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舅权又叫舅父权(即母系家庭中母亲的兄或弟在家庭中的权利)。舅权一词,在研究原始社会的著作中屡见不鲜,俄文有авункулат,英文有Avunculate,但这些研究只限于舅权在家族、家庭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探讨,而忽略了舅权的性质和它的产生、发展、消亡问题的研究,以及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探讨舅权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对舅权问题的探讨是研究原始社会社会形态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试从民族学和民俗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初浅的看法,以期引起学者对这一专题的研究。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舅权制研究     
在民族学的调查和研究中,经常会涉及到舅权问题,这也是史前史研究所要回答的问题。认真研究舅权的起源、性质和作用,对了解母系制下男子的地位、其后的演变,以及对认识氏族制度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因此,不少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其中很多观点给人以启发。现在摆出我们的看法,求教于同志们。一、舅权与父权舅权与父权,这是本文所要涉及的两个  相似文献   

3.
三岩戈巴父系社会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川藏交界的金沙江畔,即西藏贡觉县三岩区,四川白玉且南部和巴塘县北部,生活着一群原始部落,藏族史学界称之为“三岩戈巴父系社会。”1997年徒步长江考察队见到三岩戈巴父系社会后,随队记者和作社、税晓活对此作了报道,并匆忙断言戈巴父系部落是藏族中世纪阿里王朝的后裔。为此,笔者特撰此文,向广大读者介绍三岩戈巴父系社会的真实情况,以正视听。一、三岩戈巴的历史渊源戈巴(萄7、”)亦称“帕错”(、’畜),意译为父系集团或骨系。是藏族社会从母系制向父系社会过渡的产物。关于三岩戈巴的文字记载,目前只看到清末刘赞廷著…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纳西母系亲属制与易洛魁亲属制的比较研究》一文中,曾经论述了母系氏族的早、中期结构。现在我们从纳西族的家庭结构入手,进一步探索母系氏族繁荣期的变化。 过去,我们在编写纳西族调查报告或有关论文时,将该族的家庭分为母系家庭、双系家庭和父系家庭三种。后来在研究中发现,这种划分有遗漏之处,同时与氏族发展为家庭的历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宁蒗县永宁地区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堪称是婚姻、家庭发展史的活化石。对永宁纳西族所进行的调查研究是我国民族学的重大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中,对永宁纳西族亲属制度的研究也收获颇丰。1980年8月,严汝娴、宋兆林先生发表了《纳西母系亲属制与易洛魁亲属制的比较研究》(载《民族研究》1980年第2期,以下简称《比较》)。  相似文献   

6.
蒙古族萨满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等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为人类早期社会一种自然的宗教形态;在藏传佛教传人前,萨满教信仰在蒙古各部落中长期流行,是融合该民族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多种信仰的产物;蒙古族萨满教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该民族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并以传统风俗习惯形式积淀下来.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原始社会中曾普遍实行过母系母权氏族组织.后来由于生产力发展,男子在生产中逐渐占了优势,于是,引起了社会组织的变化.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母系氏族制逐步发展为父系氏族制.从母系制向父系制转变的关键在于实现男方居住. 妇女出嫁男家,这对于妇女及其家族来说,是很大的打击,这与招夫入赘相比,妇女的自由大大减少.由主宰别人的地位降落到受人主宰的地位,她们当然是不会甘心情愿的.而  相似文献   

8.
早在二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就在《天问》里提出疑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阴阳参合,何本何化?”人类社会是如何产生的?天地乾坤,男子、妇女又是从哪儿来的?这些问题各国都曾长期探索。回答虽各式各样,但基本主张不外两种:一为上帝造人说,二为从猿到人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对于上帝造人说,如分西方严谨的学者也持否定态度,只是有的不承认母系氏族曾先于父系氏族存在过,有的不承认多数民族经历过母系氏族的发展阶段。在我国,亦有学者持类似态度笔者在《关于母系氏族公社之探讨》一方中,运用国内外民族学资料,阐明多数民族在历史上确曾经过由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递变,同时也有一些民族碰未经历过母系氏  相似文献   

9.
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包括父系称谓、母系称谓、姻系称谓和类亲属称谓四种。由于中俄两国民族语言和文化习俗的不同,两国称谓习惯特别是亲属称谓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宗族与非宗族、血亲与姻亲、长幼与辈分、父系与母系亲属称谓详略、派生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父系家庭公社,是伴随着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转变而产生的一种家庭形态。这种家庭曾普遍存在于各民族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在原始社会史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地位。父系家庭公社是什么样的组织,它的由来和发展变化如何。这将是本文试图要探讨的问题。一父系家庭公社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野蛮时代高级阶段上。它是古代社会中最后的,也是规模最小的血缘集团。由于历史的原因,迄至解放时我国有不少民族尚保留着父系家庭公社形态或其残余,为研究探讨这种社会形态提供了生动丰富的材料。独龙族是其中  相似文献   

