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都市应该是大城市,它体现为规模,也体现为一种有别于普通城市的气概。在当代生活中都市成为时代风尚的引领者,对当代社会的描写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描写都市来把握时代脉动的。当代文学的都市描写,涉及作者、批评家和读者对于都市的基本感受,其中包括都市想象。都市想象有都市人对于所在都市的自我定位,也涉及外人对于都市的感受,这些主观内容有感官的客观感受,也有他们基于某些观念而得来的对于都市社会的理解和进一步的基本看法。即使生活在都市,也有都市想象对于自身生活的定位,生活在都市的人的生活状态,不是由都市的物质环境来环绕,也不止由它的文化和社会来框定,而是由当事人所处的想象框架来划定的。  相似文献   

2.
赵鹏 《社会科学家》2012,(6):122-125
1920-1930年代的上海是20世纪中国最具现代性的都市,工商业的繁荣、文化出版业的兴盛和现代都市生活方式的盛行建构起了属于上海自己的海派都市文化语境。这里既是充满声色刺激的乐土,也是病态颓废的本源。审美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和生活方式,融入到文学、电影、绘画、广告等各种艺术形式中,上海唯美主义思潮就在这种追求颓废与享乐的都市文化氛围中发生。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上海现代工商经济的发展深刻的影响了文学审美方式的转变.以戴望舒、施蛰存、徐迟、艾青、路易士、金克木、玲君、陈江帆等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用敏感和触角捕捉都市的新感觉,以全新的形式描写都市的新景观,他们式赞美都市的机械文明,或描写都市的日常生活,或表现都市人的精神面貌,在开放多元的现代生活和都市文化中传出复杂的"现代情绪".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都市,作为现代化成果的集中体现,开始成为众多文学样式表现的对象。作为综合艺术形式的话剧,也将都市作为自己的审美对象,话剧舞台上出现了大量以都市为视角,展示都市生活和都市人生存状态的都市话剧。本文将从都市话剧的界定入手,分析其在90年代产生的原因,总结其创作内容上所采取的策略和艺术上的审美追求并对都市话剧在90年代的生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都市文化批评是以都市生活方式及其文化要素为批评对象,关注都市社会中人的现实存在、生活方式等,目的是使都市人在都市环境中将自身再生产为真正的人.审美批评是从形式角度对感性审美对象进行的批评,作为一种对都市文学艺术以及都市人的想象力活动进行批评的方法和原则,审美批评对建构都市人的想象力进而提升都市文学艺术生产能力,都显现出独特功能和作用.社会批评是对人和社会进行伦理和道德的批评,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批评方法和原则,它对理解、分析、批判当代都市文化和都市社会关系,并建构都市社会中的伦理秩序和道德纲常,都带有根本性的导向作用.消费文化的悄然兴起已是不争的事实,对它的甄别和批判,帮助都市人超越感性物欲的都市生活表象,以获得思想的理性能力,是都市文化批评需要开展的严肃工作.  相似文献   

6.
1930年代既是上海经济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现代派文学的繁荣发展阶段。由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戴望舒、杜衡、叶灵凤等组成的现代派群体在半殖民地的都市文化语境中,热衷于现代都市生活,执着于先锋艺术追求。在他们的文学想象中,都市摩登女性具有鲜明的西方文化表征,男性主人公则大多仍背负着东方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徘徊于现代都市,从而标识了创作主体文化身份的复杂性及其在东西文化冲突中的尴尬与焦虑。  相似文献   

7.
天津城市的变化不仅催生了新的关于城市的文学,而且也形成了通俗小说与新文学一起发展的态势。前者描述了乡土文化与传统城市的败落,后者则以现代知识分子的视角揭示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景象。尽管二者有着雅俗之别,但它们共同建构了反对都市现代性的美学现代性,并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都市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都市的诞生催生了都市文学的发展.台湾文坛的都市文学主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不断为人演绎.台北的都市文学形象及其复杂的城市发展进程,为都市文学研究者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考来源.在这被现代文明解构复又重构的都市世界中,台北的异面呈现和主体重建,在台湾著名作家朱天文、朱天心姐妹的笔下,伴随着对现代物质的描写和古旧记忆的探寻,直面历史地理学的当下焦虑与选择.  相似文献   

