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族际通婚是研究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反映了不同民族成员之间时异文化的认同和接受,而且客观上反映了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是我国民族政策合理有效运行的有力证明.文章通过对四个具有典型族际通婚特征的移民村落的考察,在分析当地族际通婚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大规模族际通婚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2.
族际通婚是衡量民族关系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民族关系的深层次状况,是研究民族关系的重要切入点之一。本文以桃源枫树回维村为例,回顾了湖南维吾尔族不同历史时期族际通婚的状况,分析了族际通婚对当地民族关系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马富英  依乌  维色阿甲 《民族学刊》2020,11(5):36-42, 135-136
调查研究发现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踏卡乡藏彝族际通婚普遍,族际婚姻稳定。在族际通婚中,藏彝民族形成了强烈稳固的族内文化认同,和谐包容的族际文化认同以及清晰明确的中华文化认同。族际通婚的本质是文化认同,它在族内文化认同和族际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促进了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4.
刘琳  郎维伟 《民族学刊》2020,11(3):98-107, 143-144
历史上川滇黔交界区域苗、彝、回、汉等民族之间不通婚的情况在方志中有所记载,现当代的一些调查资料也反映出这一事实。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族际交往日益频繁,当地各民族之间逐渐开始通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族际通婚现象日益普遍,数量比例呈增长趋势,通婚半径也不断扩大。当地苗族、彝族、回族的族际通婚对象以汉族为主,且存在着民族、地区、性别等差异。从“族内婚”到大规模的“族际婚”,民族政策、外部环境、文化趋同等客观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民族心理这一主观因素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岭南瑶族的族内婚习俗由来已久。直至民国时期,广西大瑶山的某些瑶族族系依然用"鸡不拢鸭"的俗语来表达他们对族际通婚的态度,并通过"石牌制度"将族际通婚禁忌加以制度化。但近年来抽样调查数据和民政部门的统计数据却表明,大瑶山各民族之间的通婚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本文根据对问卷数据、深入访谈资料和相关文献的分析,认为民族平等政策的实施、各民族之间社会经济地位差距的缩小是导致广西大瑶山瑶族的婚姻观念嬗变以及族际通婚现象不断增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从族际通婚这一视角来分析海晏县蒙藏民族当前的族际关系演变情况,可以看出海晏县蒙藏民族通婚自90年代以后日益增多,蒙藏群众对族际婚姻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从海晏县蒙藏民族族际通婚的现状及蒙藏通婚关系和谐发展的原因着手,就蒙藏族际通婚对蒙藏民族关系的影响进行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和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新疆民族关系和谐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此,有必要对当前新疆民族关系现状加以分析、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本文通过对新疆6县市入户调查问卷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新疆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已取得重大成就:当前各民族族际交往意愿较强,本地居民与流入人口相互包容,民族身份平等程度较高,各族众的中华民族意识认同与对本民族意识认同协调,各族居民对过去民族关系的态度较为满意.同时,各民族之间也存在缺乏共同语言媒介、宗教信仰差异显著、族际通婚意愿低等问题,当前民族关系不容乐观.正确审视民族关系问题,需要结合民族之间接触率、文化融合程度和结构整合状况加以分析.本文基于以上结论分析提出有关促进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族际通婚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新疆地方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族际通婚的态度有所不同。新中国成立以后,族际通婚政策经历了一个由限制到禁止再到慎重考虑,由以整体利益为先到以个人感情为主的变化过程。政策的制定体现出政府对民族关系的特殊重视。  相似文献   

9.
人类学语境下的族际通婚与族群认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族际通婚研究是人类学、社会学有关群体关系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核心专题.族群认同意为族群身份的确认.从族群认同与互动方面去考察族际通婚则既体现了人类学对婚姻的关注,也表达了人类学对婚姻中的人的关怀.本研究旨在人类学的语境下从族群认同的角度对族际通婚研究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0.
苏联成立后 ,俄罗斯人和其他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有了较大发展 ,并且具有非本土俄罗斯人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比本土多、俄罗斯族女性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比男性多、族际婚姻的稳固性程度不高、混合家庭的后代一般选择俄罗斯族为其族属等主要特点。俄罗斯人的族际婚姻不仅扩大了俄罗斯民族语言和文化在其他民族中的传播 ,也促进了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