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茅盾在《子夜》中塑造的共产党员形象,一直作为《子夜》的重大缺点,被评论家、研究家和文学史家们所论定.当《子夜》发表时,茅盾就受到某些人的指摘,朱明的《读<子夜>》就是一例.茅盾在撰写《回忆录》时,明确地表示了自己的观点:我猜想作者大概是一个忠实的立三路线者”当时,瞿秋白以“施蒂而”的笔名发表的《读〈子夜〉》以及一九三七年肖三为俄译本《子夜》写的序言《论长篇小说<子夜>》都明确地表示不同意这种指摘.  相似文献   

2.
<正> 《憩园》是巴金一九四四年写成的一部中篇小说。几十年来,尽管评论界对它毁誉不一,事实上它仍是巴金作品中读者最喜爱的作品之一,巴金也说,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他最喜爱《家》、《寒夜》、《憩园》。《憩园》能够为广大读者喜爱,原因是多方面的:作品主题有了开拓和深化,艺术上也更臻成熟,不论是在情节设置,语言的运用上,还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感情含蓄而又强烈,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法,塑造了杨老三(杨梦痴)等性格复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这些形象上,尤其是在杨老三身上寄寓了作者的哲理思索和对世人的热切忠告。对《憩园》的主题内容和艺术成就论者颇多,不再赘述,本文仅试对杨老三形象的典型意义略作分析,不当之处,教请赐教。  相似文献   

3.
集生 《山西老年》2013,(9):21-21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电影《英雄儿女》中这首风靡全国的歌曲《英雄赞歌》,其创作和演唱背后都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1952年春天,中国文联组织以巴金为组长的创作组赴朝鲜体验志愿军的生活,准备创作一批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的文学作品,巴金选择志愿军某团六连作为体验生活的地点。在七个多月中,他与战士吃住在一起,甚至不顾生命危险到前线采访。从朝鲜战场回来后,巴金满怀激情地创作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保卫和平的人们》《明珠和玉姬》等作品。1961年,经过三年酝酿与创作,巴金的中篇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抗美援朝”胜利50周年,近日,记者采访了一位历史见证者———陈福有。当年是他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数道封锁线,将朝鲜战争停火的命令送达前线部队。著名作家巴金获悉这段故事后,曾于1953年采访陈福有并饱含深情写出通讯———《小战士陈福有》,刊发在当时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所办的报纸上。  相似文献   

5.
从黄埔建军到共同建国,从言到行,他是国民党方面始终坚持国共合作的代表人物。(邓颖超:《<张治中回忆录>序》)张治中(1890~1969),字文白,安徽省巢县洪家疃人。他作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长期置身于国民党最高决策之列,是一位周身充满矛盾的历史人物。一方面,他跟随蒋介石二十五年,与蒋有血肉难分的纽带关系,是蒋介石的重要心腹之一,曾为国民党右派出过力。另一方面,他又一贯主张联俄、联共,始终坚持致力于国共合作,与中国共产党有长期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位有影响的大作家,他的创作活动是从一九二七年左右开始的,在大约半个世纪以来的创作生活中,他已为我们创作了四万多字的作品,给现代文学宝库增添了财富。在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是最能代表作者的创作成就的。特别是其第一部——《家》,更吸引着广大青年读者的心。巴金在《激流总序》中说:“在这里,我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的一小部分,但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我不是一个说教者,所以我不能够明确地指出一条路来,但是读者自己可以在里面去找它。”  相似文献   

7.
国家的远见     
2008年9月,韩国《中央日报》发放了七万份调查表,想知道本国公民最讨厌哪个国家。结果显示,半数以上韩国人最讨厌日本,其次是中国,排在第三位的是同胞朝鲜。但韩国人在讨厌的情绪之外却有难能可贵的地方。他  相似文献   

8.
关于巴金所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外学者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但对巴金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却还是一个较少接触的题目。不少研究者指出了《家》和《红楼梦》的内在联系,但也只局限于个别作品的比较。 巴金自己承认:“在中国作家中我受西方作家的影响比较深,我是照西方小说的形式写我的处女作的,以后也就顺着这条道路走去。”①他在谈到自己创作时,毫不隐讳受过某些  相似文献   

