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的背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论述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实施的基本战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推进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民族地区的必然选择;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使民族地区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为此必须:一、深化改革,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二、调整经营结构,发展优势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民族地区科技进步;四、加强科学管理,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外贸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转变二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外贸结构成长与经济增长转型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的转变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就会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换,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最终又会使比较优势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促进外贸结构优化,外贸竞争力增强。同时,质量型或内涵型经济增长方式将提高外贸水平与层次,增强外贸国际竞争力,优化外贸结构。反过来,外贸结构的变化又将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外贸结构转型带来贸易利益并增加实际国民收入总量,贸易利益诱发生产的专业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我国国民经济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成长阶段,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刻不容缓。然而,目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面临经济集约化程度低、经济增长中科技含量低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等多重障碍。加快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实施“科技兴国”战略是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5.
促进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改革进程和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加快的新形势下的客观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尽快改变片面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较快上升。本文依据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观念、推进乡镇集体企业的改制、实施科技兴企发展战略、加大调整和优化乡镇企业经济结构力度、强化科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阐述了这诸多方面与乡镇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联系及如何加快我区乡镇企业由粗放型经营方式向集约型经营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质是提高生产要素的素质和效率 ,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需要经济体制的转变相配合。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紧迫性 ,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 ,也是我国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针对当前突出的问题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措施是 ,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发展经济 ,加快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的深度市场化改革 ,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密不可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调整经济结构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今后5年,我省应以调整经济结构为战略重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8.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外贸增长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但不是贸易强国原因就在于外贸增长方式属于外延式粗放型.即外贸增长以教量扩张、劳动密集和低价格取胜。全球金融危机改变了世界经济形势.也让我们更清楚地意识到转变中国外贸增长方式刻不容缓。我国新的外贸增长方式应该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建立自主品牌。科技兴贸,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使贸易市场向多元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速低效的经济增长严重损害了可持续增长的物质基础。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企稳回升,然而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是最终战胜危机和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后危机时代,我国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采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机制、新办法。同时,将保增长、扩内需与调结构有效结合起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