9.
哈尔滨和上海一样是20世纪初中国仅有的几个现代都市之一,并创造了先进的工业文明和丰富的都市文化.由此产生的哈尔滨都市文学走过了它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在一定时期内其文学成就堪比"海派".  相似文献   

10.
谢晓霞 《云梦学刊》2007,28(6):100-103
都市不仅是一种社会形态,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形态。作为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的都市既是文学的重要生成场域又是文学的传播途径和消费场所。文学中的都市,作为一种想象和叙述的存在,则直接参与着民众的都市文化认同和都市文化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都市文明与女性文学关系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尤 《江西社会科学》2007,4(7):100-104
都市作为一种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为女性的解放与发展提供了空间、创造了条件。都市舞台中旋转的女性文学,不仅表现了女性阅读都市的意识和立场,而且通过写作进一步塑造和想象了都市的现状与个性。都市作为现代最大的文化符号,其欲望化空间为女性欲望在文学中的表达提供了可能,而女性文学又使都市的欲望得到具体呈现。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的《暂坐》贯穿了“新女性=现代都市”的想象图式,它以摆脱了家庭以及“不婚”的都市新女性“海若们”为描写对象,在客观上展现了她们试图通过创造出新的经济关系、人际关系来自我确定为主体的探索,但她们的一切努力其实受制于消费社会、男权社会,不具有革命性、解放性。从创作的根本追求上说,《暂坐》无意于追问新女性的出路问题,作家最关心的还是他自己的城市书写,新女性只不过是其文学想象的自然构成物和都市生活的表现体。  相似文献   

13.
科学地确定都市性质,从而使都市总体布局更具科学性,都市发展规模得到合理控制。不同的都市性质决定着不同的都市发展特征,所以,确定都市性质是编制都市发展目标的首要工作,是决定一系列技术经济措施及其相适应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前提和基础。都市发展目标定位选择应综合运用先进的城市科学理论与方法,对城市空间环境、物质形态、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体制改革各项要素,进行整体性、动态性谋划和系统控制性、可操作性设计纲要,为了使都市发展实现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市发展定位主要从战略、性质和功能三方面来确立。  相似文献   

14.
论徐訏的都市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在徐讠于小说中已不仅仅是表现的文学符号,而是作为一种血脉,流贯在系列作品之中。同时,作品通过对都市人多种欲望的审视和反映,表露出作家敢于接纳都市而又不为都市所囿的知识分子精英意识。  相似文献   

15.
都市在徐讦小说中已不仅仅是表现的文学符号,而是作为一种血脉,流贯在系列作品之中。同时,作品通过对都市人多种欲望的审视和反映,表露出作家敢于接纳都市而又不为期市所囿的知识分子精英意识。  相似文献   

16.
围绕城郊发展都市农业是重庆城乡统筹实践的重要内容。重庆在发展都市农业中应把握好已经提出或规划的城乡发展思路和契机,探索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逐步缩小城乡差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诗歌与都市有着密切关系,但其研究却受到忽略,一方面,研究者受到观念遮蔽,以市井文学偏概都市文学;另一方面,也有其实际困难,都市文化心态角度的选取为古代都市诗歌研究一个可行策略,在还原古代都市本质的基础上,有可能从政治性本质、农业文明背景和商业文化三个方面对古代都市诗歌及都市文化心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巫晓燕 《理论界》2007,(10):176-177
都市审美文化兼具了美学与社会文化学的双重指涉,对研究辽宁都市文学的文化内涵、美学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都市审美文化的视野中,可以从作品的文化意蕴、审美精神、审美形态、审美困境等方面对辽宁都市文学展开研究,从而使凸显当下辽宁都市文学本质的多重侧面得以充分展示。  相似文献   

19.
“都市民间”理论的提出,表明1990年代以来文学“无名”格局中的知识分子参与中国都市小说叙事的一种新的观照方式。知识分子的审美分析与精神启蒙构成当代都市叙事现代性追求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都市文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都市文学成为中国当代作家创作的主流,也同样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格外重视。作者从都市文学的界说、都市文学兴起的原因及意义、都市文学的主题及反思、都市文学的审美价值等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都市文学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研究的不足之处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