11.
壮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时间上延续了600多年,空间上覆盖了壮族历史上的主要分布区域,壮族土司制度的众多因子已转化成当代壮族的重要文化元素.因此,壮族土司制度是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土司制度研究成果是壮学建立的重要基石.壮族土司制度研究还可以在土司相关专题、土司文化遗产、与国内及东南亚邻国的比较等方面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2.
贺州地处萌渚岭中段、 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地带,这里世居着壮、 汉、 瑶、 苗等族群.这些语言族群长期以来与汉语方言族群毗邻,随着经济、 文化的交往,语言接触互动成为必然.区域族群语言互动的原动力来自彼此的多层次需要,其差异根源在于族群文化内在的认知结构及文化语法.这种差异表征在语言上为语言符号的非对应性,族际互动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互动的形式通常有语言互用、 词语互借、 语法互适,不管何种形式,都必须建立在语言族群个体或群体认同的基础上.语言的彼此认同互动,有利于语言和族际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13.
红水河源自云贵高原,所流经的广大岩溶区域,环境脆弱而敏感.清代前期,随着大量人口迁入这一地区,与当地的壮、彝、布依等民族杂居,从事农业与矿业开发活动,致使这一区域森林面积不断减少,上游地区的红土流失现象加剧,致使河水含沙量急剧增加,这是红水河名称得来的外在原因.  相似文献   

14.
过山瑶是对瑶族的又一称谓(或为别称),它浓缩了瑶族先民千百年来漂洋渡海、翻山越岭、过山吃山的历史进程,形象反映了瑶族历史生活画面的社会学意义.瑶族人民在过山吃山的历程中,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生存智慧,主要包括:以盘瓠神话为发端,创造盘王文化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借用封建王朝名义,创作《过山榜》以维护本民族利益;从北往南迁徙,过山吃山种山以实现民族大转移.盘王精神永远激励着瑶族儿女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一步一步地走向辉煌的明天.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战略是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历史性机遇.民族地区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具有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必要性和历史、区位、资源、人文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民族地区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具有9种模式和3个层次,而风险主要表现在边境安全、跨境犯罪、民族宗教及生态保护等方面.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和枢纽地区,如何发挥优势、规避风险,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是当前民族地区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广西中越边境沿线有防城港、宁明等八个县(区、市),除了东兴市,其余7个县区都是壮族聚居区,历史上盛行壮族歌圩风俗.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传统文化功能丧失,壮族歌圩面临着歌师歌手后继乏人、歌圩听众不断流失、传统歌圩点风光不再的窘境.运用文化恢复、文化重建理论方法,实现壮族传统歌圩的恢复和重建,对于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中越边境民族文化交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壮学是以壮族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壮学研究范畴性质决定了壮族民间宗教信仰研究不可或缺,壮族民间宗教信仰是壮民族的文化之根,壮族宗教信仰研究成果与壮学学科建设发展同步,继续深化壮族民间宗教信仰研究对壮学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骆越国雄踞于南越国的西南部.南越国对骆越国的统治是松散的,骆越国有较强的独立性,骆越国是南越国的国中之国.南越国推行“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汉人入乡随俗,鼓励汉越通婚,对越俗革陋鼎新,吸收越人参政,允许越人自治,融洽了民族关系.骆越国在先秦时期呈现明显的骆越文化特征,但在南越国时期,由于汉越文化涵化,汉文化元素增多.  相似文献   

19.
自治州作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实践形式,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自治立法权.随着《立法法》的修改,自治州将获得类似于地级市的地方立法权.当前自治立法权因为内容模糊、权限不明、程序不清等原因导致立法质量不高且立法效率低下,在实施中遇到重重困难;地方立法权则具有内容明确、操作灵活、权限具体等优势,稍有不慎将会影响自治立法权的顺利实施.自治州地方立法权相对于自治立法权是一把双刃剑,有必要厘清自治立法权和地方立法权本质上的差别,使二者在各自的范围内独立行使互不干扰.另外,还要从总体上规划自治立法权的实施条件,明确上级机关与自治机关的权限,完善自治立法权行使的各项具体制度,使自治州在享有地方立法权的同时,促进自治立法权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20.
以往针对岭南地区汉瑶关系影响的研究侧重于中央一地方的视角或批判“古代国家民族政策”.以明朝万历时期的罗旁起义为例,论述了从明初到明中期,两广边界的族群关系经历了从稳定到对立的过程,这既与汉瑶双方突破了各自设置的“边界”紧密关联,也是明中期全国性的流民危机对岭南地区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