9.
1936年的上海。年仅32岁的巴金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两方面已是声誉卓著,尤其是他的长篇小说《家》,更是深深唤醒了年青一代。此间巴金收到了许多书信。追求他的人很多,但他没有爱过任何人。当时,爱国女生中,有一人写的信最多,信中笔迹娟秀。言词不多,落款总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这个女孩的信,给巴金留下了特别的印象,他们几乎通信达大半年之久,却从未见过面。最后,还是萧珊在信中写道:“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希望先生能答应我的请求……”巴金深感萧珊是位开朗、细心的女孩。因为,信中不仅约了时间、地点,还夹着一张她的照片——这显然是怕巴金不认识她而闹出笑话。  相似文献   

10.
缅怀巴金     
2005年10月17日,文学巨匠巴金老人走了,带着他那慈祥的微笑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不了解巴金,但却喜欢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藻,有的是朴实无华、平易近人,字里行间总透着亲切与自然。他的文字那样透明,总是直指人心。巴金喜欢写生活的事,他的文字是那样简单、朴素,可当你细细品味时,蓦然间,你会从文字中猛悟:那些人、那些事不是书中的,是在我们身边的。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深深刻下了时代的烙印,写出了他对社会对人生的独到理解,留下了许多值得我们思索的东西。这就是我看懂的巴金的文字:朴素中不乏华丽,低调中不缺高亢…  相似文献   

11.
著名作家魏巍在他的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曾一一列举了13位烈士的名字,李玉安就是其中一个。不过,他没有死。当年在朝鲜松骨峰狙击战中,他身中两弹,昏倒在阵地上,后被朝鲜人民军一位司号员救送到一间民房中,随后借着黑夜又被背到山下医院将他救活。伤愈后,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看了巴金的一些散文,其中尤以《怀念集》①叫我越读越爱不释手,文章中抒写的感情使人萦怀,催人泪下。它使我从中触到一颗滚烫的心,正如作者多次提到的,勇士丹柯为照亮他人前进的道路而高擎着的一颗“燃烧的心”②。我情不自禁地喊道:“丹柯,这就是我们的巴金!就是我们敬爱的巴金!”巴金从1927年写作《海行杂记》以来,至今已写作散文百余万言,收成集子的将近二十本。因此,巴金不仅是现代优秀的小说家,而且是现、当代优秀的散文家。他的  相似文献   

13.
<正> 同宾同志是社旗县人,我和他是同乡。我很早就知道他酷爱写作:小说、诗歌、杂文、乃至戏曲,他都写,可见其文学爱好之广。而最能显示他的写作水平且成果最多的是散文。自从他1963年开始发表散文起,迄今二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先后有一百多篇长短不同的散文作品问世。最主要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创作的作品。曾先后在《人民日报》、《羊城晚报》、《人民文学》、《上海文学》、《报告文学》、《文  相似文献   

14.
23岁那年,正在清华大学求学的曹禺写出了他的第一个剧本《雷雨》,也因此结识了巴金。当时,巴金在《文学季刊》任编委,曹禺起初并不是把《雷雨》交给巴金,而是给了他在南开中学上学时最好的同学靳以。对此,曹禺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靳以也许觉得我和他太接近了,为了避嫌,把我的剧本暂时放在抽屉里。过了一段时间,他偶尔和巴金谈起,巴金从抽屉里翻出这个剧本,看完以后,主张马上发表。靳以当然同意了。"  相似文献   

