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鸦片战争前的清代,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与自身社会内部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下,其对外经济交往,已经具有了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性质和意义,是一种“具有世界性质”的对外经济交往.明确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清代对外经济关系的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经济蜕变与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一) 清代对外经济交往性质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这种交往开始与新兴的资本主义世界发生密切关系;这种交往使得中国社会经济开始与世界市场发生重要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发展对外经济交往并非是近十几年来才提出和实行的一种全新的政策,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就有了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本文就此作一初步探讨.一、注重把发展对外经济交往作为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3.
“十三行”名称由来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行商的职能来探索“十三行”名称的由来。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政府,在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政策”。清代入关之初厉行海禁。康熙23年(1684)始开禁准许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等四口通商。到乾隆22年(1757)则只准广州一口通商。当时清政府在广州指定若干特许的行商(洋货行或外洋行)垄断和管理经营对外贸易,又被称为“十三行”。一直到鸦片战争后1842年订立江宁条约,才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十三行”的公行制度也随之瓦解。清代广东经营外贸业务的行商为什么又名“十三行”?过去的研究者有四种不同的意见:一说是以广东行商有十三个行数而得名。二说是这个名称,明时已有,  相似文献   

4.
本文比较详细地叙述了清代鸦片战争前的科技成就,证明了当时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不仅超过了明代,而且某些领域在世界上仍居于领先地位。同时,还阐述了清代鸦片战争前科技发展的特点,指明了科技发展与社会变化的辩证关系。对于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实现科技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曾引发了中国社会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最为迅速和明显的,是清朝对外政策的转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其他变化都是以清朝对外政策的转变为前提条件的。但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似还不够充分,某些相关的论点也值得商榷。因此,专门探讨一下鸦片战争与清朝对外政策转变问题,应该说是有意义的。 一、鸦片战争前清朝对外政策的回顾 截止到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已持续了近二百年。在这段时间里,中外交往愈来愈频繁,因而对外政策也愈来愈成为清朝施政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里要讨论的鸦片战争前清朝的对外政策,主要是指道光帝当政以后即1821年至1840年间的对外政策。因为这个时期清朝的对外政策,既继承了有清以来对外政策的传统,又具有反映当时情况的新特点,由鸦片战争引起转变的,也正是这样的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6.
现在我想单就尚钺同志“中国历史纲要”第六章中所提及的几个经济问题表示一点意见: 尚钺同志这书的第六章是专论明代以及在鸦片战争前的清代历史情况的。就中国的封建时期历史来说,这实在是很重要的一段时期。因为这时代的历史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末期”的历史。在欧洲封建社会发展到了“末期”,就在封建社会的内部产生了所谓“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这种“萌芽”并且发展起来,终於否定了固有的封建社会,产生了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但在我们中国则不同,中国在封建社会後期虽然也产生了所谓“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但这种“萌芽”发展得很缓慢,以致一直到外国资本侵入以前,中国还并未能发展成为一个资本主义社会。所以中国的资本主义是从外国资本侵入後才逐渐地发展起来的。为什麽中国的“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7.
清代是蒙古族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蒙古族文化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拟从当时蒙古社会文化生活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较大变化入手,就清代蒙古族文化的特征问题,做一论述。由于文化具有其延续性,为论述上的方便,将整个清代(上溯到16世纪中叶)的蒙古族文化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即:早期——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中期——17世纪初至19世纪初,晚期——鸦片战争至20世纪初清朝灭亡。 早期。这一时期,在蒙古人的生活中发生了两个重大的变化,即喇嘛教的引入和所谓的“文艺复兴”。 喇嘛教的引入可以说是蒙古族统治者为探索新的统治方式所使用的一种手段,“主要是一种努力,一种人类为使其政治和社会方法适应于新形势的下意识的努力。”(赫·乔·威尔斯基《文明的脚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也就是说,喇嘛教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统治理论、统治方法而被引进的,是为了用来证明统治者统治权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地开放沿海都市和长江沿岸都市,随着对外开放,欧洲经济对中国侵略亦开始了。欧洲的企业、个体商人的在华经济活动正是侵略性的,但是,为了发展中国国民经济,实行开国政策,无可置疑,有进步意义。多年来,中国和日本历史学界对欧洲人在华经济活动有两个偏倚评价,就是排外主义的,还是媚外主义的。这样的主义都是从深层心理来的,而决不是学术的看法。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了解欧人在华活动对中国经济有两面性,一面是侵略的,一面是进步的。可是,这种看法还是一般水平的,没有根据理论精辟分析的。我们应该从分析鸦片战争前后的情况来发现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条理。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如果我们已经认为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比清代旧式经济还有进步的意义,那末,从这样的观点来说,其“近代化”就是西洋化,而清代旧式民间经济不能进入“近代化”的门口。反之,最近,美  相似文献   

9.
<正>近代文学观念发轫于何时,它不断发展丰富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学术界一直缺乏较为明确的分析阐述,存在着争议。如赵慎修就认为,“当时(鸦片战争)的文坛论争仍然不过古代文学理论的延续,当时的文学思潮还没有显示出鲜明的近代特色”,龚自珍的文学主张“实在没有什么特别的进步意义”,近代中国文学思潮的显著变化发生在中日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时期。而钟贤培则认为,鸦片战争时期以龚自珍为代表的爱国诗人的文学思想具有中国近代早期反殖和反封建的社会特点,是中国文学思想进入近代社会在性质上与封建社会的文学思想有了质的变化的标志。基于这种分歧,我们选取了鸦片战争前后的龚自珍,辛亥革命前的梁启超这两位有代表性的人物,从文学观念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求更具体地把握近代文学观念的发轫、嬗变。  相似文献   

