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一大特点就是毗邻的国家多,且地区农业产业比较突出。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相对友好的近邻正是欧美等西方国家渗透和拉拢的目标,如何在竞争和发展中处理好与这些友好国家的关系,正是我国尤其是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值得关注的。本文将结合当前国际发展态势,根据西南地区周边国家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特点,以农业和粮食合作为切入点,在促进边疆地区发展的同时,顺势巩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跨越老挝、泰国边界线而居的民族可以分为"跨居民族"和"跨境民族"两类,跨境民族的形成模式有"边界模式"和"迁移模式".自1926年老挝、泰国的边界线划定之后,两国的跨境民族长期以来都利用正常通道和非正常通道以政党活动、通商、通婚、务工、访学等方式保持着密切的来往,其跨境行为的特点表现为民族跨境迁移以从老挝向泰国的移动为多,同国家安全联系紧密,与当前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西部的民族地区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和西部大开发多重发展机遇,积极构建在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4.
目前桂台农业旅游合作存在层面单一、没有可持续性和协调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桂台农业旅游合作的根本途径是将具有显著比较优势差异的资源要素进行整合,以提高配置效率,取得双赢的效果.近年来桂台农业旅游合作的实践表明:建立能促进资源要素直接流动与整合的模式是两岸农业合作的理性选择;构建互补的旅游产品群、联合塑造区域旅游形象、联合开拓旅游市场是促进桂台农业旅游合作,创新区域竞争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西南民族地区民间经济组织发展迅速,它在市场、技术、资金、特色农业产业化、行业管理、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极大地促进了这一民族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但民间经济组织存在的发展缓慢、职能单一、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特色农业的发展.因此,完善和促进民间经济组织是发展西南民族地区特色农业的必需.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扶贫政策支持下,民族地区农业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卓有成效。本文旨在探讨民族地区农业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与销售、农产品国内大市场开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等的作用及对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做好民族地区农业支柱产业的选择,是发展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和必然选择.分析农业支柱产业对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的作用,指出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要立足本地的责源优势,充分利用包括西部大开发在内的各种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大力发展符合本地的农业支柱产业,推动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蒙自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东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云南建县最早的24个千年古县之一,国土面积2228平方公里,辖7镇4乡。共有汉、彝、苗、壮、回等19个民族,总人口39.08万人.地理优势为它带来了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越“两廊一圈”建设、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西南六省区市合作、红河州新州府和滇南中心城市建设等一系列千载难逢的重要发展机遇。蒙自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蒙自县资源丰富、区位突出、机遇良好,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首先,蒙自拥有优越的气候、…  相似文献   

9.
物流供应链与农业产业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正>加入WTO与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不期而遇,构成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实环境:一方面我国农产品从以供求数量矛盾为主转变成以供求质量矛盾和供求品种矛盾为主,从农业资源不足转变成农业资源不足与农产品市场需求不足并存,它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阶段;另一方面,加入WTO后发达国家农产品进入我国市场,促进农产品贸易全球一体化和农产品市场  相似文献   

10.
自1992年提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特点:多层次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多样化的合作机制、循序化的合作进程、多管齐下的合作手段等,成为东南亚乃至世界次区域合作的成功典范。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成功的经验启示我们,在今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过程中应树立区域公共管理的理念、建立多层次、网络状的区域协调体系、建立多样化的合作机制与手段并注重合作进程的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1.
美国苗族“Hmoob”人,仍然保存着自己的语言. “Hmoob”人的语言属于苗语西部方言的一种次方言,其中某些词汇可能源于古代汉语.“Hmoob”人现今仍然在使用的几个词汇如“Hmoob”“Mab”和“Suav”能够清晰地反映出“Hmoob”人群体的自我认同与族群分野建构的历史过程.在建构自我认同与族群分野系统的过程中, “Hmoob”人的族际关系观念受到其历史迁徙过程与华夏民族观的影响,但文化自觉因素在其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 “Mab”一词与其衍生词汇在美国“Hmoob”人群体的当代自我认同与族际分野中仍然存在,但已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2.
刘戈 《民族研究》2005,(6):69-72
在山田信夫刊布的回鹘文买卖契约中,有一个词出现过六次,它的转写字有三种"yägän"、"ygän"、"yigän",均译作"甥".他还把yägän taγay释为"甥舅".其他学者也有类似的解释.但是,笔者认为yägän的汉译应该是"嫂子"或"婶子",yägän-im taγayam的汉译应该是"我嫂(婶)子、我叔(舅)".这个词组多出现在违约赔偿的句子里,即发生了违约现象,当事人的兄弟、子女、嫂(婶)子、叔(舅)都要承当后果.这个现象反映出在古代吐鲁番的普通家庭里,作为妇女的嫂子或婶子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的.  相似文献   

