美学的影响。这种奇怪现象究其原因 ,恐怕还是朱光潜直接以黑格尔原典为对象的研…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因深受列宁“观念,即真理”、“唯批”及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等思想的影响,吕荧在客观的“真”与感性的“美”的探索中发生了游移与误置.“知识话语”的求真理想与“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要求之间的纠葛,加上学科定位上将价值论的美学视为认识论的错位,不但使其“美的本质”之寻思在“主观”、“观念”与“客观”、“唯物”的逻辑推进中来回拉锯、左右摇摆,更显露其美学思想难于自圆的内在学理矛盾:其一,吕荧“主观观念论”表面与蔡仪“客观典型论”针锋相对,却因共同谨守哲学认识论,因而在“客观”与“唯物”的美学实质上殊途同归;其二,“观念意识”本属“主观论”范畴,与朱光潜“物乙说”相似,吕荧却硬要为自己贴上“唯物主义”标签,并在“存在决定意识”的理论反击上对朱光潜施以“唯心主义”的打击,实可谓同室操戈;其三,吕荧与高尔泰表面结成“主观派”同盟,但在思维方法与美感路径上却截然相反,其暗含的美学思想也貌合神离.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后,环境美学而非生态美学成为西方美学的生长点,并非是生态美学较之环境美学先天处于劣势,而是受西方哲学、美学传统影响以及当时对生态的理解不充分所致.利奥波德开创的生态美学传统在环境美学中得到延续,环境美学的理论现状表明生态维度乃是其最重要的理论维度.受生态哲学、过程哲学以及非西方语境下的各种生态理论资源的影响,环境美学将会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维度的关注,同时也为当代生态美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现代美学的发展离不开试验与实证方法,实践美学也不例外。西方实验美学的三种理论模式与中国古典美学、中国当代美学的主要观点密切相关并相互对应:心理动力学模式—中国古代的“心动说”—高尔泰的主观论美学;行为主义的S→R模式—中国古代的“物动说”—蔡仪的客观论;完形心理学的“异质同构”模式—中国古代的“心物交融说”—朱光潜的主客观统一论。在此复杂的理论博弈中,实践美学不仅用“实践一元论”解决了哲学美学中长期以来纠缠不清的心物关系问题,而且用历史和逻辑、共时与历时相统一的方法将试验心理学与审美人类学结合起来,从而使自身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实证基础上。当前有必要重提实践美学的实证方法,以抵制美学玄学化的倾向,并对种种美学神秘主义观点进行祛魅。  相似文献   

19.
朱光潜的为学为人是统一的。在精神上的"出世"和"入世"之间,他很好地把中西方美学素材熔铸成一个包罗万象谨严的思想体系。他提出的美既不在心,也不在物,而是心物媾合结果的命题包含着现代哲学美学反形而上的意蕴。他是把美学定位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间的。朱光潜美学的现代价值还体现在他的"根"是立在中国本土文化上的,"人生艺术化"即是这一价值取向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新古典主义”是对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审美观念上的描述。本时期中国美学经历过初创、复兴和转型三个历史阶段。哲学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西化美学是本时期中国美学最显著的学术特征。从审美观念和学术研究方法两个层面认真总结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的理论成果与历史经验是新世纪中国美学有所建树的学术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