15.
巴金是我国继鲁迅、郭沫若、茅盾之后影响最大的作家.以往的研究者们多偏重于他的小说创作的研究,而对他的散文则注意极少,这是不公平的.夏衍说:“不论是小说家、剧作家、报告文学作者,他们最先学的、最早写的,都是散文”.(《精炼与清新》见《文艺报》1982年第1期)巴金也是如此.其实巴金在散文方面的成就是相当高的.就数量来说,民主革命时期所写的作品,结成集的就有《海行杂记》(1927)、《从南京回上海》(1932)、《旅途随笔》(1933-1934)、《点滴》(1933-1935)、《短简》(一)(1936)、《短简》(二)(1935-1937)、《梦与醉》(1937)、《控诉》(1931-1937)、《旅途通讯》(1938-1939)、《无题》(1936-1940)、《黑土》(1939)、《龙、虎、狗》(1940-1941)、《废园外》(1938-1942)、《静夜的悲剧》(1945-1946)等十八本之多.就种类来说,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就体裁来说,有通讯、报告、速写、杂感、书信、序跋、随笔、游记,回忆等等.就质量来说,他的散文犹如一朵朵美丽的彩云,令人神往,给人以美的享受.巴金的散文以题材的广泛,感情的真挚,风格的朴质清新等形成了他的特色.可以说,巴金也不愧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  相似文献   

16.
在塑造女性美的作家中,巴金是个具有独特成就的作家.从《激流三部曲》到《寒夜》,他为我们塑造了众多的新女性的群象.笔者在这里,仅对《寒夜》里的知识女性形象的艺术美,作一些探讨,以求教于读者.如果说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塑造的新女性琴,是他将中国知识女性传统的美和时代的美融为一体,使她以自己的斗争,和青春的活力,从黑夜走向了光明.为新女性的个性解放,唱出了一曲动人心弦的赞歌,那么他在《寒夜》里,则是以深沉而热情的笔致,描写了新女性曾树生追求个性解放的坎坷遭际,唱出了一曲悲哀凄切的挽歌.从美学价值来说,曾树生是巴金塑造的青年女性群象中,最具有独特美的女性形象.她标志着巴金的创作,在探索女性美的艺术领域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7.
<正> J·K·杰罗姆(Jerome L.Jerome)是一位以其语言跌宕多姿,文笔幽默风趣而闻名于世的英国作家.他的《三人同乘一条船》(ThreeMen in a Boat)发表于1889年.这部作品的问世使他一举成名,“奶酪气味”(The Odour ofCheese)就是“三人同乘一条船”当中的一章.在这一章中,作者巧妙地应用各种修辞手法,把他携奶酪从利物普市到达伦敦的一路“愉快”经历  相似文献   

18.
《绍兴师专学报》编辑要我写篇自传。我已在四十八年前写过《钦文自传》,由上海图书公司出版。最近,我又草就了篇约九千字的《卖文六十年志感》,实际上也是一种自传,至少是自传的一个部分。一九七九年我出版了《<鲁迅日记>中的我》,和好些篇纪念鲁迅先生的回忆录,多少也都含有自传性质的。在《中国现代作家传略》上,也早有了我的“自传”。所以,照例说是不必另写的了。那么,为什么还要再写呢?事实上的确由于编辑同志拉稿甚急,说了许多理由,例  相似文献   

19.
巴金在汕头     
1938年7月19日,巴金在汕头作短暂停留,以书信的形式记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并且在《少年读物》刊发。这可以算是巴金与汕头的一次亲密接触。67年后,汕头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巴金要建立"文革"博物馆的设想。这可以算是巴金与汕头的第二次亲密接触。  相似文献   

20.
阿尔贝·卡缨认为:“文学从来都是形象的哲学。”这种看法完全适合于思想家让—保尔·萨特。萨特1974年8—9月在和西蒙娜·德·波伏瓦的最后一次谈话中说:“我要在提出我对世界的看法的同时,让我的文学作品或随笔中的人物,按照这种观点生活,我是在给我的同代人描述这种观点的。”可见,文学是萨特用来宣传自已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工具。1975年,米雪尔·贡塔问他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政治和哲学。”事实上,文学不仅是萨特参加当代社会政治斗争的武器,也是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媒介,萨特毕生对它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波伏瓦在她的回忆录中曾这样写道:“他既喜欢司汤达,又喜欢斯宾诺莎,他拒绝把哲学同文学割裂开来。”(《一个循规蹈矩的女子的回忆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