13.
关于元丞相桑哥的族属问题,学界多有讨论,藏学家毕达克、仁庆扎西皆认为其是来自于“噶玛洛”部的藏族人,但并未对“噶玛洛”出现时间及活动区域进行详细说明.本文即以两位学者文章中所引资料为线索展开论述,进而推测“噶玛洛”人应出现在唐德宗时期,他们最初因吐蕃与回鹘的北庭之争而被赞普派去驻守于北庭,之后部分人可能逐步迁移至古“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一带,蒙元史料中的“渡黎吐蕃”、“不里吐蕃”、“波斯离”可能正是这批人因居住在“蒲类海”附近而获得的另一名称.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examined racial–ethnic minority and white identified participants’ perceptions of racial microaggressions in four video scenarios involving a white professor and a black student. Participants (N = 261)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observe a one of the four video conditions. The video involved an interaction with no microaggression, a very ambiguous microaggression, an ambiguous microaggression, or an overt microaggression. Participants rated their observations of (a) negative emotions toward the committer (white professor) and receiver (black student) of the microaggression, (b) positive emotions toward the committer and receiver of the microaggression, (c) perceptions on the degree of biasedness of committer, and (d) degree of positive perceptions of the committer. Analysis compared ratings of two groups, including racial–ethnic minority and white observers. We foun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vert condition and other three conditions on negative emotions, positive emotions, and attributions of the professor (i.e., cultural biasedness and positive perceptions). However,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o microaggression, very ambiguous, and ambiguous condition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racial–ethnic minority and white participants’ ratings were detected. Implications for training, practice, and future research are offered in our discussion.  相似文献   

15.
16.
Youth in out-of-home care confront numerous disruptions in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environments, but how they experience such disruptions and their perception of these changes as losses has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i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Furthermore, the increased use of kinship foster care raises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effect of such placements on children’s experience of loss. Due to the overrepresentation of African American children in both the child welfare system and in kinship placements, race is a central variable in understanding the kinship care context and how it impacts loss. Using interview data from 18 Afr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 in kinship and non-kinship placements, qualitative findings are presented regarding differences in relational and locational disruptions and in perceptions of those disruptions. Compared to non-kinship participants, adolescents in kinship placements experienced fewer disruptions in relationships and location and also experienced the restoration of losses as well as outright relational gains in entering their relative placements.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practice, and research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刘戈 《民族研究》2001,(2):78-85
日本学者山田信夫先生认为,回鹘文买卖文书收付款语中的"bir agsüksüz"(一个不少)沿袭自敦煌汉文文书中的"一无悬欠".本文通过考证认为,不仅"bir agsüksüz"一个短语,而且它所在的整个句子的内容结构、语法与汉文同类文书中的有关句子都相似.它反映的是13-14世纪汉文买卖文书的格式和套语.汉文契约文书的格式、套语的演变和发展历史悠久,曾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边疆”的本质属性涉及人口及其密度,也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从“边疆”的人类社会属性上讲,社会安全程度和经济发展程度则是衡量边疆特性的基本维度.根据边疆社会属性的两大维度——安全与发展程度的高低,通过2×2矩阵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纯粹型、控制型、相对型和中心型.在此基础上,总结抽象出边疆治理的基本路径:安全优先模式、发展导向模式、“钟摆”模式和安全发展并重模式.  相似文献   

19.
“区域研究”是近年来中国人类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将“区域研究”这一研究术语”问题化”,回顾现有研究中的问题,探讨其可能的发展方向,可推进人类学生产出对身处时代的深刻洞见.“区域研究”的主流范式注重挖掘地方特殊性,而要走出因缺乏足够的跨学科意识而导致“内卷化”的局面,或可借镜对抗全球宰制力量的世界体系理论、重人本主义关怀的区域史以及注重反思话语的东亚/亚洲论述;与此同时,重温费孝通晚年灵活的思路转换过程,将对超越区域研究“地缘化”的思维惯性有所启发;而将区域作为一个研究范畴去思考,并关注流动与情感这两个有突破潜力的面向,或对推进“多声道”的区域研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