10.
一、申美美系发展变化的历史考察1789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首航来华,中美两国首开交往记录,迄今200余年,其间中美关系大体可分四个历史时期。自1789年“中国皇后号”首航来华,到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是中美关系发展的第一时期,历时近一个半世纪,其基本特征是两国开始相互接触,相互交流。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中美关系发展比较迟缓,原因盖在中国对外闭关锁国,美国则致力于开发中西部,不太重视对外扩张。进入本世纪上半叶,两国交往进程加快,双方经济文化关系,皆有长足发展。1500名美国传教士,深入中…  相似文献   

11.
“理论战綫”1960年第5期发表了孔经纬先生的“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经济实质”一文,对我们编写的“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讲义”(195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二讲,提出了批评的意见。这对我们进一步理解清代闭关政策的实质是有启发的。我们在“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讲义”第二讲中关于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上海地区先后发现鸦片战争时期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平夷靖寇将军”和“靖夷”大铁炮各一尊,为研究清代上海军民反抗帝国主义斗争的历史,提供离重要的实物例证。 清代“平夷靖寇将军”大炮(图一),是1975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与西方国家尚无正式的外交关系。在管理涉外事务方面,粤海关当局往往需要非官方的外商“大班”予以配合。因此,考察鸦片战争前粤海关当局与“大班”的关系及演变,有助于我们了解该时期中外关系。的特点与某种变化趋势。一、粤海关当局与“大班”的关系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与西方国家尚未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清政府原则上不与西方国家发生官方关系。但是,在涉外事务的管理方面,粤海关当局比较重视非官方的外商“大班”所起的作用。1754年以前,每逢广州贸易季度,英国东印度公司所属的船支各船组成独立的管理会(Cou…  相似文献   

14.
从清朝中期到本世纪末的二百多年间,中国在对外关系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清朝乾隆年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阶段,既有清朝前期消极防御的闭关锁国,也有两次鸦片战争后的“门户开放”。第二阶段,便是新中国成立后的46年间。这一阶段既有前29年的积极防御的半闭关,也有后17年坚持独立自主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5.
黄英伟  廖薇  张晋华 《兰州学刊》2009,(12):222-224
文章论述了东北里村在集体化时期人口特点和变迁情况。分别从家庭结构、人口增长速度、出生率、“三年困难”时期人口情况、人口迁移特点、人口结构和夫妻年龄差等几个方面论述这一时期的人口特点。以村庄为例来洞见全国这一时期的情况比较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16.
在德国历史上,从1890年俾斯麦被免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段时期,被称作“威廉二世时期”。在这一时期,德国对外所追求的是,把德国从一个大陆强国变成世界强国的“世界政策”。本文拟就这一政策的特征、实质,及其形成的经济、思想因素进行粗浅探讨。俾斯麦执政时期,他从地缘政治出发,深知德国被法、俄、奥三个大国包围的险恶处境,一直为“两线作战”和“联盟的梦魔”所困扰。为了在这三个大国之间保存并发展德国,他全神贯注,不遗余力地推行一种把德国的精神力限制在欧洲大陆,以防止欧洲出现反德大联盟的政策。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发展的高峰时期。长期以来,学者论及清代长篇小说,常常以《红楼梦》、《儒林外史》为代表。《歧路灯》作为这一时期作品,虽为一部七十余万言的长篇小说,却至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才得以大规模出版。此作品于两个世纪间被“悬置”,抄本之多几于其他任何作品之上,但流播空间狭小,始终走不出中原大地。从传播与接受角度研究这一现象,有助于其研究工作的全面深入。  相似文献   

18.
<正>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概念,人们往往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来概括它。但“革命”与“社会”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指的是一时期,仍是不容混淆的。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前者转入后者之革命的转变时  相似文献   

19.
刘威 《理论界》2023,(2):43-50
《理想国》第五卷开头以阿得曼托斯“怎么也不能让他走”(449b)开始,众人要求苏格拉底对前文中提出的观点进行解释,回答“你觉得我们的护卫者应该怎样去把妇女与儿童归为公有;儿童从出生至接受正规教育,这一阶段大家公认是教育的最难时期,这一时期应该怎样去培养他们”(450c)这一问题。而苏格拉底的回答引发了三波浪潮即问题:第一,男女在城邦中的地位;第二,废除核心家庭,男性共有妻子,孩子由社会抚养;第三,哲人王。这三次浪潮一次比一次大。其中,前两个浪潮集中讨论了家庭和性别问题,内容庞杂。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与分析,可以厘清柏拉图对于家庭问题和性别问题的思路,并使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范宏伟 《东南学术》2003,(2):95-102
1948~1962年是缅甸政党反法西斯自由同盟执政时期。这一时期的华人政治权益无论是同殖民时期还是后来的军政府时期相比 ,都得到了最好的保障。华人的参政权所受限制不多 ,出版、集会、结社等权益也基本得到了维护。华人能够获取这些政治权益 ,有诸多变量在起作用。华侨华人对缅甸独立的态度、这一时期他们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冷漠是影响其获得政治权利的主观因素。从客观环境来说 ,有自由同盟时期缅甸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金三角”问题的影响、华印两族和缅甸人不同关系的影响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